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宁河戏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宁河戏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7-06-21 栏目:专题 投稿:风中的花瓣

宁河戏又称'宁州大戏'或'宁河班'。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带。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唸、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二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调、昆曲和民歌小调。

系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明隆庆元年(1567年)即有专业班社,唱高腔,清初又从徽班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西皮,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至清乾隆年间宁河戏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皮黄由十分繁荣,至清末亦趋衰落,脚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宁河戏'。修水县以其境内最大河流修水而得名,源出幕阜山,由山口、东津、渣津、杨津、溪口等水汇聚而成修水,流经武宁、永修等县,与赣江汇合,流入鄱阳湖。元至正二十三年(1286)置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改名义宁州,公元1912年改义宁县,1914年始改修水县。故修水亦称宁河宁河戏由此得名。

修水县乃戏剧之乡,据明嘉靖年间天一阁抄本《宁州志》载,早在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即盛行歌舞百戏,'娱事之乐,诸如杂摹百技、傩、傀、倡优、灯彩戏剧等,城乡土庶犹然成风。'其中的'傩'与'傀',即是宁州大戏形成的源头。此地与湘、鄂接壤,偏于一偶,四周环山,交通不便,故民风古拙纯朴,尤敬傩神,其傩风长盛不衰,傩班林立。据《义宁州志》载:每于农历八月,便要举行大型的赛会演戏,'乡里演戏,谓之行傩。'其傩班称之为案堂班,遍布全县各地,从乡间戏台残存题壁看,明万历年间就有春林、凤舞、同庆、舞云、鸿云等案堂班。轶名者更不知其数。最著名的为修水县小溪村三帝案《神咒语》所载明代'隆庆元年(1567)菊月兴'的三元班,清瞿炳火育《箴俗臆说》云:'各城镇村落,每建一神龛,必襄金立会,置买田租,少者不下数十石,多者或至数百石,岁岁皆为演剧消耗,甚至强宗之祖祠,亦复如是。'三元班不仅如此,而且在乾隆三年(1738)建造了自己的演出场所,名'三帝殿'故三元班又称'三帝班'。所唱腔调,始为本地民歌和土腔小调,俗称'傩歌',演出内容也多为歌颂神明或叙述菩萨来历等。弋阳腔传入后,受其影响,傩歌土腔向傩歌高腔转化,开始演出弋阳腔连台本戏《目连传》、《征东传》、《征西传》等。在诸多案堂班中,还有专职演出傀儡戏的,亦极盛行,据《高安县志》载:'阳戏,傀儡戏也。'至建国初期,当地的阳戏,仍保留了弋阳腔的曲调和剧目。案堂班八月祀神之后,凭借傩案的香火范围,可到邻近地区作营业性质的演出,谓之'打案',亦称'唱卖戏',如三元班即活动于小溪、溪口境内,并常往返于武宁和湖北崇阳等地。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安徽石牌腔、抚州宜黄腔相继传入,为案堂班吸收形成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宜黄腔等多种声腔的戏曲剧种宁河戏开始进入成熟期。至乾隆年间,出现了著名的'宁州十八班',而三元班为其首。嘉庆年间,宁州大班开始进入省会南昌演出,受到很高的赞誉,并深入饶河班根据地鄱阳、乐平一带,甚至南达赣州。道光二十七年(1847),湖北崇阳的汉剧三胜班,进入义宁州的溪口、漫江等地演出三元吸收了汉剧西皮这一腔调,继而各地案堂班亦纷纷吸收,从而促使宁河戏最终以皮簧乱弹腔为主腔,弋、昆两腔衰微,宁河戏进入鼎盛期,此时有职业班社5个,案堂班31个,其中阳戏案堂班7个。

同时,常与湖北崇阳、通城等县汉剧班及湖南平江等县巴陵戏班艺人,互相搭班,同台演出,扩大了宁河戏的影响,促进了剧种本身的发展。其剧目除《目连传》等三个弋阳腔连台本戏外,来自宜黄戏专唱二凡的有《一捧血》、《三官堂》、《贩马记》、《满门贤》、《上天台》等;来自汉剧专唱西皮的有《清河桥》、《荥阳关》、《八义图》等;来自徽班专唱吹腔的有《四国齐》、《铜桥渡》等,总计约有400余种,多为整本大戏。脚色行当早期为三生、三旦、三净的'九脚头'制;后改'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即所谓'十顶网子',有延续弋阳腔、青阳腔脚色行当体制的明显痕迹。音调高拔宏亮,须生喜用'边音'和'嘎音',花脸则多虎音及炸音,深厚遒劲。表演程式规范,在长期实践中吸收剧种长处,形成自己独有的套路,须生的'口功',旦角的'水袖功'以及'棍法功'、'拳法功'等等,均有章法可循。又能从民间轻松活泼的灯采中吸取营养,如《采桑逼封》,由丑扮齐王,为了表现各种跑马姿态,用蟒袍前摆作马头,后摆作马尾,这种表现形式与宜黄戏《四国齐·点马》中身扎马形作种种跑马舞姿,又具有另一不同风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少宁河戏艺人参加苏维埃化妆讲演团,积极参军参战,并编演《打曹家》、《活捉张辉瓒》等革命新戏,始终活跃在湘、鄂、赣红色边区根据地。

1953年,民间宁河戏艺人以共和制形式组成修水县宁河戏剧团,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文革'中解散,1978年恢复。1980年参加全省古老剧种调演,演出《采桑逼封》、《海舟过关》、《二进宫》等传统剧目,获'积极抢救发掘艺术遗产先进奖'。

相关推荐:

吴冠中的国画现代化之路

西餐宴会用酒有哪几类?西餐的敬酒礼仪是什么?

酒吧开业的各种用具清单

香港的丧葬礼仪

最中华,“天下强汉”独战天下,霸气开国史(精美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