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毛主席之于中国工业的影响,堪称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

发布时间:2017-09-07 栏目:专题 投稿:烂漫的水杯

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研究全世界范围从古到今至今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1000人,编就、排列了一个类似现在福布斯财富榜一样的“历史影响力排行榜”——“历史上最有影响一百人”。毛泽东排行第20位。他的说明是:“毛泽东的排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毛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毛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亚历山大等人要高不少,因为他对将来的影响可能比这些人要大得多。”确实,毛泽东之于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个影响不仅仅是在政治上、文化上,之于经济乃至科技在工业化中的运用,也是至深至远的。甚至,他的思想和做法,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在全球的地位。

就是毛泽东之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前瞻性的智慧展现。

毛泽东之于中国工业的影响,堪称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的总和。这是为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力量使得资本主义爆出如此巨大的生产力?

就是技术机器的力量。而毛泽东对于机器生产技术的重视,由来已久,是推动中国机器化的第一人,可以说是“火车头”。

在旧中国,农村是牛耕火种,没有机械化;城镇所谓的工厂其实就是手工作坊,不过是用铁锤、剪子敲敲打打,蒋介石连最需要的大炮都造不出,更别奢谈自动化的什么机器。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的制造几乎是零,没有工厂能制造出汽车、机床、手表、马达……这些东西全部是用锡矿、粮食、猪鬃和其他土特产去与人家交换,所谓工业,与现代化毫不沾边,几乎什么都没有。毛泽东后来说:“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面对一穷二白,毛泽东比华盛顿的高明,就是不等不靠,也不说后人比我们更有智慧而专等后人去“发展”,而是决定自己去造机器,去发展现代工业。为此,他和党中央确定“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的规划,要发展工业,并且先生产生产机器的“生产资料”——即造机器机器,以此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始机器化的起步。

1956年,毛泽东发展国民经济的二五计划建议第三次草稿上批示:“在增强国防力量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条件下,尽可能地缩减国防费用和行政费用的开支,而增加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支出,以加速国家工业化。”他明确提出了国家建设的下一步目标是“国家工业化”。

所谓工业就是运用技术机器化。为此,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1950年,我们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的问题,认为这是争取我国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30%。这个比重太大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到25%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

6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中南海瀛台专门举办了一场汇报展览,宣传一五计划机械工业的成就和对以后发展的展望。第一机械工业部主管民用机械、电信、船舶。展览规模不小,分综合、通用机械、机床、重型机械、电机、汽车和仪器仪表等部分。在工作之余,毛泽东多次跑过去观看,前后看了七八次。他每次看两个小时,看得非常仔细,问得非常详细。他于机械工业兴趣非同小可,其期望殷殷可见一斑。

由于对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感受深切,毛泽东发展工业的心情是十分急迫的。

1957年3月,他在南京部队、江苏、安徽两省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循循告诫大家说:“我们这个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有机器,就要懂得科学。这个方面,我们过去是用手工,用手工使用的工具来做桌椅板凳,过去用手去做粮食棉花的,一切都是用手,现在改为用机器,使用机器那么一种技术,这就是很大的革命。没有这样一种革命,我们这个国家单是政治改变了,社会制度改变了,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手工业、手工技术国家。”

他强调技术机器,并不是空吆喝,而且对它们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并且认为机械里头有一个“工作母机”。一次,他与工业部门的负责人谈话时,明确地说:“什么矿山,什么炼油,什么电力,什么化学,什么建筑,什么农业,什么交通运输,这些机器都要有一个工作母机,无非是车、铣、磨、刨、钻之类,这些东西根本的。”

他的这个认识对不对呢?很准确。对此,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段君毅从专业角度解释说:“他所谓的工作母机,就是机床工具。”

机床是将金属毛坯加工成机器零件的机器,是生产各类机械的基础性机器,也就是“制造机器机器”,又称为“工具机”,习惯上简称机床。毛泽东没有很专业的词汇,对机床的理解也可以说还十分朴素,而若没有对机器工业的深刻思考,没有去作深入的了解,又如何能说出“工作母机”?后来有人故意歪曲说他只懂农业,不懂工业,只重视农业,不重视工业,完全是信口雌黄。

许多领袖习惯于发号召,并且往往是发完号召后就忘记掉了,只说不做,光说不练。而这不是毛泽东的风格。有了对现代工业的关切和决心,他就要付之于行动。

为了建设新中国工业体系,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第一步便是抓能制造机器的“工作母机”——机床。

7月8日上午,时针刚过11点,在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陪同下,毛泽东来到了上海机床厂视察。

上海机床厂的名字很美,其实前身不过是几个国民党官僚当官之余办起的一个副业——私人赚钱牟利的小厂。原先,它只能修配一些生产简单的农机具。上海解放时,它被没收为公有,成为国有企业。经过几年的改造,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它已成为一个专业制造精密磨床的现代化工厂,是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重点骨干企业。新中国第一台磨床就是在这里诞生的。1954年该厂制造的373平面磨床和3160外圆磨床送去莱比锡展览会和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上展览过,同年该厂还试制成功国产第一只叶片泵。新中国第一代掌握磨床制造技术的工人和技术队伍,也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如今,它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型工厂之一。

几辆小汽车来到厂部前面的中央大道,就缓缓停下来了。毛泽东一下车,厂长艾丁和党委书记方杰就迎上来。柯庆施向毛泽东进行了介绍。毛泽东微笑着,和他们握手,亲切地问道:“你们什么年龄、原来学什么的?”

方杰恭敬地回答:“我自己34岁,艾丁比我大二岁,都是由地方转业的,原先对工业并不熟悉。”

毛泽东勉励他们说:“只要认真学习,会懂的,会熟悉的,会精通的。”

他话音才落,厂部办公楼上的几个职工惊喜地发现了他。几乎是一瞬间,有人就振臂呼喊:“毛主席万岁!”这一声高呼,宛如春雷响起,立即在厂区四下回响。毛泽东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像电波一般迅速传遍厂区各个角落。职工们欣喜若狂地跑出来,群情沸腾了。毛泽东环视四周,频频向职工们招手示意,问好。

方杰见人太多,赶紧说:“请主席到厂部会议室去。”

毛泽东进去后,兴致很好,一面看着挂在墙上显示工厂发展变化的产品图片,一面听着艾丁厂长的情况汇报。

艾丁说:“解放七年来,我们先后仿制了31个品种,4000多台磨床,供应了全国70多个城市1041家工厂的建设需要……”

国家需要这样工厂。希望更好工作,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高兴地说,接着又举了举手,意味深长地说:“要有自己设计制造的产品。”

在一旁边的柯庆施对艾丁等人进一步解释说:“主席要求工厂更上一层楼,丢掉拐杖,学会自己走路。”

他的话正是毛泽东的“意思”:要自己走路,要有自己的东西,要自己能够制造产品,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毛泽东点了点头。艾丁继续汇报下去。

当他汇报结束后,毛泽东说:“还是到厂里去看看吧。”

众人立即起身离开会议室,艾丁说:“就去液压、大件、装配三个车间看吧。”

在液压车间,毛泽东仔细观看了液压筒的加工过程。艾丁介绍说:“这是机床的心脏部分,加工长度一米六,精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光洁度达到九级。完工后的油压筒内壁清晰光滑如镜如玉。在这里,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三结合,正在对仿制的液压操纵箱的设计制造大胆进行革新,改进后的液压操纵箱提高了性能,减少了零部件1/10,缩小了体积,重量也减轻了很多,苏联专家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改革,要求把图纸带回国作为纪念。”

毛泽东再靠近,仔细地看了,再点头,脸上挂着微笑。

此时车间里有不少的女工在操作机床,他走近她们,和她们亲切地握手,并且对众人说:“妇女解放了,也能够开机器,男同志做的事,女同志也能做。”

“妇女成为机器制造工人,是解放后才有的事。”方杰说,“厂里的女工,约占第一线生产工人20%,成了生产中的骨干力量。”

接着,众人簇拥着毛泽东走进了大件车间。这里的工人们立即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艾丁介绍说:“他们正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推广劳动模范盛利、朱大仙同志创造的多种先进刀具高速切削法,使车工效率普遍提高60.5%到120%,月月超额完成了计划。”

毛泽东没有说话,而是精心地看着。突然,他发现车间里精心操作各式机床的,大部分是青年工人,露出了欣喜的眼神,说道:“青年人不少啊。”

“青工占全厂人员半数以上。”方杰回答。

接着,他向毛泽东介绍说:“为了实现从修配到制造精密机床的转轨,我们突出的抓了职工的文化技术、政治思想的学习,办起从小学、中学、中专到大学预备班的各种班级,和专业技术培训班,在校学生占职工总数的40%左右,边工作边学习,进步较快。我们还选拔了30多名优秀工人到技术部门,在实践中加速培养提高,有的担任了设计师,摸索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才。还有不少具有一定文化技术理论知识的老工人,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到厂级和科室、车间领导岗位。”

毛泽东高兴地赞赏说:“这是工人阶级的新生力量,要很好培养。”然后,他一再嘱咐方杰和艾丁:“要全面关心职工的政治思想、文化技术的进步。工厂既要出产品,还要培育人才。”

这是高明的方法,只强调生产,不重视人才就无所谓创新和发展,新工厂还是旧“榨油机”、“吸血机”,生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进步可言。

参观完大件车间,毛泽东等人进入了装配车间。毛泽东一进门,就看到了高高悬挂的“安全生产、保证质量”的横幅标语,用手指了指,点头表示很赞同。是啊,没有安全,又如何能搞好生产工厂不抓安全生产机器于工人们来说是“伤人机”、“吃人机”,这样生产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工厂又何谈对人民高度负责呢!他的点头就是对厂里重视安全生产的嘉许。

车间里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正在总装的精密磨床。毛泽东放慢了脚步,饶有兴趣地边观察边询问。艾丁汇报说:“这些磨床每月有二三十个新老品种投入试制和批量生产,都是由有经验的工人师傅装配的,遇到技术上困难问题,就同科室的技术人员,共同研讨调整克服,他们合作得很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你们有什么体会?”毛泽东问道。

我们取得了多品种轮番生产的管理经验,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制造装配技术,大大缩短了由仿制过渡到自行设计制造的时间。”艾丁回答。

毛泽东听后,用手中拿着的黑色的折扇连连指着突出在机床下方“上海机床厂制造”几个醒目字体,语气深重地说:“不能只仿,要走独立设计制造的道路。”

“今年开始,我们自行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台磨床,由仿制与创造结合,上了个新台阶。”艾丁表态说,“今后还要在这方面努力。”

“要创造。”毛泽东再次强调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要为我所用!”

谈到这个问题时,他似乎话犹未尽,继续叮嘱说:“我们不能只搞仿造,仿造人家,自己就没有发展。要革新。穷则思变,变就是革新。技术上也是这样。只靠买,解决不了问题,只去仿,跟在人家的屁股后边,也没多大出息。”

艾丁和方杰激动地点着头。

毛泽东还说:“革新,创造,不是不行。往前走一步,多动动脑筋,多去探索,就海阔天空。职工中有巨大的创造力,要依靠工人阶级办厂,自力更生搞建设。”

他不仅强调要革新,要创造,还指出了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办法——依靠职工的创造力,要依靠工人阶级办厂,要自力更生。以往,人们办厂,靠的是“精英”,花大钱请来“精英”搞设计、买“创造”;中国自己没这样的人才,就不惜请外国人,结果花了大价钱,不是啥设计不出来,就是设计出来了专利却让人家拿走了,吃足了亏。毛泽东要求依靠工人阶级,去自力更生,这到底是不是不懂经济,不懂工业的瞎闹呢?

在一些人看来,外国人就是啥都比中国人强,“精英”就比工人聪明,凡事仰仗外国人的鼻息,干事情没精英就不行。事实上是否就一定是这样呢?在英国实现机器化的工业革命中,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把人力机械转化成动力机械,法拉第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和电动机,从此机械能和电能就可以互相转化;焦耳定律不但宣告了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第二类永动也不可能,而且预示了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些都是在人类历史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最伟大的“自主创新”。然而,完成英国工业革命的核心人物全是草根,瓦特是工匠的儿子,法拉第是铁匠的儿子,焦耳是农夫的儿子。他们不是大学教授,不是大科学家,也不是接受了数理化完备教育的博士。而正是他们的草根优势,自小生活在生产实践第一线,并且他们勤奋好学,能自觉接受科学对技术的指导,最终成为了搞革新、搞发明创造的能工巧匠。而他们三人与别的技术革新者的不同之处,且令人惊讶的是,虽是平民出身,作为发明家却都有自己进行科学实验的实验室!这在当时英国是少见和少有的。当今中国工厂也为草根的职工们提供革新、研究的环境和条件,鼓励他们相互切磋,搞“自主创新”。毛泽东说:“领导者是刘备,群众是诸葛亮,刘备离不开诸葛亮”;“中国人民中间,实际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他的“依靠工人阶级办厂”的思路,虽然没有强调“精英”或者一定要外国人,其实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工业发明智慧。

而在过去,旧中国那些所谓“懂工业”的人专靠洋技术、洋专家和大“精英”,折腾几十年上百年也没把中国搞上来,白白把金银送给了人家,折腾得自家是“一穷二白烂摊子”一个,所谓的工业还是锤子、铁锤和铁匠铺。毛泽东靠工人阶级,靠自力更生,虽然选择了一条比较艰难的路子,但是只要努力、就行得通的路子。对照英国工业革命的几大发明创造,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完全与自然辩证法历史不谋而合。谁说他不懂工业呢?!懂工业的,可能还没他这么对工业如此了解,见识如何深刻又切合实际呢!

毛泽东的话语言简意赅,对已在工业战线工作多年的艾丁和方杰来说如同醍醐灌顶,启发很大。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走出一条自己独立设计制造的道路,依靠工人阶级把工厂办好,为国争光。

毛泽东等人视察了三个主要车间后,一行人走向中央大道。这时,不少职工情不自禁地跟在他们的后面,跳跃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此起彼落,欢呼声久久在空中回响震荡。谁都不愿失去见到毛泽东的机遇,簇拥在他身边。毛泽东毫无倦意,顶烈日冒高温,向他们挥手致意。

人潮似海。毛泽东说:“是不是还到其它车间去看看?”

但时针已指向11点50分了,随同人员说:“时间不早了,职工们快下班了。”并招呼着把车开过来,毛泽东只好作罢。

艾丁和方杰说:“请主席再作指示。”

毛泽东风趣地说:“你们都是专家,有那么多年轻人,能把工厂办得更好。”

此话对大家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并且寄予了他对大家十分殷切的希望。

在陪同人员的催促招呼下,他挥手再次向大伙示意告辞。在欢呼和掌声中,车子启动了,慢慢驶离厂区,直到消失。但工厂的群众还停立在中央大道,久久不愿离去,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议论纷纷。

次日,全厂职工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毛泽东寄去致敬信,表示要遵照他的教导,在党的领导下,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并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毛泽东的教导成为上海机床厂发展的指针。以后,尽管前进道路上有风浪、有曲折,有险阻,但他关于依靠工人阶级,注重培养年轻的新生力量,去革新去创造,走自力更生、独立设计制造道路的教导,始终成为上海机床厂办好工厂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就在这一年,该厂试制成功m7120卧轴矩台平面磨床,从此我国磨床制造业走上自行设计、制造的道路。

而这个成就的取得,不是洋专家的功劳,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厂里那些“土瓦特”、“小焦耳”、“土法拉第”,是他们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技术革新之路。在全国工业战线上,也正是这些来自最基层的“能工巧匠”们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改造世界”的土发明家。领跑新中国技术革命的,不是那些处在书斋里研究天地之奥妙的专家,也不是“旧中国的精英们”,而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土专家、小青年们。

随着诸如“工作母机”之类基础性的机械工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工业逐渐向着机器生产跃进。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发生在人口不到800万、gdp只仅全世界6%的英国,而这一次,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占据世界人口近30%、gdp占全世界25%的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开始迈出大步,而这个步伐远远超越世界上任何国家工业化步伐,在短短时间之内,中国就成功地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面对这些成绩,后来有人说:“世界上有谁能像新中国在内部那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外部遭遇那样令人无法想象的来自国际反华势力的控制、干涉、封锁下,创造出中国机床工业的壮举,创造出中国工业化的壮举?只有毛泽东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魄力,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精神,有这样的意志,有这样的毅力,他难道不是中国最大的实业家?他不仅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导师,他同时也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导师,他更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实业家的伟大导师!”

确实,新中国做什么都是白手起家,而毛泽东中国各项建设事业的“火车头”,在他的领导和牵引之下,中国各项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其建设和发展成就喜人,最终他的发展思想和建筑起来的工业体系为中国下个世纪的腾飞铸下了坚实和强大的基础。

(摘自《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52xx.cn著,作者授权历史百家争鸣转载,转载不得遗漏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否则不得使用)

附:《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人气畅销书,新品销售第一名。

相关推荐:

查白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查白歌节的习俗_万年历

葡萄酒色素及其作用介绍

红黄黑三色为主的高山族服饰图片

十族是哪十族?老师同学都不放过

哈萨克族人在请客吃饭的时候有啥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