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精辟!中国历朝 一句话说透

发布时间:2017-08-21 栏目:专题 投稿:饱满的眼睛

如果把中国历史简略回顾了一下,每个阶段都有那么几句话,或许来自历史,或许来自文学作品,或许来自传说,却是精辟地概况出了一个时代,也反应除了这个时代的统治阶层或者人民的心声,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春秋战国——“位尊而多金”

出处:苏秦之嫂。

背景:苏秦贫困时饱受嫂嫂的清白眼,后做了六国之相,衣锦还乡,嫂嫂态度大变,苏秦问原因(大概是明知故问),嫂嫂说得实在:你现在“位尊而多金”了。

点评:春秋战国,号称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黄老之学,是儒学,还是这句“位尊而多金”呢?职场沉浮者,冲冲杀杀,总是离不开这个“位尊而多金”啊。

2. 秦——“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出处:嬴政。

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说了这句话

点评: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3. 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处:陈汤。

背景:瞧这气势,无需背景

点评中国曾经被欺负得久了,这句话真是解气啊。但想来,都是民族沙文主义在作祟,如今变成老美说这句话了,“犯强美者,虽远必诛”。几千年来,人类在物质上发展够快的,但精神上又进步了多少呢?

4. 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诸葛亮。

背景: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点评:三国时期,蜀主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 晋——“何不食肉糜”

出处:司马衷(晋惠帝)。

背景:有人上奏说什么地方闹饥荒,老百姓没东西吃了,这位仁兄惊奇地问道:“何不食肉糜?”

点评中国出过五百多个皇上,不知道真正够格做一国之君的有几成?这位仁兄真是不够格君主的佼佼者。这种“何不食肉糜”情结贯穿了中国历史,一直到现在也屡见不鲜,从企业中出来的人大概或多或少都见过这种事,侃侃而谈的海外学者,无所不知的咨询顾问等,不调查而发言,上演“何不食肉糜”短剧的还真大有人在。

6.隋——“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出处:隋炀帝

背景:隋炀帝在自己快要完蛋的时候说出了这句话

点评:“长城公”即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后所获的封号,沈后为陈后主之皇后。显然,此时的隋炀帝也知道自己去日无多了。某日,隋炀帝揽镜自伤:“好头颅,谁当斫之?”萧皇后惊问何以言此,他却不以为意地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6. 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出处:魏征。

背景:魏征进谏时所言。

点评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大乱后迎来了唐朝的大治,实在非常得益于这句话这句话体现了那群治理江山的人的危机感,有了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做什么事都足够了。现在的企业也一样,危机感是生存第一要诀。

7.五代十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处: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背景:李煜被俘以后,软禁在住所有感而发。

点评:毫无疑问,李煜是杰出的词人,他作的很多次传唱至今,仍然是名作,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皇帝,宠信后宫,不务正业,造成了南唐的灭亡,他是只有文人的命,却做了皇帝。于人于己都不好啊。

7. 北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出处:程颐。

背景:不说了。

点评:从此中国的伪君子越来越多了,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辈层出不穷了,宽以律己严以待人者俯拾皆是了,满口礼义廉耻一肚子男盗女娼者屡见不鲜了。从此,中国人算弄明白了,规则都是让别人遵守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守规则。企业中,制定规则者只是想让别人遵守的,或者制定一些根本不可能实施的规则,多少都有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影子。

8. 南宋——“莫须有”

出处:秦桧。

背景:秦桧要办岳飞,说有啥谋反书信,虽然找不到了,但这事“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点评: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好像到现在还没弄清楚,但谈到南宋,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让人感觉深刻的。一句话道出了千年来中国小民的大悲哀,只要某当权者认定你有罪,你的一切争辩除了会让你多受些活罪外毫无用处。

9. 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处:文天祥。

背景:不说也罢。

点评:谁能不被这句话感动?

10. 明——“片帆不得下海”

出处:朱元璋。

背景:倭寇肆虐,朱元璋搞不定,干脆下此命令。

点评:朱元璋雄才大略,丰功伟绩罄竹难书,但就是这句话却令人印象奇深。中国人关起门来做老大的想法从此就登峰造极了吧?而且这种简单化处理问题的方法至今还有不少市场的,特别是一些官员处理老百姓的事情时,一不小心就会祭出“一片木板都不准出海”大法。

11. 清——“奴才

出处:不知。

背景:不知。

点评:柏杨先生说中国是个大酱缸。到了清朝真是酱到极致了,中国人所有的朝气被扼杀到了极致,奴性到了极致,虚伪到了极致,不再有学者,不再有商人,甚至不再有官员,只有奴才。当然,奴才就是奴才奴才只干奴才应该干的事。清朝灭亡真是又快又干净,除了给民国留下一个袁世凯和一个滑稽的张勋外好像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甚至都没见一个为之死节的臣子,不,奴才

12.民国——“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出处:蒋介石

八月十五日,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同年九月二日日本政府在投降协议书上签字。

点评:有一同学的签名档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一直感到很有血性但不知道出自何处,今天看凤凰卫视的《中国远征军》才知道原来这是老蒋说得。第一次入缅作战十万大军兵败野人山,仅有两个师逃入印度,亚洲最大的抗日战场仅仅靠飞虎队驼峰航道这一条输血线,战略反攻发现预备兵源不足,于是老蒋发表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可惜长期以来由于某些原因的影响这段历史被大多数所忘记。

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微信公众号:ihxory,跟我们一起探讨过去那些事,本文为历史百家争鸣综编,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推荐:

马书林:自然流露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汉族民歌 汉族新民歌发展史简介

云南象鼻塔

《溪凫图卷》元代陈琳绘画作品

权贵的标配: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百官佩戴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