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北方沦陷:国民党集中70万大军要决战江南

发布时间:2017-07-13 栏目:专题 投稿:忧伤的蜡烛

关于淞沪会战的解释有很多很多,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双方谁是主动发起者的问题。在历史教科书里,总是说日本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所以日本要南北夹击中国但是如果认真分析一下,这个情况是无法实现的。日本的国力有限,想从南北两个方向动兵是不可能的事情。客观的说,淞沪会战是蒋介石主动发起的一场战役。而蒋介石发起这场战役的目的就是扭转中国战局,也就是利用空间换取时间。

一、由于北方军阀的错误,造成了抗战初期的被动

丢掉北方大面积国土后,国民党决定在上海日本决战

在七七事变爆发时,北方地区根本不在蒋介石的直接控制之下。宋哲元和阎锡山才是北方地区的实际控制者,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宋哲元认为情况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他主张与日本方面进行和谈,为了避免刺激日本,他的军队战备状态不高。但是到了7月下旬,日本的兵力调动已经完毕。到了这个时候,宋哲元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为时已晚,最终京津地区失守。这一地区失守之后,日军开始染指山西北部地区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一直坚持守土抗战。也就是说只要日本人不染指山西,那他就不会主动与日军为敌。直到日军出现在山西北部之后,阎锡山才同意让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山西。在此之前,无论是阎锡山还是宋哲元,都拒绝中央军进入自己的地盘。

丢掉北方大面积国土后,国民党决定在上海日本决战

日军开始进入山西之后,蒋介石的神经立刻紧张了起来。蒋介石是熟读中国历史,知道山西的丢失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旦日军完全占领山西,那它就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是从山西进陕西,然后南下进攻四川。这是当年蒙元灭宋之路,西南失守意味着中国失去了抗战大后方。第二条路是从山西攻河南,然后直取湖北地区。这就把中国的东西彻底分开,使双方无法呼应。最后一条就是从山西、河北一线进入山东,然后进攻江苏。这是当年满清灭亡南明之路,所以当日军开始进攻山西之后,蒋介石会立刻命令卫立煌率领10多万中央军进入山西的原因。当然,进入山西是阎锡山同意的。

二、蒋百里提出了用空间换取时间的建议,蒋介石决心开辟第二战场

就在蒋介石准备死守山西之际,军事学家蒋百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蒋百里认为中国的地形由北向南除了长江之外,几乎无险可守。无论日军从哪条路南下,中国都很难抵挡。但是如果能够把日军进攻的方向从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那中国就可以利用复杂的地形和广阔的国土仅仅层层抵抗。也就是利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日本是一个岛国无力进行持久战,战争的时间越长对日本越不利。对蒋百里的看法,蒋介石深以为然,在这年的8月就开始准备这次战役。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上海,主要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是长江的出海口,而且又是国际大都市,在这里发动战役即有国际影响又有实际价值。

丢掉北方大面积国土后,国民党决定在上海日本决战

当时日本并没有打算在上海地区发动攻势,上海日军只有5000多海军陆战队。蒋介石为了吸引日军的主力到了,派出了各路军队进攻。起初这次战役的规模并不大,但是中日双方都在不断的增兵。起初日本方面只是为了派出援兵接应被围困的海军陆战队,但中国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多。最终日军的兵力超过了30万,而蒋介石也先后调集了70余万军队迎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嫡系部队。但有一个问题是致命的,就是上海的地形问题。上海是沿海城市,日本的海空军力量可以肆无忌惮的袭击中国军队。起初中国空军还可以与日军进行厮杀,不过随着战争的消耗,中国空军战机消耗殆尽。日本重型战舰的舰炮对中国军队的杀伤力极大,而中国军队没有还击的武器。

三、淞沪会战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中国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丢掉北方大面积国土后,国民党决定在上海日本决战

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直接减轻了北方军队的压力。但是中国军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阵亡12万、负伤超过35万。江南地区中国军队消耗殆尽,这给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埋下了隐患。但从战略的层面来说,这次会战成功改变了日军进攻方向,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第一步计划。中国军队为什么要在上海鏖战三个月而不退,也是有自己苦衷的。中国大部分工厂、企业基本上都在江南地区中国军队上海拼死鏖战是为了给他们赢得撤离的时间。企业搬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蒋介石为了把这些企业撤往内陆,只能一次次的把部队派往前线。这些战士注定九死一生,但是这也是最后的办法。

上海决战后,国民党军队以无力守卫南京。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于北方军阀们的观望,中国丧失了绝佳的反击机会。虽然从7月7日战争就已经打响,但是中国军队实际的反击却在7月22日以后,在这半个月的时间中,日本方面集结了超过40万军队中国北方的抗战形势不容乐观,蒋介石为了扭转中国的不利局面,决定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最终70多万中国军队上海血战3个月,虽然自身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是成功的达到了战略目的。

一、蒋百里建议由东向西,蒋介石命令军队主动进攻

日军大举进攻上海

北方的战事开始之后,宋哲元一再退让,最终丧失了先机。29军不得不从平津地区撤往河北,千年帝都北平沦陷。山西的阎锡山提出了守土抗战的口号,也就是说日军只要不进入山西,晋绥军就不会与日军为敌。山东的韩复渠更是打酱油,几乎没有任何的战争准备。而日军中国北部地区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对此蒋介石心急如焚。蒋介石担心日军山西进陕西,然后从汉中进攻四川地区,这是当年蒙古大军灭亡南宋的策略。日本人其他不行,对中国的历史可能比中国人自己还了解。如果日军占领了中国的西南部,那江南地区在三面夹击之下万难固守。蒋介石一面命令中央军北上,一面苦思冥想。可惜未威胁到那些军阀利益时,北方军阀们拒绝中央军入境。

蒋介石前线督战

就在蒋介石无计可施之际,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学家蒋百里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蒋百里先生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第一名,还是钱学森先生的岳父)。蒋百里认为中国的地形从北向南除了长江无险可守,历代王朝都未能守住。而从东向西地形相当复杂,如果能够把日军的侵略方向分化为两股,这样对中国的抗战是十分有利的。对于蒋百里的建议,蒋介石十分赞成。1937年8月,蒋介石即命令军队主动进攻上海地区日军。本来上海地区只有租界内的日本海军陆战队,面对中国军队进攻日本海军大臣不得不低下头求陆军大臣增援上海日本海陆军不和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后来还影响了日军的战略制定。

二、面对日军的装备优势,中国军队损失惨重

上海地区日军越来越多,作为对应,蒋介石投入的部队也不断增加。最终日军的总兵力将近30万,而中国军队出动的总兵力超过了70万,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起初蒋介石希望在上海打一个大胜仗,以此来鼓舞全国的士气。但是中国军队的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是两军的装备差距,日军在轻重机枪和火炮方面的数量是中国军队的将近3倍。中央军的装备稍好,万里迢迢增援而来的地方部队装备相当差,在与日军的对拼中消耗很大。除了陆军的差距,在海空军的差距更大。由于上海地区位于东南沿海,日本陆军得到了日本海军航空兵和海军战舰的支援。那种大口径舰炮的威力是陆军火炮的10倍以上,对中国军队的伤害相当大。

上海中国守军

对于淞沪战场的惨烈情况,冯玉祥曾经回忆说:“上去一个师,撤下来还不到一个团。”这些将士依靠自己手里简陋的武器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但是现在却仍被一些畸形激进者所辱骂(这帮人除了动嘴皮子之外,再没有任何的价值)。起初蒋介石不打算轻易放弃上海,因为江浙地区蒋介石的老底子,而上海又是一座很有影响力的城市。但是日本中国军队的侧面进攻,从杭州湾登陆,中国军队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危险。在陈诚、白崇禧等人的建议下,蒋介石命令军队全线撤退,然后从苏州至南京的道路上布置了四道防线。上海落入日军的手里,不过租界区日军仍不敢进入,日本并不打算刺激西方各国。

三、中国军队的巨大伤亡换来了宝贵的时间

上海中国守军

淞沪会战长达三个月,中国军队阵亡12万、负伤超过35万。中国军队在江南地区的力量几乎消耗殆尽,不过这样的牺牲是有价值的。首先经过这次战役,成功的将侵华日军力量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完成了最初的战略构想。其次为江浙地区的大转移赢得了时间,江浙地区中国的经济中心,各种类型的企业工厂绝对不能留给日本人。从战役中期开始,蒋介石就已经感觉上海凶多吉少,但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蒋介石不得不狠心把一批批部队送上战场。最终江浙地区的大部分工厂和机关、学校得以转移到中部地区,其中包括对抗战至关重要的军工企业。不过由于军队消耗的过于严重,中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保卫首都南京。

相关推荐:

为人处世的三大技巧

2016庆祝国庆节活动主题大全_万年历

2016北京油菜花最佳观赏地有哪些_万年历

浙江宁波话四级考试有什么试题?浙江宁波话四级考试题目

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