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大唐开国功臣侯君集,谋反只为刷一刷存在感

发布时间:2017-09-09 栏目:专题 投稿:清秀的老师

君集李世民秦王府中最早追随他的为数不多的大将之一。在隋朝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局面中,侯君集李世民南征北战,不知为李世民挡了多少明晃晃的砍过来的刀剑,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李渊称帝,大唐逐渐统一了江山,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皇位之争中,侯君集又不知为李世民挡了多少黑灵灵的悄无声息的暗箭。后来发生了玄武门之变,侯君集和尉迟恭亲手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为了表彰在他取得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不朽功勋的将领,亲造凌烟阁,并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侯君集排到了地17位。而然就是这样一位功臣,却走上了谋反这条不归路。这是为何呢?

1、性格决定命运

李世民在凌烟阁内高高拱起的这24位功臣里面,既有运筹帷幄的文臣谋士,又有万夫莫当的骁勇大将。魏征、杜如晦、房玄龄这些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的人自是不必说,武将里面像李靖、尉迟敬德、程咬金等,虽然只是一介武夫,但是兵法韬略,为人处世之道,也都堪称人杰。可唯独不同的,就是这个君集了。

史载侯君集不学无术,空有一身蛮力。不仅如此,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志大才疏,自负微功,且矜而自夸。”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说侯君集这个人没什么特殊才能,却偏偏仗着一点功劳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而且志向还不小,做官要做大的,小的官还不干。侯君集初时的官职是车骑将军,后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皇位,看在侯君集拥立之功的份上,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封了他一个潞国公兼右卫大将军的职位。潞国公只是一个公爵,享受国家俸禄,算是个虚衔。真正有实权的是这个右卫大将军一职。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军区总司令,对于侯君集这样一个文化水平非常一般的人来说,已经很高了吧。但是,人家偏偏还是嫌低了,还说人家杜如晦与房玄龄,当上了左右宰相,那才是最大的官儿。中国古代武不如文的传统已经延续几千年了。武将官职就是做到顶天了,也还是在文官系统之下。所以侯君集不服,非要捞一个文官来做做。可唐太宗知道他侯君集不是这块料啊,你带兵打仗尚且没什么脑子,一个劲地拼命只知道硬干,这文官的舞文弄墨的细活,他干的来吗?可是没办法,毕竟一辈子的兄弟了,既然都开口了,那也不好意思不给吧,又不能明说你侯君集不是那块当文官的料。唐太宗无奈,便给了他兵部尚书的职位。兵部尚书又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行政,与吏、户、礼、刑、工合为六部。兵部尚书在唐代是正三品,已经是相当高的职位了。

君集自从当了兵部尚书以后,越发的骄纵起来,见谁都不服,都想与别人争个高下。可是大家心知肚明啊,你侯君集的水平有几斤几两,那些新近的普通臣工不知道,太宗身边的老臣还能不知道吗。所以大唐的那一帮核心旧臣多半都没把他当回事,顾于他的面子却也尊称他一下“侯大人”。可侯君集没什么文化不假,但也不是白痴。他渐渐地发现,自己这个兵部尚书没有多少参政的分量啊,太宗平时召集群臣议事的时候,要么不叫自己,要么就算叫了,也几乎从不询问自己的意见,自己等于被整个政治体系架空了。如此一来,这个兵部尚书当的还有什么意思?合着你们这帮人看不起我老侯啊。

君集开始逐渐不满起来。他总算感觉到了原来大家都没把他这个兵部尚书当回事。长此以往,他不免觉得失落,失落最终演化成失望,这些由失望堆积而成的怨恨就加在了太宗的身上了。侯君集的心情肯定是百般交集的:

“好你个李世民。当初老子陪你打天下时,为你鞍前马后命都不要。现在你江山坐稳了,就拍拍屁股不要俺老侯了。俺是绝对不会原谅你的......”

2、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君集不服上级管理,刚愎自用是出了名的。这在他当上兵部尚书后表现的尤其明显。最具体的例子,就是他和他的顶头上司李靖之间的摩擦。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打算讨伐吐谷浑伏允,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命侯君集与李道宗为李靖的副手。李靖是什么人?那可是凌烟阁排名第五的功臣。他虽说一名武将,却深谙兵法,对于排兵布阵,奇门遁甲之道有着极高军事造诣。他文武兼备,著有多种兵书。可谓大唐军事方面的第一人。然而侯君集却常常不服他,每逢战役总是要和李靖的策略反着干。特别是此次奉命征讨吐谷浑,侯君集对于给李靖做副手这件事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证明自己比李靖厉害。可是众人偏偏就不听他的话。这让侯君集倍感孤独,毫无存在感。

在行军途中,侯君集李靖教他兵法李靖看在太宗面子上也就教他了。可他却怪李靖教的都只是兵法中的皮毛,不肯教他真功夫。为了这件事,等出征回来后侯君集还告了御状。他向太宗说:“李靖总有一天会造反。他传授给我的兵法都是粗浅的入门知识,把要门知识都藏起来了,他肯定是怕我学会以后超过他,这不就是不臣之心的表现吗?”唐太宗回头又去问了李靖李靖回答道:“这是侯君集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如今天下安定,我传授给他的兵法已经足以制约四夷。他自己学不会高深的部分,就来这里闹事。”其实李靖说的很对。侯君集做的这一切,只是想寻找一点存在感而已。他打仗不如李靖兵法也不行,治理国家更是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一般文臣。在这帮大唐帝国的核心领导人当中,他简直太多余了。他不愿意被别人像空气一样对待,就只能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到处找人闹腾了。

3、谋反,只是为了刷一刷存在

君集为了刷存在感,不惜下了血本。

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断绝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李世民征召麹文泰入朝,麹文泰称病不去。李世民大怒,下旨征讨高昌国,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领大军前往讨伐。

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等率兵行至柳谷,劝降未成后,集调攻城器械开始全面攻城。很快,高昌国被围,不日内城破,高昌国亡国。按理说侯君集这次的功劳已经很大了。但是就算再大十倍,他也还是走不出李靖的巨大阴影,也还是在那一帮比他有才的文臣之下。自己的功劳很快就会被人忘记,再度陷入没有存在感的境地。必要要想一个办法,使唐太宗记住他,使大唐所有的臣民都记住他。

于是,侯君集开始大闹高昌国。一方面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就是要让别人知道,“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在未奏请李世民的情况,他擅杀高昌降兵,将无罪的高昌平民百姓随意发配,或是充当自己的家奴。他还搜刮高昌国的宫殿,将宫内财宝据为己有。不仅如此,他还放纵将士洗劫皇宫。之后他还沾沾自喜,以为太宗不会治他的罪。

班师回朝后,司法官得知侯君集高昌国的所作所为,立即将侯君集下狱。中书郎岑文本以为侯君集是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于是上书李世民请求将侯君集释放。李世民本想网开一面,奈何众多大臣都说侯君集目无军法,不惩处不足以服众。但李世民终究顾忌往日情谊,只是将他囚禁了起来,没治他的罪。

纵然如此,侯君集的计划也算是彻底破产了。他要的不是这个结果。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比以往的生活更加寂寞凄凉了。这下再无人愿意认可他了。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没有存在感的人了。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都注意到我侯君集吗?难道我侯君集真的就要这样默默无闻终老到死吗?”

不玩了。既然如此,那就谋反吧,索性闹他个天翻地覆。让大家都看一看,谁才是最厉害的人。

一个玻璃心的大将,一个只想刷刷存在感的人,就这样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被别人重视的行动了。

贞观十七年(643年),侯君集利用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废的心里,和女婿贺兰楚石勾结成党,准备借拥立太子之名谋反。哪知侯君集与李承乾刚刚谋划完毕,就被贺兰楚石泄了密。太子李承乾被废,侯君集被太宗下狱。李世民到此还是不想治侯君集死罪,奈何群臣争相进谏,认为侯君集罪大恶极,怂恿太子,这次再也不能放过他。李世民无奈,只能杀了他。但是李世民也只杀了他一人,他的妻子儿女得以保全。

纵观侯君集这一生,说他志大才疏一点也不为过。本来只有三流的本事,却总想去做一流的事。到了一流的位子,结果发现高处不胜寒,又受不了别人的冷落。他处处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处处与别人争锋相对,从来不肯反思自己的过失。他本来没有任何因政治目的而去谋反的缘由的,无非是想得到别人的重视。不得不说,性格决定命运,侯君集这一生,注定是他的性格悲剧。

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完整版权信息,商用请联系作者,侵权追诉

相关推荐:

民俗专家:清明节承载“感恩”文化已有2500多年

望果节:丰收季节 集体狂欢

五彩缤纷赛装节

北京太庙

论美女与鲜果蔬的联系,哪个是最佳搭配?|舍衣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