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东乡族服饰简介 东乡族服饰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7-04-29 栏目:专题 投稿:火星上的皮带

早期,东乡族从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穿用羊毛纺线织成的褐衫和用羊皮制作的皮袄,过着游牧生活。当时出现了缝皮衣的毛毛匠,其手艺流传至今。据记载,在清代专门以此为生的东乡族匠人甚多。到十九世纪末,皮毛业、织毡(布)业、制毡业及毛毛匠制衣业等均达到了相当规模,形成了专门行业。到了近代和现代,东乡族仍保留了不少古代游牧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惯,服饰也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族特色。十八世纪后,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东乡族共同的宗教信仰。由于宗教信仰的统一和长期与回、汉等民族频繁交往,东乡族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与当地回族、汉族的服饰相近。女子服饰东乡妇女的服装颜色单一朴素,多半是黑色或藏青色的布料制成。青年妇女着红、绿色,上衣齐膝盖,很宽大,大襟开在右边,袖长齐腕,袖口约4寸许,有的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下穿长裤一直拖到脚背,裤管不十分宽大,约7寸许。冬季穿棉袄裤,式样与单衣同。严寒时节也有穿皮袄的。结婚时,新娘穿“过美”。“过美”是一种前后开叉的长袍和裙子,上穿镶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层层摞摞的,缀的假袖很多,以显其富有,新娘一般穿套裤,叫“西古”,有绑腿带子。东乡妇女一般都戴盖头,长至腰际,头发全被遮住,只露出脸孔。这种服饰是从民国时期时兴起来的,伊斯兰教认为结了婚的妇女,头发是一种羞体,需要遮掩。渐渐地,盖头便成了一种服饰盖头分绿、黑、白3种。女孩子在7岁到8岁开始戴盖头出嫁后改戴黑盖头,有的出嫁生了小孩以后改戴黑盖头,上了50岁,或者有了孙子以后戴白盖头东乡妇女所穿袜子由黑布缝制而成,鞋子也以蓝黑色居多。年轻女子多在鞋头上绣上一些花朵。早些时期,妇女还喜爱高2寸许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缝后绱在鞋帮上,叫木底子鞋。过去,年青妇女,除了带银耳环、银手镯以外,头饰胸饰很少。出嫁新娘,不仅有头饰、银制的簪草头花、五枝形的扇花缎做成的簪草,而且佩戴胸饰、银制的牙签子、银牌。银牌都是圆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银圆。穷人家的姑娘出嫁时,没有这些头饰、胸饰,则向富家借用。新娘头一次回娘家,便物归原主。现在,婚礼上新娘则只插几朵绢花,原先的首饰、胸饰已成为陈迹。女孩子年幼时头发周围剃一圈,中间平分梳着两条小辫,8岁开始留发,梳成一

条辫子,结婚后挽发髻,戴一白帽,外罩盖头。现在的青年妇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状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时尚西装,足蹬高跟皮鞋,也颇具魅力。男子服饰男子的服装,比妇女逊色许多。上衣中间开口,一排整齐的布挽的纽扣,领高寸许,裤齐脚踝,与汉族男子所穿的小裤褂无甚分别,寒冷季节,则披上一件羊皮袄一般不褂面子。羊皮袄分长、短两种,长的与大氅差不多,短的与短褂相似,皮袄都是斜襟。穿短皮袄,多系一条粗布制的腰带,这样干活轻便自如。男子喜欢头戴号帽。号帽是一种平顶软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缝制而成,富人家则用绸或线织做成。平时所穿的袜子是布缝的套袜。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晒干的胡麻草编织而成的,还有用牛羊皮自制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帮用一张整皮子缝制,冬天里面填草末,用来暖脚。过去,男子多喜穿长袍,腰系粗织的羊毛腰带,挂有一把小刀,解放后,才渐渐改穿短装。“仲白”是东乡男子喜用的一种礼服。“仲白”样式,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一种对开的大衣,暗扣,低领,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缝制。“仲白”须经常保持洁净,若是不慎被秽物污染,包括人畜类尿、血和酒,必须立即清洗干净。因为“仲白”是上清真寺礼拜五聚礼的礼服。老年人在遇婚丧或探亲访友时,也喜穿“仲白”。东乡族中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礼拜,一般头上都戴缠巾,这种缠巾叫“台丝达日”,其长度是九个半吋,一吋是从手指到肘前的长度。“台丝达日”一般是用白纱、黄纱或是白绸、黄绸制成。

相关推荐:

经典咸阳冷笑话

稻城藏族“登秋节”有什么风俗?藏族“登秋节”的活动

瑶族文化:江华瑶族自然资源简介

武夷山与道教的渊源?简述武夷山的历史发展

明知抵抗是90%要死,哪位将军坚持抗日,死后秘密寄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