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广东壮族的起源是什么?广东壮族的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2017-05-02 栏目:专题 投稿:缥缈的墨镜

壮族是岭南地区的原住民族之一。壮族的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与西瓯、骆越有一定的血缘承递关系。历史上壮族有过不同的称谓,史书称之为僮、撞、俚、乌浒、僚或良,亦出现过“獐”的蔑称。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壮族有各种不同的自称,如布越、布依、布土、布侬、布偏等,建国后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壮族人民的意愿,统一改称壮族

广东壮族世代居住在粤北连山县南部,历史上称这里的壮胞为“峒民”,至今壮区仍流传着“宜善九村外七峒,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良民一半瑶”的俗谚。

从语言、风俗及宗支族谱的调查、史志记载及当地民间传说多方面考证,连山壮族大部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最早到连山定居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从广西富川迁至永丰、福堂的陆姓壮族先民。据民国17年(1928年)版《连山县志》的记载,壮民多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广西迁来的。由此推断,壮族由广西迁来连山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他们和相邻的汉、瑶族交错杂居,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民族聚居局面。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广东省内的壮族人口有18万多人,约占全国壮族人口的0.92%。粤西北部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全县壮族人口42,8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约占全省壮族人口的1/3。该县12个乡镇,均有壮族分布,集中聚居区分布于县境南面的小三江、福堂、永丰、加田、上帅等5个乡镇。此外,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自治乡,有壮族人口4000多人。其余壮族群众则散居省内90多个市县。壮族目前是广东境内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社会基本上以姓氏血缘为纽带,多数是一个姓氏一个村寨,也有二三个姓氏一个村寨的。建国前村寨内部多实“村老制”,并且保留着部分原始民主议事的痕迹--“里排众议”。

父系小家庭制是壮族主要的家庭结构,儿子长大成婚后多数即分家。儿子有继承权,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严格遵守本民族同姓不通婚的原则,但与汉族通婚不受限制,与瑶族通婚则为数极少。婚仪有“订婚”、“行聘”(送彩礼)、“迎娶”、“回门”等,部分吸取了汉族的形式,但仍保持有本民族的特色。

壮族多同一姓氏住在一起建村立寨,壮语称为“班”。如“班壮”、“班局”、“班罗”、“班瓦”、“班翁”、“班管”、“班陵”等。

壮族人以大米为主食,菜肴别具特色,几乎每家都有酸菜缸,一年四季都有浸酸豆角、芥菜等。喜欢用生猪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猪肠,煮熟后切片待客。农历四月初八的“牛皇诞”有吃双色饭的习俗。糯米糍粑是壮族节日和喜庆中不可缺少的应节食品。

壮族女装无领右衽,袖宽大近尺,长至膝盖,用不同颜色的布条镶嵌滚边,一般有二三道边。肩内贴布在外,起缝三道线,称作“反缚衫”。

妇女加滚边兜肚(小围腰),腰间挂有一串穗形线筒。姑娘出嫁举行婚礼时,着盛装,穿绣花衫、勾头花鞋,衫外罩有流苏的围肩,裤外加贴花腿筒、红绒布做成的散布裙,称“因”。男装有右衽与对襟两种,右衽衫反膊无领,衣纽用铜扣,系长腰带,对襟衫比较短窄。男女着长裤,式样无别,俗称牛头裤,无袋、无裤耳,用一铜线穿双带系裤头,后改用铜扣或布扣。建国后壮族服饰已随时代有所变化,除了节日和喜庆场合穿着本民族服装外,一般日常服装与汉族无异。

壮族重视过春节,从年尾几天到除夕、大年初一直至正月元宵节才结束活动。节日里,男女老少村与村隔河对唱,以知识歌为主要内容,如猜迷、计算等,通宵达旦。比较重要的节日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冬至等。

壮族信仰多神,受汉族道教影响较深。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神明主宰,处处皆有神灵。另外还保留崇拜自然景象,如日蚀、月蚀等。

壮歌是壮族各种不同类型民歌的通称,其中有坐堂歌、年晚歌、呵哩歌、情歌、杂歌等。在粤北的百里壮乡,有出门三步起歌声的美誉,习俗有以歌迎客、经歌奉茶、以歌送亲之风。壮歌主要的形式是四句、五句一节,也有长达六七十句构成一节的自由体,但五句最为流行。

相关推荐:

江西南昌或发现西晋至南朝时期古墓

风土人情:荷兰人以做“守财奴”为荣

苏格兰麦芽威士忌的产区介绍

羌族习俗简介 羌族都有啥民族习俗

京西有怎样的婚俗?京西特有婚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