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历史大发现9:皇帝不想立长子为储,为何大臣总是要以死相逼?

发布时间:2017-09-13 栏目:专题 投稿:长情的大雁

历史是一部残缺但又真实的纪录片,我们试图从历史本身抽离出来,用多维的视角去发现一个个我们未知的已知。

历史大发现第09期】中国的封建王朝来说,立储一直都是一个关乎到帝国存亡的大事。所谓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开国之君南征北战挣下来的这偌大的家业,到底该传给那个儿子呢?这是历代统治者都不得不去面对的和重视的问题历史教训历历在目,稍有不慎,祸起萧墙,兄弟反目,父子相残,这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秦始皇尸骨未寒,胡亥杀兄篡位。曹丕为了迫害曹植,逼其七步成诗。大唐有玄武门之变,大明有靖难之役。这些血淋淋的历史现实无一不在诉说着储君争夺过程中的血腥与残酷。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是计划生育。如果每一代皇帝都只生一个儿子,那什么问题不都解决了。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给了我们这一问题最为可行的解决办法。《周礼》中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就是说对于储君的选择,必须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套嫡长子继承制的制度被写进了儒家经典当中,成为了历代帝王都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则。有着儒家思想的士大夫文官集团更是认为,如果一个帝王企图废长立幼,打破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那就是取乱之道,这个帝国肯定不会长久。他们往往要以死相谏。

1、立长还是立贤?

在进入主题之前笔者不妨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储君的选择当中,必须是立长而不立贤呢?为什么要以年纪这个唯一的限制条件来决定谁是下一任的君主,而不是像选拔人才那样在诸多皇子当中选择最优秀的一个呢?这种理论看似公平合理,实则断不可取。首先第一点:如何通过选拔来确定哪一个皇子最优秀?对每个皇子的资质,道德水平,文化水平的鉴定要以什么样的程度为基准?

立贤这种方法,理论上很好很合理,但就完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去量化评估。因为资质差不多的情况实在太多了。以此为准则,别有用心的人实在是有太多发挥的空间了。这会引起太多不必要的纷争。所以唯有以不可抗拒的年龄作为限制,把它定成一条死规矩,才能解决这些纷争和难以考量的“贤”的标准。宁可被选作继承人的长子是个平庸之辈,也不可打破这个规矩。

但是又有人要说了,如果长子太不争气,甚至荒淫无道,那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下真的不顾国家利益也要坚守死规矩吗?当然也不是这样的。如果储君真的太过分的话,皇帝是绝对有权利实行废立的。比如说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为人贪淫酗酒,还意图谋杀自己的其他兄弟。这种情况不但李世民忍不了,文武百官也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啊。于是李世民把他废为庶人,改立李治为太子。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嫡长子不犯太大的过错,一般都会得到文官士大夫的支持。

但是,支持归支持。在历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文官集团们总是试图用诤谏、施压等等非常的手段试图强迫皇帝按照自己的意愿乖乖地立长子为储君。如果皇帝模棱两可或者迟迟不立,这些文官集团甚至不惜和皇帝死磕,一点也不怕得罪皇帝。有鲜明的例子就是明朝万历皇帝与大臣们的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其实就是关于万历皇帝该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万历十分喜爱郑贵妃,想要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大臣们纷纷坚持一定要立皇长子朱常洛。有的大臣据理力争不惜触犯龙颜,遭到了挺仗。这场争论扩日持久,竟然长达15年,在这15年时间内,首辅申时行因为犯言直谏被万历驱逐,罢黜流放。吏部员外郎沈璟、刑部主事孙如法由于言辞激烈,被万历下令挺仗,结果被活活打死。

2、古代官员为什么喜欢跟皇帝死磕?

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士大夫一方面有着被他们视作人生观的儒家信条,把忠贞名节看得比什么都重。“犯言直谏”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无疑会在百官面前博取好的名声。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深谙官场上的蝇营狗苟,所谓趋炎附势,谄媚君王。就立储问题来说,他们敢于和皇帝死磕,表现出来的气节当然是前者。但是,这仿佛又和后者“趋炎附势”的另一面相矛盾。他们为了让皇帝能够按照规矩行事立皇长子为太子,连命都不要了。这一点确实有些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这方面的原因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方方面面的总结的话,似乎是很困难的。毕竟文官集团是一个集体,同时集体又是有着千千万万性格不同的人组成。想要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似乎也不太可能。笔者试从两个方面来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个方面:正如上文提到的,文官集团们跟皇帝对着干,是为了博取美名。大不了就是打一顿屁股嘛。我被打是因为我坚持真理,被打是因为不畏强权。这种儒家名节对于一个饱读诗书的士人来说是比性命都要重要的。如果侥幸打不死,那对以后的升迁和名望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所谓富贵险中求,这种类似于赌徒的心理成了文官集团和皇帝们死磕的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

第二个方面:中国的文官体系几千年都是传习自儒家。他们对儒家信念的守护类似于对宗教的信仰那样的程度了。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把一切的事物都要放在一个合理的秩序当中。首先天子做事要有秩序,天子有秩序了,政治才会有秩序。政治有秩序了,他们的官僚地位才有秩序。这一切就像是阶级一样,被一层一层固定了的。现在皇帝试图打破这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已经达到了侵犯文官系统所依赖的政治秩序的底线了。嫡长子继承制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政治秩序,它牵扯到了正统,牵扯到了儒家世代相传的信条。一旦被这信条被撼动,那么无疑就是生乱的开始。一旦打破了第一条秩序,可能就会有某些别有用心之辈借机打破第二条,第三条,甚至第四条......那么随之而来的不就是政治秩序的大混乱吗?这种混乱无疑是这些阶级人士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这个可能会推翻他们的理念的风险。秩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源泉。正因为秩序,才有他们的地位。

每日一答:

上一期内容有网友留言,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朝的皇帝要白白花钱去养那些藩王呢?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自谋生路?笔者就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的回答。

首先,明朝对藩王的供养政策,始作俑者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怎么登上皇位的?是靠谋反,以藩王的身份篡位。由于他成功的特殊性,他必然要防范别的藩王效仿于他。不但他自己要防范这种情况,他同样也要替他的儿子,孙子,以及后世的子子孙孙彻底杜绝这种一切和他有着相似性的事件。所以朱棣除了削掉太祖朱元璋在世时分封的所有藩王之外,他还规定后世的藩王:成年之前不得离开京城,不得与朝中大员有接触。一旦成年必须前往封地,并且无宣召永世不得离开封地。藩王所在封地的地方官,负责秘密监视当地藩王的一举一动。如果藩王有招纳人马的举措则立刻上报中央。这实际上就是断绝藩王的一切社会活动,让他们不可能会拥有兵权,彻底从本质上杜绝他们造反的可能。藩王不能有社会活动,就意味着他们没有收入来源,就意味着国家必须要花钱养他们

欢迎各位网友留言,我们会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您共同探讨。转载还请注明作者信息“今日头条兴替镜”。

相关推荐:

关于砚的种类与产地

苗族体育有哪些活动?苗族打泥脚的传说?

晚清皇亲国戚老照片 原来光绪皇帝挺帅的!

比电影更惨烈,这是中国英雄!

1940年,苏联屠杀了盟友的2万名军官,还把责任推给了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