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宜黄戏的发源地是哪里?宜黄戏是怎样来的

发布时间:2017-06-21 栏目:专题 投稿:机灵的花卷

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发源于宜黄县,迄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中心流传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宜黄戏班在明朝就很出名,我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但那时的宜黄班先唱弋阳腔。“弋阳之调绝”,相继兴起的便是徽州、青阳两腔的流行。不久,引进了海盐腔,随后占据了江西剧坛,盛极一时。

现今流行的宜黄戏,是清初在宜黄县发展起来的(因江浙音“宜”、“二”不分,故后来有人称“宜黄腔”是“二黄腔”)。究其根源,可以直溯明朝的西秦腔。这种西秦腔曲调包括以唢呐伴奏的及以笛子伴奏的。其中的因较之西秦腔之“二犯”有很大发展,便成了独树一帜的宜黄腔。乾隆初,宜伶又以原配奏乐器大筒胡琴改为主奏乐器,从此唢呐及平板一变为胡琴腔。清代戏曲家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曾写道胡琴腔起于江右(即江西),又名二黄腔。胡琴腔的诞生,标志着板腔音乐在南方增加了一路。宜黄腔崛起后,流行很广,现赣剧、徽剧、祁剧中所唱的“二黄腔”(或称南路),是直接由宜黄腔传去的,所以宜黄腔对我国许多剧种中“二黄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江西宜黄戏原先专唱宜黄腔,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又从赣剧中吸收了西皮调,最后也变为皮黄戏剧种。但其传统剧目,仍是宜黄戏多于西皮戏。

宜黄戏的曲调主要有宜黄腔(二凡)、反调(凡字)、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还有其它一些腔调及民间小调。

宜黄戏的唱腔较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结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调。现宜黄戏以二犯、凡字、西皮垛子等几种声腔旋律为骨,以当地民歌、地方小调为肉,对一些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唱腔作革新,念白采用“宜黄官话”上韵。

宜黄戏的传统剧目颇为丰富,大、小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经失传,多是以腔定本。其内容以演历史故事为主,其曲调以唱宜黄腔居多。据已知的宜黄戏早期剧目中,专唱宜黄腔的有五十八种,这是现今全国皮黄戏剧目保留二黄腔最多的一个古老剧种。由于宜黄腔发源于西秦腔,同时,又因受秦腔的影响,所以在宜黄戏的基本剧目里,传自西秦腔的二十种之多,即《清官册》、《五雷阵》、《闹沙河》、《药茶记》、《三官堂》、《肉龙头》、《松蓬会》、《宝莲灯》、《万里侯》、《下河东》、《奇双配》、《双救驾》、《双贵图》、《双钉案》、《四国齐》、《打金冠》、《打登州》、《雌雄鞭》、《孟津会》、《庆阳图》等。

移植于秦腔的有十三种,即《双龙会》、《上天台》、《黄金塔》、《定中原》、《锁五龙》、《老君堂》、《五龙会》、《紫金镖》、《芦花河》、《飞龙传》、《下南唐》、《五雄阵》、《锦罗帐》等。西皮戏不多,直至清末,也只有《月明楼》、《江东桥》、《春秋配》等十余出。宜黄戏的艺术古朴,表演严谨。有些演出剧目还保留了早期的关目和排场,如《龙凤阁》一剧,较京剧多出《赵飞搬兵》、《抱龙登基》等场次。

1957年,在宜黄县成立了宜黄戏专业剧团后,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工作,使能够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达七十多个。同年,宜黄戏赴省汇报演出了《龙凤阁》、《奇双配》、《朱砂印》、《拦江救主》、《拷打春桃》等剧目。1958年,中国唱片公司将《奇双配》中李奇“哭监”和《孙氏祭江》中孙尚香“祭江”唱段录制成唱片。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八仙飘海》、《卖梨招亲》、《陈琳拷寇》、《齐王哭殿》、《思春》等,在省、市汇演时都受到奖励。同时,还移植了《芦荡火种》、《夺印》,自编了《第一炉铜》、《焦裕禄》、《革命女儿》、《送郎当红军》、《表》、《两篇作文》、《山城春晓》、《兄弟,开枪吧》等现代宜黄戏。

宜黄戏历史考查方面,近年来专家们作了大量的资料考证,“二黄”源于“宜黄腔”的见解,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宜黄戏著名老艺人有李伍仂、李宗保,著名演员有应用贤、熊碧云等。

宜黄戏的唱腔音乐包括宜黄腔(二凡)、反调(凡字)、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并且还保留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宜黄唱腔音乐的板式结构为上下对偶格式,由一对或多对上下句的反复形成唱段。每句唱词为比较正规的七字句和十字句。旋律特征为简单质朴、起唱与落腔音少而声短,以字就腔,近似口语,曲调音域不宽,多在六度范围之内回旋。宜黄腔主要以宜黄官话上韵,演唱时男女同调不同腔。男腔用本嗓,包括正生、老生、花脸、老旦;女腔用小嗓,包括小旦、小生、正旦。

二凡──亦作“二犯”,是宜黄戏的主要曲调。其板式有:,又叫,一板一眼,相当于京剧的二黄原板;,又叫,一板一眼,速度略快于正板;、,无板无眼,自由节奏,为唱段的第一句,下接或;带有垛句子,最后有一拖腔;,又名,紧拉慢唱,节奏自由,伴奏时有上板、不上板两种,上板的节奏感强一些,叫,不上板的叫;

,一板一眼,有快、慢两种,无过门,开口,后借用了的过门。另外有种转的唱腔,即前三句唱,从第四句开始转唱、或,相当于京剧的或。它不是独立的板式,因剧情的需要而用,开唱时省去过门,如《三娘教子》正旦唱的“老薛保”一段起板即是。宜黄腔从散唱到上板以后,也只是发展为一板一眼的、,而无一板三眼的和。散唱形式也仅有而未分出、、等。

凡字──又名“还魂腔”、“阴司调”。类似京剧中反二黄。其腔来源于青阳腔的曲牌,首先在湖北黄梅戏中加工、应用,后来在宜黄戏中定型。其音调低沉伤感,如泣如诉,多用于哭灵、托梦时诉说哀苦之情。胡琴定弦为“1-5”,为二凡“5-2”的反线,故又名“反字”。有时以唢呐伴奏,配以大锣大鼓,更增肃穆、悲苦之情,其板式用于二凡唢呐二凡──以唢呐为主要乐器,其唱腔宜于抒发高亢悲壮的情绪。这种腔调早期的板式结构,分为、和。其中为四句,第一句属倒板腔,其余三句是散唱,第四句末尾三字,上板出现一小拖腔,下接一板一眼的正板,句数不等,再转紧打慢唱的流水板。西皮──系来自赣剧的贵溪班。有、、、、等板式,男女腔不同,较特别的是,女腔正板上下句均为板上开口。

浙调、南北词──外剧种传入。浙调有、、、等,用笛或小唢呐伴奏,欢快跳跃。南北词原系民间坐唱的一种声腔,曲调优美、通俗,长于抒情。南词板式有、、等;北词有、、等。演唱的剧目有《牡丹对药》、《拜月》、《白蛇传》等。宜黄戏的表演粗犷、古朴。唱念做打,程式严谨;一招一式,循规蹈矩。平时练功要求甚严,相传有“腋下夹蛋,颈旁备针”之说。武将“起霸”做出的“双手撑天”,要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分别采用“龙爪”或“虎爪”等不同的姿态。马鞭也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区别使用,有“龙头”、“凤尾”数种,或木刻,或丝编,帝王则用“龙头”鞭,称为乘龙驹。《四图齐》“花园点马”一折,齐景公点马时,钟离春和四个女兵不用鞭代马,却采用元明杂剧的骑车马,即以马形扎于身上,随着锣鼓打出的马蹄声,应节而舞,作出某种跑马身段,满台来往穿梭,效果强烈,别具一格。这种古老的表演方式在其他剧种早已绝见,而唯独在宜黄戏中保存下来了。

宜黄戏净角的表演大多豪放、爽直;生角的表演大多儒雅、大方。生、净常用的身段表演有:修书、阅信(奏折)、上(下)马、点(吹)灯、舞剑、饮酒、升堂、坐帐等;必备基本功有“抢背”、“扑虎”、“旋子”、“克子”、“僵尸”以及甩发动等;基本步法有“方步”、“蹉步”、“垫步”、“跪步”等。旦角的表演大多端庄、娴静。常用的身段表演有:开(关)门、洒扫、抚琴、卷帘、妆扮等;必备基本功有“卧云”、“鹞子翻身”、“乌龙绞柱”以及水袖功等。

相关推荐:

佛教中标志“卐”与德国纳粹标志的区分

佛教界要带头“文明进香”

怎么学习贵州方言?

昭通大龙洞古戏台有什么布局?昭通大龙洞古戏台建筑简介

秦始皇修阿房宫,背后的寓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