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张学良为何最恨《哀沈阳》?“不抵抗将军”自此成名

发布时间:2017-09-13 栏目:专题 投稿:个性的蛋挞

张学良活了101岁。在最后的岁月里,他客居美国向唐德刚口述历史时,多次谈到:《哀沈阳》“这首诗我最恨了”。

图为马君武

张学良耿耿于怀的《哀沈阳》,为马君武所作感时诗。

九一八时期,民国名人马君武(早年留学日本,即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后为清廷追捕,逃往德国,入柏林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回国后在国内首次制定无烟炸药。辛亥革命成功,历任孙中山总统秘书长、国会议员、实业部总长、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广西省长等职。又曾编撰我国第一部《德华字典》,译达尔文《物种原始》,是“我国近代第一流的学者”。

《哀沈阳》发表于“九一八事变不久后的1931年11月20日上海《时事新报》。该诗冷嘲热讽,抨击张学良因沉醉情色,从而使沈阳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诗曰: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诗中的赵四即赵一荻,张学良的红粉知己;朱五指朱湄筠,原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第五个女儿;蝴蝶则指当时上海著名影星胡蝶

图为马君武感时诗《哀沈阳》手稿

张学良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是张作霖死后的“新东北王”。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其麾下拥有军队19万(辽宁6万,吉林8万,黑龙江5万),而日本关东军仅1万多人。尽管力量对比如此悬殊,面对侵略者点燃的战火,张学良的东北军竟然不抵抗,致使日本关东军一夜之间占领了沈阳城,一日之内攻城20座,4个多月侵占了东北全境。

沈阳等地丧失,张学良成为舆论集中抨击的对象,他荒唐的私生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议题。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发表的《东北的漆黑一团》一文指出:“少帅的确没有名义上的姨太太的。然而后宫佳丽却足有数十人,这数十位实际姨太太,优伶也有,娼妓也有,次要人的太太小姐也有。总而言之,他的秽德,在东省是彰闻的。他的大烟瘾也是盖世无双,一枪在手,美人在怀,神魂颠倒,乐不思蜀,无怪乎日兵一到,只能把辽、吉揖让恭送。”《生活周刊》发表的另一文《不爱江山爱美人》则说,“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正与上海著名影星胡蝶在北平相拥跳舞。许多报纸纷纷转发这一消息,并把它作为谴责张学良不抵抗的因由。而影响深广的是国民党元老、北平民国大学校长马君武所作的感时诗《哀沈阳》。因此,张学良被国人骂为“风流将军”、“不抵抗将军”;胡蝶则被视为“红颜祸水”。

万众讨伐声中,蝴蝶在《申报》等刊发了一则启事,称与张学良相见跳舞系“捕风捉影之谣”。有导演和演员也出面证明胡蝶之清白。后来有人澄清,“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张学良在北平协和医院疗养。事变发生当晚,张学良正陪同英国驻华大使观看梅兰芳演出京剧《宇宙锋》。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然而,这一“定论”在1992年被颠覆了——6月30日,张学良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之丙访谈时语出惊人:蒋介石没有说过“凡遇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的话,也没有下发过类似密电。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

张学良晚年的此番话,等于向世人坦诚自己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的责任。它也说明,当年国人给张学良戴上“不抵抗将军”的帽子并非冤枉。

马君武感时诗《哀沈阳》尽管细节未必精确,属于激愤之作,却真实地表达了民众对国土沦丧的沉重哀痛,对不抵抗行为的愤怒鞭挞。可能正是背负骂名,张学良才于1936年12月12日联手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介石)抗日。由此,张学良后来方赢得了“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美名。否则,他就会永远背负骂名,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了。

张学良理应感谢马君武,而不该怨恨。

-------------------------------

读文诵史细数华夏九州事;说古论今畅谈上下五千年

今日头条号:读文诵史;专题网站:铁锹队长网

相关推荐:

西施【第二十一场】

出殡行列(三)

饮酒的仪式有什么?酒道仪式简介

在100多年的历史中,英法两个强国,为何一直是对好基友?

1956年,周总理为什么要感激三万东北日军?答案让人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