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凭借智商可以尔虞我诈获得高官厚禄,但是他却选择了为民请命

发布时间:2017-08-08 栏目:专题 投稿:留胡子的背包

他,出身官宦富贵之家,却身负儒家浩然正气。

他,生长于人命如草芥之乱世,却试图济世苍生。

他,本不过一介书生,却敢于对当世任意枭雄直言以对。

对于他,袁术以礼相待,吕布面之惭愧,曹操更是言听计从。

就是袁涣,一个已经彻底尘封在浩瀚如烟般历史典籍里的一代儒者。

何谓儒者?古语有言:真儒者,必能铁肩担道义;真儒者,理应精思而践履。而我今天要讲述的这个人,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真儒者。

他叫袁涣,字曜卿,是陈郡扶乐人。他的父亲是大汉帝国的司徒,所以家世显贵,但是袁涣却自幼喜好清静,并不如其他世家子弟一般胡闹争斗,更不要说是违法乱纪。相反的是,年幼的袁涣在进行各种行为做事之时,都极讲究礼法,俨然一副儒家子弟的风范。

而后,或者是因为家世的显赫,或者是因为袁涣的才能。年轻的袁涣便被郡守任命为了功曹。然而,让人诧异的事却发生了,史书上用了一句“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的话来记录袁涣的首次出仕。难道袁涣很可怕吗?这只是袁涣第一次进入政府部门担任功曹,就让那些奸佞之徒自动避开袁涣。从这点上就说明了,这时袁涣的能力与名气已经算是小有名望了。而后,袁涣又相继担任了其他的官职,但估计也是因为袁涣自己这种极具儒家浩然之气的刚硬性格,让他无法在官场长立,所以,基本上都是干的不久。而后也是时间不长,乱世便真的开始了,天下大乱,所以袁涣也只能四处避难,同时也相继辅佐了几位当世枭雄。

第一位,是南阳太守袁术。那时的袁涣应该是算是袁术的一个谋士。然而,袁涣却并不像其他那种唯主公是从的谋士,一味的讨好袁术。史书上则是用了这样的一句“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很显然,袁涣虽然是袁术的谋士,但却基本上从不给袁术好脸色,甚至一度在谋划的时候,把袁术驳斥的哑口无言。但就是这样袁术对于袁涣却依然是没有一丝的不敬之意。

第二位,则是温侯吕布。事实上,袁涣所以能去吕布那里,也纯粹就是一个偶然事件,。原因是这样的,恰好那一次袁术吕布作战的时候,袁涣也跟着去了,而恰好那一战袁术败了,更巧的是,偏偏就让吕布把他给抓住了。当然,抓住袁涣之后的吕布,也没有怎么刻意刁难袁涣,基本上也是很有礼貌的,而袁涣也就这么跟随了吕布。而在此时,恰好发生了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不久之前吕布与刘备有了冲突,于是吕布气不过就准备写一份书信辱骂刘备,从而解解气,想了半天,天知道吕布就怎么想到了袁涣于是,就让袁涣帮一下忙,写一封骂刘备的信。其实,按我们现在所想的,写一份信,又不能怎么样,何况还是在人家的帐下干活。但是袁涣就是不愿意写,吕布无奈,只能再三要求袁涣写一下,可是袁涣依然是不写。这下,我们这位温侯可就真生气了,呀的,给你点颜色你就准备开染房啊,于是,盛怒之下的吕布就直接扔出了一句“为之则生,不为则死”。看到吕布这样生气,史书上则是用了一小段“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的记录来说明袁涣的应对。也就是说,袁涣听完吕布的那句话后依然是一副很淡然的样子,或许还是被吕布这样生气的表情给逗笑了,于是袁涣笑着回应道:“我听闻只有德行才可以用来羞辱别人,但却没听说过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如果刘备本来就是一个君子,那么他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作为耻辱,但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那么他就会用你的话来回复你,那么到时候受辱的则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跟随过刘将军,就像今天跟随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可乎?”听完了袁涣的一番解释后,我估计吕布当时绝对有一种想撞墙的心思,靠,我就是想出口气而已,哪这么多道理啊,但是,他的确说的很对,好吧,你赢了,于是,史书上就用了一句“布惭而止”的话,说明了吕布不但不再强求袁涣写信,还心生了惭愧之心。看来,这位勇冠天下的一代名将,碰上我们这位书生也很无奈啊。另外,谁说秀才遇上兵就是有理说不清的,袁涣不就用他载入史册的经典案例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说不清理的兵,只有不会说的秀才。

袁涣所跟随的第三个诸侯,也就是这最后的一个,就是我们都熟知的魏武帝曹操了。

话说,当时袁涣投降曹操的时候,也是发生了一系列的趣事。汉建安三年,也就是公元198年,袁涣所追随的吕布,兵败被杀,吕布麾下的一众谋士以及许多将领都投降了曹操,当然也包括袁涣。然而,就是在这投降的时候,同为降臣的陈群,也就是后来那个创建了“九品官人法”的大才子陈群,在拜见曹操的时候,都是用的两手合掌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的大礼拜见曹操。然而,当时,全部降臣之中,却唯独袁涣只是轻轻的作了一下揖,或许袁涣想的很简单,毕竟我才是刚刚投降,这样做也是要为了尊敬前主公吕布但是,就因为这袁涣这特别的一下,史书上记载的是,曹操顿时就感到这个人不简单啊。而后,曹操下令诸臣可以吕布军中任意拿想要的东西,于是,大部分臣子都拿了很多值钱的东西,但又是唯独袁涣只是拿了一些书卷,而后又将自己随身带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充给军用。好吧,或许是袁涣就这脾气,尽喜欢干特立独行的事。当然,也就是因为这样袁涣的名声在曹营由此初显,而曹操也正是从此开始看重他。

或许曾经的袁涣所跟随的那些主公,一方面是为了生存,一方面是为了试图改变一些东西,但是,无疑都没有成效。然而,命运是不会亏待任何一个试图去济世苍生的人。从跟随曹操开始,作为传承儒家浩然之气的袁涣,注定就要开始了属于他的救赎之路。于是,面对当此乱世的天下,面对百姓生存悲苦的乱世,袁涣分别三次给予曹操论述了他的政见。

第一次的论述应该是在袁涣刚刚到了曹营的时候,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布诛,涣得归太祖。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自大乱以来十数年矣,民之欲安,甚於倒悬,然而暴乱未息者,何也?意者政失其道欤!涣闻明君善于救世,故世乱则齐之以义,时伪则镇之以朴;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於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於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惟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

这一次的论述,则是袁涣根据天下大势方面对曹操进行了大政方针方面的论述。的确,天下自从大乱以来,国家凋零,百姓困苦,各地诸侯皆以武力称雄于世,这样无疑对百姓的伤害更加严重。于是袁涣以文治方面重视德治的方针建议曹操,一句“若夫兼爱天下而反之於正,虽以武平乱而济之以德,诚百王不易之道也”说明了袁涣的梦想就是想要恢复曾经的和平盛世,尽管他也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却认为,起码能够改变一点乱世的面貌,起码能对于百姓的生活改善一点。当然,值得袁涣欣慰的是,曹操也认同了他的观点。

而关于袁涣的第二次论述,史书是这样记载: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

袁涣这一次则是根据曹操的一个具体的施政方针予以了驳斥和反对。当然,客观上讲,曹操实施的大规模屯田运动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曹操用的是强制措施,所以致使百姓不乐,并且还出现了逃亡现象。面对此事,袁涣没有半点犹豫便直接上书曹操,希望曹操能改变政策,让百姓自己去选择,不要进行强制。同样,值得袁涣高兴的是,曹操再一次听从了袁涣的观点。于是就有了“百姓大悦”的历史记录。

至于袁涣最后的一次论述,史书记载: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涣言於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太祖善其言。

这最后一次的论述,应该是袁涣晚年最后一次对于曹操的上书。如今,国家刚刚太平,必须进行文武并治,不能再一味实现强军政策。而且还需要收集天下文集,向百姓传授这些好的思想,以此形成文明之风气。袁涣的一番论述,无疑又一次打动了曹操,史书上用了“太祖善其言”的话,说明了曹操对于袁涣所言的认可和赞同。

纵观袁涣的三次上书,几乎处处都离不开救扶百姓之意,何谓儒者,真儒者,必能铁肩担道义。本来袁涣也是可以像其他人那样顺着曹操说好,说一些好听的,这样也许袁涣能有更大的官位,更富贾的生活,但是,他是袁涣所以,他不会那样做,正如,在其之后,曾经举荐过袁涣为茂才的刘备去世,同朝的很多官员,都是相互称赞,毕竟是敌国的皇帝病逝了,难道不应该高兴吗?可是,袁涣却也依然不会和那些人一样进行欢庆。毕竟曾经受人之恩赐,那么就不能忘,这就是最真实的袁涣,想做的自然会做,不会做的自然就不会做。

而关于袁涣的最后,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一教"以太仓谷千斛赐郎中令之家",一教"以垣下谷千斛与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仓谷者,官法也;以垣下谷者,亲旧也。"

应该说,袁涣的逝去,并没有经历多少痛苦。但是却依然惹得曹操流泪伤心。而为了感怀袁涣曹操更是特意给袁涣的家人赏赐谷二千斛。在这里,曹操又是专门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进行赏赐。即,一千斛是以官府的名义送,而另一千斛则是以曹操个人的名义送,无疑,是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袁涣对于国家对于百姓的贡献,而另一方面也是表达曹操个人对于袁涣的尊敬。

其实,纵观袁涣一生,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袁涣所为之事,其实不过是一些普通之事,然而,正是这些每个人都能去做的事,在那个大乱的年代,却很少有人会去做。无疑袁涣一生都在坚持一种道义,何谓道义,或许在袁涣的心里,救扶百姓,济世苍生才是最大的道义。或许大家不知的是,袁涣也曾经在外当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但是正如史书对其在任时的记载: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

没错,袁涣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官还在以谋个人私利为行政根本的时候,他却在各地建立相应的贫弱救助体制,帮助一些不能生活的百姓,并且鼓励和赞扬一些拥有好的道德品质的百姓,以此来安定社会。的确这是乱世,但正如袁涣说的“然在吾所以为之”,只要我们去做,就肯定会有所改变。而后,袁涣因病辞掉该官职,但是,无疑百姓是明白的,所有史书上才有那四个字“百姓思之”。

的确,这是乱世,这是大争之世,这更是人命如草芥的黑暗时代。但是袁涣却用他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品质,给予了那个黑暗的时代添加了一丝温暖,一丝光明。

最后的最后,仅用东晋史学家袁弘的一段评价,来纪念这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代儒者:

郎中温雅,器识纯素。贞而不谅,通而能固。恂恂德心,汪汪轨度。志成弱冠,道敷岁暮。仁者必勇,德亦有言。虽遇履虎,神气恬然。行不修饰,名迹无愆。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二十三年蝉: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不是作家,也不是研究史学的学者,他只是一名当下还在中国某个三流大学里读书的普通学生,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名中国人。所以,他学习历史,所以,他在努力写历史,他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国人能了解历史,能了解中国的曾经。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相关推荐:

达斡尔族的“库木勒”节

酒吧泡mm的技巧

闲话中国的敬酒文化

绿色殡葬方式之海葬

龙门石窟奉先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