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儒家的酒文化

发布时间:2017-01-21 栏目:专题 投稿:现实的白开水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二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夫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宗,和神定人,以齐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锺,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主,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术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不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於汉;屈原不酺醩醊醨,取困於楚。由是观之,酒何负於政哉!”这是汉末大儒,孔子二十世孙孔融《与曹操论酒禁书》中为饮酒作辩,很著名的一段话。当时,“年荒军兴”,曹操为备官渡之战,拥兵屯粮,上制严申酒禁之令,迫使孔融之流不敢公开饮酒,大伤雅兴,因而“频书争之”。甚而扬言:“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而将酒独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年荒惜谷,本来并没有什么有对,至於曹操的拥兵屯粮也很难妄加谴责,孔融的持论不免有失偏颇,甚至有强词夺理之嫌。然而孔融以“酒德”辩驳“酒禁”的思想,却涉及到儒家酒文化的是非观念判断,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孔融游戏文章的言外还有一个“仁”和“礼”的问题。在他看来,饮酒不能逾礼,禁酒不能失仁。曹操乾纲独断,僭越汉室,政自己出,兵刃天下,实属非礼不仁,因而借酒德加以揶揄与反对。曹操对孔融书中的“侮慢之辞”颇为记恨,后来借故把他杀了。曹操与孔融这段公案的是非曲直不是本文关注的要点,倒是围绕“酒德”、“酒禁”的一系列儒家酒文化观念,引起了笔者试加探讨的兴趣。“酒德”二字,最早见於《尚书》和《诗经》:“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於酒德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酒德的含义是说饮酒要有德行,不能象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於酒。”是意亦言,遵循酒德,方为君子。儒家是不反对饮酒作乐的。无论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但却不能荒淫过度,儒家提倡“德将无醉”。《尚书》孔传曰:“以德自将,无令至醉。”是言君子以酒德为尚,节饮有秩,避免醉酒失礼。“无醉”是自我克制、自我把握的尺度,也是酒德起始的具体体现。醉则失礼,醉则昏乱丧德,因而孔子告诫弟子:“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论语》朱注云:“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程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但浃洽而已可也。”这里的“醉”字与《诗·大雅·既醉》的“醉”字同义,不是“饮酒过量”的间断,而是“施与”之义,《毛诗正义》孔疏有云:“成王祭宗高,至於旅酬,乃以酒次序相酬,不遗微贱,下遍於群臣,至於无算爵。爵行无数,以此故云醉焉。”孔子以“不及乱”的说法取代“无令自醉”与“醉酒饱德”,是有所针对的,程、朱二人深刻领悟了夫子命意。酒德观念儒家酒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修身养性,从政化民的政教哲理的延伸,儒家反对“酗酒废政。”孔子晚年整理六经,鲁哀公向其问政,他总结三代兴亡,作了一番概括:“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於酒,淫泆於乐,德昏政乱,……乃有商履代兴。”“武丁卒崩,殷德大破,九世乃有末孙纣即位。纣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於酒,淫泆於乐,德昏政乱……乃有周昌。”从而将酒德精神与邦国兴亡的政治教化联系起来。最能体现儒家酒德精神与政治教化的,是《尚书·酒诰》。《酒诰》本周公所作,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孔传曰:康叔受封监殷,殷民“化纣嗜酒”,周公以成王命,作《酒诰》以戒之。《酒诰》的宗旨是要阐述殷鉴之亡,“明大命於妹邦(殷故都朝歌)”,并将酒德政教的精神推行於西周各诸侯国。其主要的文字不长,兹摘录如次:“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汝典听朕毖,勿辩乃司民湎於酒。“群饮,汝无佚。尽执拘以归於周,予其杀!“我民用大乱丧於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纣)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於殷,罔爱於殷。

“我西土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於酒。故我至於今,克受殷之命。”诰中反复告诫:上天启肇我民酿酒,是为祭祀专享。官吏臣民,不能常饮,众国饮酒,当因祭祀

封侯们赴所治诸国,要禁止民从群饮,不听命令的收捕之,勿令佚失,尽拘送京师,重罪者诛杀。身为主民之吏的官员,自己饮酒也要节制,以为民表率。酗酒公丧德乱行,悖忤天意,邦国也会因此而覆亡,周之代商就是因为不沉湎於酒的缘故。在周公看来,民乱国丧无非因酒,群聚而饮将为奸恶。《酒浩》的目的就在於防范这类事情的发生。《尚书·酒诰》规定了儒家酒文化观念的四条法则,也是评判酒德精神的四条标准:1、饮惟祀。孔传曰:“惟天下教命,始令我民知作酒者,惟为祭祀。”又曰:诸侯们“於所治众国饮酒,惟当因祭祀。”祭祀是古代重典,是先民最初酿酒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取其馨香,上达求诸阴之义。”我国夏代用水奠祭,称为“玄酒”;殷商用醴祭祀,仅仅是粗有酒气的薄酒而已;西周才比较普遍的使用曲酿醇酒来祭祖敬神。这在甲古文和先秦典籍中屡见不鲜。2、无彝酒。孔传曰:“惟祭祀而用此酒,不常饮。”又曰:“谓下群吏教之,皆无常饮酒。”无彝酒的精神是与农业社会中的节粮观念相联系的。上古时代,粮食匮乏,酒更珍稀。珍稀之物是要用来敬祀神灵,孝养父母的,因而不能常饮,更不可暴殄浪费。《礼记·射义》云:“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孔子亦曰:“身有疡则浴,首的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则更作为珍稀药品,非病不饮。3、执群饮。孔传曰:“民群聚饮酒,不用上命,则汝收捕之。勿令失也。”又曰:“尽执拘群饮酒者,以归於京师,我其择罪重者而杀之。”惩民之化是孔子儒家学派一贯的思想主张,酒德政教也就是治民之道。《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儒家认为只有君王才能享遇特殊,“惟辟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群饮不合於八政中的劝农业、宝用物,敬鬼神等准则,故必加以刑罚。4、禁沉湎。孔传曰:“勿使汝主民之吏湎於酒,言当正身以帅民。”又曰:“汝若忽怠,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不忧,汝乃不洁汝政事,是汝同於见杀之罪。”儒家酒德观念的特点虽是上宽而下严,等级分明,但治民者也要正身正人,禁沉湎就是对大小官员和邦国君主的酒德要求。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道理是一致的。儒家酒德观念提出,代表了一种进步的社会历史观。春秋时代,从科技史和民俗学的角度而言,是一个酿酒饮酒同趋大盛的进代。人们不仅运用“自然发酵”酿酒,而发明了曲蘖酿酒,相当普遍的掌握了“固态发酵法”与“复式发酵法”酿酒。《尚书·说命》记载殷王武丁与大臣的对话:“若作酒醴,而维曲蘖。”曲是酒母,又叫酒曲;蘖是麦芽、谷芽之类的糖化发酵剂。曲酿法和蘖酿法都是“固态发酵法”,但曲酿法克服了蘖酿法糖化高、酒化低的缺点,并使糖化酒化两种步骤同时进行,相互催化,提高了酿酒质量,缩短了酿酒过程,因而称为“复式发酵法”。这是科技史上的一大进步,也可以说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比欧洲人领先了一千多年。“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不仅反映当时的酒已经深入到军国政治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曲折的透露出春秋时代各国酿酒讲究质量,你追我赶的社会现实。酿酒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即是统治阶级的酗酒成风,《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晏子春秋·谏上》:“齐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纳弦章之谏。”《新序》六:“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两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优莫还讽谏他说:“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足见此风之盛。按照古礼,夜饮为淫乐,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於淫,仁也。”饮酒夜以继日,礼崩义废,证明新的道德生活方式还没有在社会生活中确立起来,无怪儒家忧心忡忡。社会上层腐化如此,民间酤饮亦无禁忌。这时“工商食官”的旧体制已经瓦解,私营工商业异常活跃,酤酿求售便是其中一个重要行当。《诗·小雅·伐木》:“有酒湑我,无酒酤我。”《韩非子·外储》:“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都是反映这方面情形的有力证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新的社会状况,孔子思想中不可能不有所反映与触动。一方面,科技进步不可能逆转;另一方面,嗜酒之风需要节制,值得注意的是,经孔子删削整理的六经中,没有提到“仪狄作酒”和“禹恶旨酒而好善言”这个绝对禁酒的故事。仪狄是五帝时代之人,据说奉帝女之命酿酒。岂知,当他把酿好的美酒斟献禹帝时,精明的大禹感於酒的香醇甜美,认定酒能乱性、误事,竟意味深长的感叹,后代必有因酒而亡国的事件发生。从此以后,大禹不但滴酒不沾,而且疏远了仪狄。有人认为,大禹绝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禁酒令。当然,仪狄造酒的说法很可能是一种假托,大禹戒酒也不一定那么彻底。但孔子不著录这事的原因,似不在於不语“乱、力、怪、神”,而在於孔子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酒问事以来,酒行为便成为一种社会存在,有其延续的合理价值。一味禁戒不是办法,也无从办到。况且,肇乱之源并不在於酒本身,也不丰於饮酒行为之中,而在於人欲贪婪和无节制的滥饮。上古那种相当绝对的禁酒办法与“中庸”之道不合,已属相对落后。改良的办法是要规定一些具体的道德远东和礼仪制度,循循善诱,进行自我约束,辅助酒禁的实施,因而孔子提倡酒德是很自然的事情。禁酒之教,是上古农业文明的遗产。孔子儒家文化并没有抛弃这一点,而是将它与酒政管理结合一体。

相关推荐:

叙利亚风俗习惯

九九重阳节祝福语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_万年历

行乡有什么民俗?行乡的起源说法

郎酒

面对剪彩礼仪,应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