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明成祖亲自登门延请,明初这位隐士为何当场严拒

发布时间:2017-09-13 栏目:专题 投稿:阔达的板栗

话说天下名山,无出五岳其右,其中东岳泰山以尊贵冠世;西岳华山以险峻闻名。这西岳华山除了险峻之外,却还有一段故事流传已逾千年,那便是宋太祖赌棋输华山的佳话。

诸位中有人要纳闷了:老孙侃大明痞儒,怎么扯起宋朝的太祖来了?莫非待会还要再蹦出来个哪朝来太祖不成?

说不定,须知皇帝的德行是代代相传的,其中共同之处甚多,相互借鉴比较,才是上好的酒肴,史为今鉴,谈古论今,侃着谁是谁吧。

再说那大宋与大明本来就有甚多相承之处,得天下时两位太祖的上级领导命运仿佛:宋有周世宗,明有韩林儿;失天下时对手相近:宋失于北部蒙古人,明送与北部女真族。

其实那祸根也是有关联的。

太祖马上得天下,说白了是凭武力夺得大周柴家的天下;明太祖草莽起兵,其实是继承的红巾军的衣钵。

太祖天下到手之后,以己为鉴,生怕别的武人再学会了自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功夫,所以施政重文轻武,以孔孟教化天下,国家是够富的,子孙却不免要受到北境胡人的欺辱,以至自贬一辈称儿臣,真丢尽了华夏汉人的老脸!

太祖英雄逐北元,重建大汉江山,却也怕部属们学自己用武力欺负自己的儿孙,所以废丞相,设内阁,文官可以升到阁老,几乎权力无边,武将却是升到顶也离不了那个兵字--所谓:兵到兵,十三升是也。当然,一个是小兵,一个是总兵,不可同日而语。

大家大概都知道有“文到阁老武到侯”之说,其实仔细分析这句话大有味道:阁老是实职,那侯爷却只是个爵位,也就是给你戴个好看的高帽子,增加你个人点明收入,至于管理总兵们的督师,这武职却是规定:必须由文人担任!就是个没有男人味的太监也有资格掌此大权,武人就别做这个梦了。

导致的后果大家都看到了:整个民族受强奸,国破人沦落!清廷更甚,竟强迫全国的汉族男人剃了半拉秃头,以示臣服,我们的祖宗也只好就范:脸都不要了,还顾得上头发么?

假设这两个朝代有一个能像后世这般:拿出“当裤子也要造核弹!”的精神出来,那区区蒙古、女真能成事么?穷兵黩武固然该谴责,但讨饭的乞丐也要有根要饭棍不是?棍子细软了易被狗咬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老孙讲故事,一贯不觉跑题,再扯回到西岳华山的话题上来。

据小说家言(水浒传):宋太祖输掉了华山之后,并未反悔,下令永免华山的钱粮赋税--这多余了:本来就已经不是你的了,还用得着你下旨减免农业税吗?这一下令,反而说明你赖赌了,这华山还是你赵家的,只不过给了点优惠政策而已。

不过能昭示一点:大人物们都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别说百里华山就是北部的一百五十六万六千五百平方公里国土又怎么了?当年的国民政府为求苏俄支持,疏远中共,那也是一样可以施舍的。

华山当然是为了引出华山上的一位人物,一位明初的人物。

此人如在现代,当属超一流明星,只不过与现今靠少穿衣服引眼球的芙蓉jj们不同,更不像外表光鲜的“超女”mm,又强似卖弄噱头的什么“天王”之类,此人是有真才实学的。

此人姓王,单名一个阅字,自幼勤习书画,师承元代书画大师王冕,弱冠即有大成,尤以水墨青荷闻名当世,地位相当于近代的张大千、齐白石之流吧。

出名当然是好事,后面必然跟着的就是红利滚滚来也,在今天兴许能混个政协委员之类的名誉职衔,明初不同,知道名职抚不下名人,王阅隐居于华山之麓,一顶实职官帽却突然掉在了头上。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一点王阅体会最深刻。

王阅的“无骨卉”成名以来,王阅可就算掉进了一口无底大缸里,盛啥的大缸?五子登科:金子、银子、铜子、帽子、孝子。

解释一下后两子:帽子即高帽是也;孝子则是说那拍马的众人对王阅比孝子待亲爹还要亲切几分。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容易找到,前些时不是有个追星mm宁把亲爹给追得跳海殇命么?那追星之星还是照追不误,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又是捐款,又是安排食宿,估计都在巴望着“星爷”也被逼得跳了海,那才真是新闻呢。

王阅绘画本来已到了心笔合一、人画一体的境界,那是把自己当作笔下之荷花的,所以才能画出那冰清之芙蓉,出水之玉莲,神韵非凡品,傲污不染尘!

现今的社会变了,连红白丧喜都沾满了铜臭,大家都看出了收存王阅的画如同购买原始绩优股,是一本万利的生意,更有高明的索贿贪官声明:本官视金钱如粪土,唯喜王阅水墨荷!这可就苦了行贿的,更苦了王阅大师,一时清秀的出水芙蓉竟像围满了红头苍蝇,把这早已经不缺钱用的王阅恶心透了,所以才避难华山--借华山天险阻“粉丝”也!

世俗乾坤大,山中日月长。

不觉这王阅华山渡过了数年时光,自老母归天之后,王阅更是潇洒逸静,万念空明,平日里唯爱与花鸟鱼虫为伴,与大自然交心沟通,确如神仙般度日,佛祖般收供。

山内不知山外事,转眼大明换几朝。

前日县令不惜跋涉送诏,王阅知道山外的世道已经大变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已驾崩,即位的皇太孙朱允炆也短命失踪,其亲叔文帝朱棣已经正统合法接了侄儿班。

新朝皇帝新气象,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求贤若渴,准备痛改吏治,吐故纳新,特旨颁诏特殊人才王阅大人进京入仕,圣上金口亲封为右都御史,恭喜大人一步登天啊!

王阅为难了,自己尚在为母成服,三年未满,怎能夺情?王阅讲得有理,把个县令惋惜的不住暗骂老天瞎了眼:怎么这等好事轮不到自己头上?偏送与这种不知变通的书呆子!皇天不公啊!--皇帝与老天都一个德行的意思。

那你就安心丁忧吧,县官无奈告辞复命上级,王阅继续他的幸福生活。

面对高官,王阅就没有动一点心?也不然。自古以来,哪个有抱负的文人才子不欲献身帝王家?不为天子为黎民总算高尚吧?但老母丧期未满是实情,王阅也没把那右都御史看多重,只不过因为生在明社会,长在朱旗下,不做点革命贡献总有点说不过去,听说那御史就是专管给政府提意见,这活路又没有定额,还能于国有利--其实那王阅也不知道这右都御史是多大的官衔,该做哪些工作。

也不知道过了几日,突然有王阅早些年邂逅的一位朋友朱四来访,王阅大为高兴,真有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觉,收拾鸡黍待客时,突然发觉远处隐隐有人于山路设置警戒,这朱四是何方神圣也?

当初相识朱四时,王阅极为折服那朱四的英气扑面,豪爽逼人;而现在那朱四竟有些高坐云端的意味,一股王者--不,霸者之气凛凛使人胆寒,王阅知道这位朱四哥如今发达了。

那朱四眼见王阅有疑惑之色,倒也爽快,直接摊明:朕本当今天子朱棣也!慌得王阅赶紧下拜,山呼万岁,却不好再以老友自居了。

朱棣却是个爽快汉子,连说先生不必见了外,丢掉了老朋友的交情就没啥意思了,咱还是原来的那个朱四,你还是原来的那个王先生,一切照旧,边说便以手撕开刚端上了的一只鸡腿,大口灌了一口村酒:

“昔年曾听先生教诲,说治国最关键的是选拔人才,今天咱登大宝,欲请先生出山,协助治理朝政,右都御史,乃从一品,实是委屈先生了。”

现在王阅知道朝廷自己的官帽乃一品大员,王阅素性豁达,一品九品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不知这一品该干些什么工作?不是说御史就是专门给朝廷提意见的角色吗?

朱棣闻听大笑:那是招牌,先生莫要也被忽悠了,实际上是请先生做如何不让下边小民、官吏给朝廷提意见的工作!

王阅大惊且更加迷惑:没人提意见?这政府还不快垮台了吗?

朱棣叹道:“先生不愧书生!先生通今博古,当然知道历代皇朝更替的因由,不都是毁于乱民?失于吏怠?凡乱民必是读书人蛊惑而起,吏怠则由于朝廷怠于监督,现我已加强锦衣卫,明暗监督不成问题,让那天下的读书人不予生事却要请先生相助。”

王阅隐隐觉得不妥:特务政治,岂能久乎?那天下的读书人又如何能使其一个声调?莫非要来场文笔大革命不成?

朱棣极为得意:“自大隋开创科举,至唐而成势,宋得完善,天下平民欲做官必须读书,学而优则仕,乱民渐少;我大明太祖皇帝定制:凡致仕必由科举,实乃英明正确,尤其,顺民意改文风:规则秋闱首场必须八股行文,如此主旋定也!

大位传至我这二代决策,必须在形式上有所飞跃,思想上有所创新,内容上有所丰富,方能继往开来,上不负列祖列宗,下对起天下黎民,若能利用科举正途,使社会不谐音符消于无形,则于后世功莫大焉!

朱色江山永固,先富社稷代传,此我三代--错了--二代领导历史使命,吾已思一策:若想天下文人一个声调,非统一教材,标准答案不可,现有孔孟之道为施教之唯一功课,大宋我本家先贤朱子理学为模式作答,非熟练掌握不能做官,则天下读书人将被强迫献脑而洗,士子精英永远对我朝歌功颂德,天下愚民则怎不更愚?天下愚,则政权稳,四海一音,五洲遍朱,则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儿孙也!”

朱棣一番高论,只震得王阅目瞪口呆,良久方悟:不及时进言,天下危矣!

“皇上缪也,如此乃民族自毁之路,断然不可行之!民愚则国弱,士喑则政僵,我朝活力若失,又怎相争于强梁?此千秋大孽,万不可造!”

朱棣一听王阅之言,心中骤起杀意:逆子也!就凭你一个皇上“缪”字,就该镇压你全家三代,管制你五服血亲,不为你于俺当初有旧,眼下名盛,真该将你这现行反革命立即执行之!

冷冷一笑:“朝廷大政已定,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先生请注意我朝言论自由之国法,莫要违反了法律,到时锦衣卫独立办案,恐怕连朕也救你不得!”

“如此?那小民乃山野之人,不懂教化,请吾皇另聘咸菜,放民于林下,当是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也!”

王阅是个犟种,谁知朱棣更是犟种鞭下之犟驴:馍馍再大你还能顶翻笼?鞭打的犟驴一样拉磨!这右都御史你还就是干定了!

先生知道违旨应该何罪,你敢不奉诏命?国法面前,人人平等,莫怪朕到时救不了你!”

王阅母孝在身,我朝以孝治天下,论法王阅也该在家丁忧。”

“论法天子也有权夺情为国,不过念在你我旧情之份,容先生丁忧期满,朕已查明:先生孝满还有一月另三天,到时朕在京恭候大驾,告辞!摆驾回京!”--气冲冲得下了华山

王阅何等人物?怎会被朱棣一番言语唬住?当即安排家小,收拾了行装,要去投奔一人,此人名气决不在王阅之下。

文/子金山

wx公众号 小主(id:xiaozhumengmengda)。无尺度,不小主。

相关推荐:

古书画鉴定的历史

侗族春节有什么习俗?侗族春节的吃食

明朝服饰图片,你见过多少

中国的三大特色火锅美味推荐

先秦书法有什么特点?先秦书法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