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共和国开国将帅学历:英雄不问出处

发布时间:2017-09-14 栏目:专题 投稿:潇洒的豆芽

在解放军1955年授予的1614名开国将帅中,只有66人受过正规教育,其中相当一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尽管他们出身不同,爱好各异,但在刻苦学习上却有着惊人的共通之处,而这正是他们成为解放军杰出高级将领不可或缺的因素。

下面简单举几例,看看我们的开国元老们,是如何在艰苦的岁月坚持学习的。

朱德:“学习好比人身上的血要流动一样,不能停息。”

1922年,朱德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德国学习。组织上规定每周要学习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当时,朱德已经36岁,语言困难可想而知。但他坚持练发音,背单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饭都忘了吃,觉也忘了睡。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房东老太太:“这个中国人啊!简直是在拼命!”就这样,朱德很快就能用德语会话和阅读,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刘伯承:“人家学一遍,我就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就学百遍,总是可以学会的。”

早在少年时代,刘伯承读书时就养成了背书的习惯。在学校,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走进课堂,第一个发出背书声,许多课文都能背出来。参加护国军后,刘伯承依然没有丢掉读书背书习惯,一有空就坐下来学习。一天休息,他又捧起了《资治通鉴》。一些同事见他整天苦读,觉得不可思议,就拉他出去散散心。刘伯承回绝道:“我觉得干那些事没意思,不如看书,能学点东西。”这期间,他读了《二十四史》、《三国演义》等史书和古典名著,《孙子兵法》更不知读了多少遍,直到晚年大部分章节仍能背诵。

1927年冬,年满35岁的刘伯承被派到莫斯科红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此前他连一个俄文字母也不认识。刘伯承没有畏惧,他说:“我的基础不如别人,但是,人家学一遍,我就学十遍;人家学十遍,我就学百遍,总是可以学会的。”凭借非凡的毅力,他顺利通过了俄文关,能直接阅读俄文教材,能直接听教官讲授,并逐渐成为有很高造诣的俄文军事著作翻译家。留学期间,刘伯承系统地学习了苏联军队建设理论,广泛涉猎了拿破仑、苏沃洛夫、汉尼拔等军事家的著作,军事素养不断提升。

陈毅:苦学精神震敌人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长征后,陈毅受命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在敌人重重围困、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有一次,由于叛徒的出卖,敌人突然包围了游击队驻地。陈毅立即命令部队钻进密林中,同敌人周旋。敌人搜来搜去,终于在陈毅隐蔽过的地方拾到一个包袱,除了一件破旧衬衣外,还有几本破书。敌军官惊讶地说:“‘赤匪’苦成这样子了,还读书呀!”在这次与敌人周旋的20多天中,陈毅写下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诗句。

在转战大江南北的战火硝烟中,陈毅总是人到哪里,就把书箱带到哪里。他的行李中总是有书,有他经常阅读的《联共党史》、《论中国革命的前途》、《古乐府》、《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等。若有时间,他也看《桃花扇》、《搜神记》、《牡丹亭》等一类可以从中了解历史和风俗人情的书籍。因此,他的办公桌上、柜子上总是摆满了各种书籍,每天临睡前,他总要坚持看几页书,写写日记。

贺龙学习比吃饭、睡觉重要

刘伯承陈毅不同的是,贺龙元帅的求学道路十分独特。他出身贫苦,从小务农,后来赶骡子贩盐。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他“两把菜刀闹革命”,靠着作战勇敢被提升为护国军的团长、旅长。然而,由于不识字,作战时,他只能在副官的手掌上写上“贺龙”二字,口授命令,然后让副官到部队去,将手掌张开让大家看,再高声宣布命令。这种由人代言的方式,一直维持到1927年。

南昌起义后,宋庆龄发表了宣言。起义的第二天,派驻贺龙部队的党代表周逸群将宋庆龄发表的宣言念给贺龙听,贺龙听后要周逸群再念三遍,周逸群又连续念了三遍,贺龙说:“这篇文章真好。你周逸群是知识分子,念了四遍。我不识字,听了四遍。现在我们两人比比看,看哪个背得出来。”结果,贺龙一口气将宣言背诵出来,一字不差,周逸群反倒背不完全。贺龙哈哈大笑起来,说:“知识分子不如大老粗啊!”

周逸群看到贺龙流利背宣言很是惊喜,于是他诚挚地说:“你的聪明我五体投地地佩服,但是光听人家念文章,自己不能亲自读,那是不好的,倘若别人将重要的地方有意念错,你也不知道,那岂不坏了大事?”贺龙沉吟了一下,豪爽地说:“你真是说出了肺腑之言。我诚心地接受你的忠告,从现在起,我要抓紧学习,请你做我的老师。我决心每天学会认字20个。我说这话是算数的!……”

果然,贺龙开始像小学生一样勤奋学习。不管工作多忙,也不管酷暑寒冬,他每天坚持学习,不是读就是写,不会就问别人,从不间断。有一回,他指挥部队打仗,紧张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虽然48小时未合眼,但他仍抓紧战斗空隙争分夺秒地学习。身边工作人员见状,称赞说:“贺老总真是把学习看成比吃饭、睡觉还重要。”由于贺龙的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记忆力好,再加上勤奋,很快在学习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红军长征时,他已能熟练地阅读马列著作和中央的文电,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写作,并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海东:决不做“半个中国人”

被称为“中国的夏伯阳”的徐海东大将,从小只读过两年半书,却有着极强的求知欲。1938年9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休息时,大家走出会场,三三两两在院子里散步。徐海东看见毛泽东贺龙走到一起说笑,便凑了过去。他们正讲读书的事,徐海东自称是个“老粗”,怕自己插不上嘴,转身要走,只听毛泽东叫他:“海东,一块走走嘛!”

路上,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这时,毛泽东瞅了瞅徐海东,问道:“海东,你看过这三部小说没有?”

海东是窑匠出身,从小只听说书人说过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诸葛亮火烧曹营和梁山泊好汉的故事。至于《红楼梦》他根本就不知道。于是只好回答:“没有看过《红楼梦》,不知说的什么。”

“那,你只算半个中国人喽!”毛泽东一句幽默的话,说得身旁的人都大笑起来。

故事并未结束。在抗日战场,徐海东常常想起毛泽东的话。他总想找本《红楼梦》看看,可是战火弥漫,每天四处奔波,哪里找得到这样的“闲书”?1940年,出任华中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的徐海东因为积劳成疾,又因8次负伤,病得不能起床,只好躺在担架上打游击。他多次病危,因不能指挥作战而心急如焚。1941年5月,毛泽东给他发来电报:“静心养病,天塌不管。”既然作战的事无法过问,他只好安心养病。在病床上只要想起毛泽东的话,徐海东就喃喃自语:“只要我不死,就要读完《红楼梦》,决不做‘半个中国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找到《红楼梦》,徐海东每天就耐着性子一字一句往下读,终于把这部旷世佳作读完了,硬是在病床上把“半个中国人”的帽子摘掉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火车都拉不完。今天,小编也婆婆妈妈一回,反观眼下的我们,条件如此优越,想看的书基本上都能即刻买到,也不用在战火连天中拼命,可是,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的读过书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上短平快的段子、鸡汤,偶尔遇到一两篇优秀的文章,多是翻拉几下觉得太长,直接放入收藏夹留着以后看,结果以后再也不看了。电子阅读不能代替纸质化阅读,其形式决定了电子阅读在内容上的“快餐”化、碎片化、肤浅化,没有深度。说这话可能会有人骂,但是我想说的是,拿起一本好书,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读文诵史细数华夏九州事;说古论今畅谈上下五千年

今日头条号:读文诵史;专题网站:铁锹队长网

相关推荐:

用毛笔记录历史的农民书法家

浅谈道教的建筑艺术

白族 - 风俗习惯

大暑节气特点:热!很热!非常热!

法家文化了解:法家伦理思想内容之义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