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现代丧葬礼仪的确定及其发展

发布时间:2017-02-17 栏目:专题 投稿:包容的大山

中国数千年殡葬礼仪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应该说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4年夏天,中共中央警卫团一位普通战士张思德在安塞县烧炭时,炭窑突然崩塌,他因抢救战友而不幸牺牲,年仅29岁。毛泽东对相关负责人指示道:要将张思德遗体运回延安棺葬,要办得有意义,但又不能浪费。1944年9月8日下午,“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准时开始。会场前面的土台上摆满了花圈毛泽东也要警卫员以他的名义扎了一个花圈,并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追悼会开始毛泽东献上花圈,并向张思德同志的灵柩和遗像三鞠躬,接着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毛泽东通过这次追悼会,明确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并讲了一段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具有决定性变革的话:“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这段话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殡葬样式与礼仪的改革方向。毛泽东亲自参加一位普通战士追悼会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这一点,还有着殡葬礼仪改革史上的重大意义。由此,我国的丧葬制度开始变化。一般的程序是,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遗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现代丧葬礼仪开始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这不得不说值得推广的。

相关推荐:

温州举行殡葬文化论坛 专家认为树葬更绿色环保

吉林土话—吉林白城方言词语

佛门礼仪(三)

日不落帝国发展过程

他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外交官,鞠躬尽瘁,为何却两度成为“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