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青川木牍书体是怎样演变的?青川木牍出土简介

发布时间:2017-06-08 栏目:专题 投稿:美好的外套

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秀劲清丽,笔力沉静,笔势流畅,结体自然,布白疏朗,有轻松恬淡之美。

青川县在川北白龙江下游,地当川、甘、陕三省交界处。1979年1月,青川县城郊公社白井坝生产队社员在郝家坪修建房屋时,发现一座古墓。四川省博物馆和青川县文化馆随即进行清理。以后,又在郝家坪双坟梁发现一百座战国墓。自1979年2月至1980年,先后作了三次发掘,共清理七十二座墓葬。

青川木牍出土于M50墓边箱之内。对于文字已残损的M50:17木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认为:“宽而厚,牍背不平,正面色泽斑驳,是否有字在疑似之间,有可能只作封缄字牍之用。”

隶书书体

青川木牍》为早期隶书作品。牍书两面,正面记更修《为田律》及其内容,背面为补记事项,以风格求知,二者非一时之作,字为早期隶书。从文俊认为:“牍文尚出于隶变的初期阶段,篆法隶势、古今结构一应俱全,呈无序状态。表明隶变伊始,书写性简化还在自然地进行,人们还没有形成清楚的书体意识,主动去改造所有的字形,以使文字体系的符号式样协调一致。同时,牍文书写平正工稳,用笔从容,与人们所想象的隶变之六国文字式的潦草颇不相同,应该是它从简化‘篆引’中化出的真实反映。从艺术的角度看,牍文的美感还不够明晰,也未能至于上乘,这与它处于日常实用书写的地位是相称的。”

书体演变

1980年四川省青川木牍出土,牍上三行墨书定为公元前309年(战国后期秦武王二年)的手迹。《青川木牍》的书写时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早88年。它被视为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青川木牍》上的书体,与以前及当时钟鼎上所铸金文相比较,有许多差别。其特点是: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横势强烈。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木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重等美感已大相径庭,展示了与金文审美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

古隶比较

1986年发掘出土的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也是战国古隶的重要资料。计460枚,有《墓主记》、《日书》等。书风与《青川木牍》小异,但是笔意却大致相同,反映了同期古隶共同的特征。

1975年出土于湖北的1100余枚《云梦睡虎地秦简》,有学者认为是早期隶书作品,其中一部分的成书年代可上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运笔上有了明显的波挑,时有连笔意识和提按痕迹,逆入横出的横画及点的运用都明显增多,笔画浑厚而丰满。用笔有的短促果断;有的古拙奇崛;有的左收右放、左仰右抑,颇显浪漫恣肆的性情,兼容了篆书和隶书之美。少数木牍轻松活泼的笔致,竟可隐约些许草书的踪影。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简书,据考证,部分成书年代与《云梦睡虎地秦简》年代接近,在用笔、造型、行款、节奏等多方面都表现出风格的一致性。这些充分反映了该时期隶变的大趋势,说明隶书的笔法正在日臻成熟。如此从《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找到隶书发展的脉络。

相关推荐:

半个世纪的信守――丰子恺与《护生画集》

朝鲜族节日:岁首节

酒为百药之长

八卦掌有什么起源?八卦掌的由来介绍

他是日本“支那通”,鲁迅给他点过赞,却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