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绍兴社戏的历史来源是什么?绍兴社戏发展简介

发布时间:2017-06-25 栏目:专题 投稿:粗犷的店员

记不记得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那一大群顽童穿梭于观众中的热闹场面,以及在河道中停满乌蓬船,船夫坐在船头观看社戏的水乡风情。如果赶的巧,现在到绍兴,你依然可以看到精彩的社戏表演,看到河道中停满的乌蓬船。即便没赶上社戏,雇一艘乌蓬船,穿梭于狭窄的河道之中,品味一下绍兴这座文化古城所特有的风味,也将别有一番乐趣。

社戏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歌舞,是一种具有酬神祀鬼性质的民俗活动。

绍兴社戏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到南宋时期已经十分盛行。在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各种艺术表演形式无数次的积累和融合后,绍兴社戏在宋元时期与戏曲紧密结合,使祭祀活动与戏曲表演正式结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一个“社—祭—戏”相统一、相融合的过程。

社戏是为祭社而演的戏。绍兴旧时习惯,每年春秋两季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祭社之日叫“社日”。社戏一般在庙台、草台、河台、街台等场所演出戏台搭在祠庙里,就叫庙台;搭在路口或空旷处,就叫草台;搭在河岸边,就叫河台;搭在临街,就叫街台。社戏的兴盛,成就了绍兴的古戏台

浙江绍兴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享誉海内外,这为水乡社戏的孕育、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腴的土壤。

鲁迅外婆家皇甫庄村头濒河的包公殿前的戏台,三面临河,一面朝岸。其时,人们摇着各种船只,聚集台前,也有坐在船上看戏的,别有情趣。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秋,幼年鲁迅因祖父周福清科场案发,一度居皇甫庄避难,经常与村里的孩子一起观看河台社戏。他的《社戏》一文,就对这个戏台有十分精彩的描写。然而,许多社戏早已销声匿迹,《男吊》、《女吊》、《跳无常》的恐怖和刺激,早已被历史尘封。只有那些散落于庙堂、山岙、河边、桥下的戏台,仍坦荡着一派诗情画意,凭人遐想万里。

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拍手称快,叫好。鲁迅把这两出戏写进《阿Q正传》、《社戏》等著名小说里,均不是他信手拈来之笔,而是充分反映了它们的人民性。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甚至连圆圈都画不圆的阿Q在临刑前游街时,居然还要哼几句'手执钢鞭将你打',足以说明社戏受到绍兴人民的普遍欢迎了。鲁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笔,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儿少年代观社戏的美好回忆,一派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更激起了人们对社戏的眷恋和怀念。

文豪鲁迅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鲁迅先后写了小说《社戏》、散文《无常》和杂文《女吊》等作品,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辟的论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多少吟咏和描绘社戏的诗文。

相关推荐:

忌雷节节日传说

锡伯族的饮食文化 锡伯族人为什么忌食狗肉?

回族“古尔邦”和“圣纪节”有何饮食习俗

哈尼族习俗 哈尼族的婚恋习俗

高淳县沧溪乡三元殿戏楼有什么构造?高淳县沧溪乡三元殿戏楼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