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宋朝建立初期的10年内,赵匡胤的迁都计划,为何一再受到阻挠

发布时间:2017-09-01 栏目:专题 投稿:瘦瘦的火龙果

公元960年,年轻的赵匡胤发动了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大宋王朝。成功坐上皇位的赵匡胤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巩固自己地位的政策,从而保证赵宋王朝的延续性。随后,赵匡胤需要考虑的就是首都开封问题开封固然是好,但作为首都由太多的问题。因此赵匡胤一心想迁都洛阳,把开封作为陪都。但赵匡胤迁都计划遭到了各方面反对,尤其是他的弟弟赵光义,更是带头起来反对。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阻碍了赵匡胤迁都呢?

一、城市建设的问题粮食问题,使开封的地位很突出

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成就,其实宋太祖赵匡胤也差不多。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迅速平定南方,这与他的老上级柴荣是分不开的。柴荣绝对是五代十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帝王,只可惜英年早逝。否则统一天下的事业不会轮到赵匡胤,至于赵光义就更有靠边站了。柴荣在去世之前,已经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底子。首先就是建设开封城,起初的开封城规模不大,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但是在柴荣上台之后,他费了很大功夫建设开封城。截止柴荣去世时,开封城已经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在规模上超过了洛阳赵匡胤要把首都从开封迁到洛阳,就意味着必须先建设洛阳城。当时的宋朝还是比较贫穷的,根本无力在短时间之内再建设一座首都。

还有就是粮食运输问题,当时的开封城虽然没有上百万的人口,但好歹也有好几十万人。这么多人的人口绝大多数都是不从事农业劳动的,换句话说,他们都需要中原地区的农民来养活。但是依靠中原地区的粮食根本无力供养这么多的人口,还有大量的军队。因此柴荣只能调运淮南地区的粮食来支援开封,不要想着江南,当时江南不在柴荣手里。为了把粮食运到开封柴荣还利用4年时间疏通了多条水道。现在赵匡胤要把首都迁到洛阳,那问题就来了。想把粮食运到洛阳就必须逆流而上在黄河中航行,但从洛阳开封的水流是非常湍急的,很难安全运输。依靠陆运更不现实,因为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再者说,宋朝甚至没有足够的牲畜来运输。

二、赵光义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大本营,官员们也不赞同迁都

以上是宋朝迁都的实际困难,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就是人为的因素。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此人长期担任开封府尹,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政治集团。赵光义的这个集团是以开封府为基础建立的,如果赵匡胤迁都洛阳,这就意味着赵光义集团的土崩瓦解。从这一点来看,赵匡胤不是对弟弟的野心没有察觉,他迁都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警告赵光义。但是赵匡胤这个职业军人在嘴皮子上玩不过天天读书的宅男赵光义赵光义搬出了“天子守天下,在德不在险”的往圣名言。其实这是古代先贤对君王的劝谏,大概类似于唐太宗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就是这句话被赵光义牵强附会的利用了,这让赵匡胤很无奈,万恶的弟弟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如果仅仅是赵光义一个人的反对的话,那他再说什么圣人逻辑也没有用。问题是几乎是所有的官员都在反对,这就让赵匡胤难办了。自己虽然是皇帝,但是总不能和整个官场作对。其实那些官员反对迁都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国家稳固,他们关系的是自己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中高级官员。这些官员开封拥有各种产业和大量的土地,作为首都当然什么都贵。一旦迁都洛阳,就意味着自己的利益为大幅度缩水。自己出来做官当然是为了财,现在自己的房子和店铺什么的将大幅度贬值,这些官员说什么也不答应。但是这些理由是绝对不能直说的,既然晋王赵光义说了一套“有德不在险”的逻辑。那自己就跟着附议吧,就这样,赵匡胤迁都计划胎死腹中。

三、宋朝的有识之士不是没有看出这些问题

由于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赵匡胤迁都计划被迫中止。赵匡胤突然死亡之后,继位的赵光义更是连提都不会提。宋朝的首都就这么一直确定在开封开封也逐步成为了国际大都市。但开城处于四战之地的问题是无法改变的,这一点很多有识之士也都发现了。宋朝名臣范仲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另一位名臣韩琦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迁都,却建议要全力加强开封城的城防问题,这还是变着法的说迁都。但是他们的建议遭到了守旧派的一支反对,而宋朝的皇帝们也都是文艺青年,不愿意违背祖宗赵光义的意思。因此虽然不断有官员提出迁都,但宋朝的都城一直确立在开封,直到1126年金军大举南下。

相关推荐:

世界名马聚昭苏 万马奔腾闹草原

赤水河:醉游这条“美酒河”

中国的佛教概况

夏朝史略(八)炮烙之刑与关龙逢之死

从贤妻良母到营私乱政:她效仿武则天不成,终死宦官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