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闽学是怎样形成的?闽学的开创者是谁

发布时间:2017-06-17 栏目:专题 投稿:直率的豆芽

闽学,又称“朱学”、“朱子学”、“考亭学派”等,是由南宋朱熹创建的理学学派

南宋开始,理学进入其成熟阶段,出现了主流学派其中由北宋二程兄弟开创,由两宋之际杨时积极传播,由南宋朱熹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理学”一派,取得了完备的形态。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于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成长于建州建瓯(今属福建),成家于崇安五夫里(今属福建),立业于建阳考亭(今属福建),故人们又常称其学为“闽学”或“考亭学派”。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属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从二十四岁起,他受学于罗从彦门人延平李侗,真正开始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经过长期的刻苦研究,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其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了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丰的儒家学者之一,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这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是在福建讲学。晚年由于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其学被定为“伪学”,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就开始日渐上升。从南宋末起,朱熹的思想学说逐渐被封建政府所重视并接受,成为官方正统学派,一直持续到清末。朱熹其人也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十哲之一”,其实际影响在历史上的儒家思想家中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参见本书“朱熹”条)

朱熹一生重视讲学,他到处建精舍、创书院,广收门徒,培养了大量弟子。仅在其《文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门人就多达二百多人;在《朱子语类》中,所列出的记语录者也有九十多家。朱熹去世之时,虽然官方禁止举行葬礼,但为其送葬者还是逾千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朱熹弟子。所以可以说,以朱熹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很有力量及影响的学派朱熹生前著书,也往往组织弟子一起参与写作或编定,如《宋史·道学传·蔡元定传》载:“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又载“熹晚欲著《书传》,未及为,遂以属(蔡)沈。”又其《仪礼经传通解》,也是与弟子黄斡等人共同撰写的,一直到临死前尚未完稿,还嘱黄斡等继续完成书稿。不过,朱熹门人虽多,真正能传其学者并不多,蔡元定、蔡沈、黄斡、陈淳等少数几个学生,是属于学术上造诣颇精者,也难望其老师之项背。朱熹弟子及再传或私淑弟子中,颇有一些在政治上得势者,这对闽学的传播及取得官方之认同是很有力的,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理宗时期的显宦真德秀与魏了翁,他们对确立“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有很大的功劳(参见本书“真德秀”、“魏了翁”条)。元朝以降,程朱理学意识形态化而成为官方之学,尽管一些不仕学者私奉其学,但其学派意义已基本消失。

相关推荐:

黑龙江土话,黑龙江鹤岗土话大全

达斡尔族布通节

佤族节日 佤族“摸你黑狂欢节”是怎样的

通鉴||商鞅死于非命有何启示?

北宋本可用此人而不被金人所灭,可惜宋钦宗的决策总是慢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