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2个猪一样的队友,在进攻苏联问题上,把德国坑得欲哭无泪

发布时间:2017-09-21 栏目:专题 投稿:包容的画笔

1941年6月,纳粹德国550万军队进攻苏联但是这个时间比预定的计划整整晚了3个月,这是因为德国需要帮助意大利。由于东方盟友日本不愿意从东面夹击苏联,致使苏联从东线不断抽调部队前往西线。日本主动偷袭了珍珠港,这致使德国不得不面对美国的巨大压力。

一、苏联毫无准备,希特勒认为这是绝佳的机会

1939年8月,纳粹德国苏联签订了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根据这个条约的规定,德国进攻西欧各国,苏联保持中立。苏联进攻北欧,德国也绝不干涉。1939年9月,150万德军和110万苏军夹击两国之间的波兰,苏军德军在波兰亲如兄弟。德军打出了横幅:“德国国防军向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苏联红军致敬。”希特勒还表示自己在适当的时刻将会访问莫斯科。在德军横扫西欧的过程中,苏联一直在援助德国战争物资,主要是石油和粮食。据战后的统计,德国进攻比利时和荷兰时,自己储备的石油已经消耗殆尽。在进攻法国和轰炸英国的行动中,德军一直使用着苏联的石油。

斯大林本身对德国进攻没有丝毫的察觉。就在德国进攻苏联的前一天,苏联又刚刚向德国出口了15000吨小麦。1941年上半年,苏联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阅兵式,德军将领也应邀参加。经过德军将领的观察,苏军虽然阵容强大,看着挺吓人,但是装备落后、不堪一击。在此之前,苏军入侵芬兰的军事行动,充分说明了苏军的无能。75万苏军进攻芬兰,芬兰军队只有3万人。结果27万苏军阵亡,5万多苏军失踪。此外,德国潜伏在苏联的间谍向希特勒报告,斯大林疯狂的屠杀自己的将领,现在的将领们除了会喊“斯大林万岁”之外,几乎什么也不会。希特勒决定放弃久攻不下的英国,掉头进攻苏联

二、无能的意大利军队拖了德国的后腿

希特勒起初将进攻苏联的计划定为4月份,根据计算,此时进攻苏联德军几乎可以在冬季来临之前打进莫斯科。但是此时这个计划不得不放缓执行,因为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出事了。墨索里尼更是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家伙,他不愿意做德国的附庸,一直想独立作战。在德国横扫西欧时,意大利也向北非地区发动了进攻。北非地区基本上都是英法两国的殖民地,而此时的法国早已投降。英国实行的是职业军,所以军队数量并不多,但是战斗素质相当高。而意大利军队就很让人无语了,他们在数量上比英军多得多,但一直被英军追着打。在意军即将一败涂地的情况下,墨索里尼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救。

此时的希特勒不得不将准备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暂缓执行,腾出手来去帮助墨索里尼。他派出了自己手下的名将隆美尔前往北非,隆美尔到达北非地区以后确实稳住了阵脚,还发动了反击。但是这延误了进攻苏联的时间,最后希特勒决定在6月22日全面进攻苏联,这比原来的时间晚了将近三个月。这对德军来说意味着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就在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前几个小时,一名德军军官穿过边境向苏军投诚。这个德军军官表示“自己是德国共产党党员,德军即将进攻苏联,请赶快备战。”消息层层上报以后,传到了莫斯科,斯大林的命令是将这个人就地处决。他在离间苏联德国的友谊,想把苏联拖入战争

三、坑爹的日本下了两步臭棋

德军进攻苏联以后意大利为了感谢德国,也派出了30万军队去帮忙。但是德国另一个盟友日本却是一毛不拔,日本拒绝了德国邀请共同进攻苏联的请求。日本向南下东南亚,与英美等国争天下。起初日本陆军却是向北上夺取苏联的远东地区,但是诺门坎一战,日军伤亡5万多人。虽然苏军也是惨胜,但是成功的镇住了日本。550万德军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在15天内俘虏了200万苏军。此时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防御力量严重不足,而苏联潜伏在日本的间谍佐尔格传回了日本不会夹击苏联的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从远东地区抽调了大量的军队开赴苏德前线。事实证明,这些军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在二战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主动招惹美国。当时美国的工业产量是日本的40倍,就这样日本也敢主动挑衅。现在很多学者认为,即便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也会加入战争,这是必然的。美国的国家战略是决不允许一个国家在一个地区一家独大,联合第三打第二是美国的传统。但是珍珠港事件刺激了美国,使美国提前进入了战争状态。美国战争机器全面打开以后,那种规模不是日本能够想象的,就连德国也自叹不如。美国卷入战争以后,在同日军在太平洋作战的同时,还援助中国、苏联、英国大量的战争物资。苏联这个国家真是让人无奈,美国一共援助了苏联30多万辆汽车。但是斯大林在二战胜利以后,命令删除这一段记录。

相关推荐:

范仲淹

萧宝夤老婆是谁 萧宝夤老婆南阳公主生平简介

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何以最终斗不过司马懿?

揭秘靖难之役朱棣的谋士 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什么

蔡健雅《Letting Go》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