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如果1644年崇祯皇帝选择了南迁,大明朝的结局又会如何?

发布时间:2017-10-05 栏目:专题 投稿:高挑的毛巾

1644年3月,李自成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团团围住,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已经退无可退。在失去了所有希望的情况下,他砍死了自己的女儿,并将自己的儿子交给亲信太监分散逃亡以后,他自己本人选择了在煤山自尽。死之前留下来遗诏“朕非王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看见崇祯皇帝十分的不甘心,那么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在李自成围城之前,崇祯皇帝选择了迁都南京,明朝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一、即便崇祯迁往南京,李自成也做不了北京

1643年,明帝国陕西方面的主力军全军覆没,统帅孙传庭阵亡。此时的明朝北方除了山海关外还有吴三桂率领的3万多关宁铁骑以外,再也没有任何有生力量可以去抵抗李自成的农民军。“传庭死,明朝亡”,孙传庭的阵亡使崇祯身边再也无将可用。1644年春节刚过,李自成就率领着20万以上的部队开始向北京进军。此时,崇祯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趁李自成尚未到来,自己火速南迁,北方让给李自成,而自己先巩固南方在图发展。

当时的北方在兵灾、水灾、旱灾的反复蹂躏之下,农业生产已经支离破碎。河南由于人为的黄河决口成了一片泽国;山东在兵灾和旱灾的作用下也是哀嚎遍地;河北和山西的情况也不比鲁豫两省好多少。李自成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完全是四处流窜,其占领了晋豫两地的许多州县以后,没有选择设立官员管理地方,使当地成为自己的辖区。而是毁其城墙之后选择撤离,至于为什么要拆毁城墙,答案很简单——为了下次再来抢时方便。从这一点看李自成根本没有帝王那种一步步发展的雄心,也没有把攻陷州县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子民,只把他们当成了随到随取的“取款机”。

自成在进入北京以后,同样也会选择大肆劫掠一番,犹如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暴发户。至于他提出的那句“均田免粮”的口号,完全是一句废话。鉴于土地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实现平均;至于免粮就更加子虚乌有,没有了军粮他的部队用什么。从各方面来分析,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将没有能力管理这一大片的区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民心丧失殆尽,华北地区陷入持续的混乱。

二、该来的清军还回来,管你是不是李自成

自成进入北京给华北人民带来的绝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东北方一直雄心勃勃想入主中原的满清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也许有人会问吴三桂,吴三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随崇祯皇帝南撤,李自成部队接手山海关。清廷的摄政王多尔衮的目光显然要比李自成高远得多,李自成进入北京,他肯定会率领八旗主力南下,与李自成争夺华北地区的控制区。即便李自成部队守住了山海关,清军也会绕道从其他方向南下。

明朝抗击清军的过程中,清军多次选用绕过明军主力,直插纵深的战术,这套方法对待李自成同样好用。从当时李自成部队的作战能力来看,绝不是以骑兵为主的清军的对手。即便不在山海关、也会在北京城下,这场大决战在所难免。而交战的结果会与现实的历史基本相同,李自成同样会败退出北京,然后向他的老巢陕西撤退。清军进入北京这个很难阻挡。

三、明朝不会这么垮掉,最少也是又一次南北朝

崇祯皇帝南迁至少可以保证南方不会垮掉。崇祯南迁使自己这位大明帝国的皇帝仍然毋庸置疑,绝对不会出现原来时空那种南方诸王争位的乱象。也正应为他是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在调配全国资源中处于无可抗拒的优势。他完全可以命令部队扼守黄河天险阻止李自成军或者清军的进攻。至于将领和军队不是问题,通过现实中南明的表现不难看出当时明朝的威望在南方犹在(现实的情况是南明在南京建立以后,闽浙、两湖、西南、两广之人纷纷入南京,希望能够重建大明)。

至于清军的入关将在所难免,不过清军绝对不可能统一全国,想通过黄淮地区都将十分的困难。虽然清军也可以组织起一批伪军,但是由于南方的正牌朝廷还在,这帮人有多要作用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最主要的是根据全国的情况来看,明朝在对抗中会具有优势。

之前的南北朝和南宋都是在双方均等的情况下产生的,而明清的对抗将会有所不同。由于北方战乱已久,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即便清廷占领了华北也很难立刻南下。而南方由于战乱波及较少,经济的底子还在,而且具体来讲民心还在。崇祯皇帝在南京站稳脚跟以后,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最理想的可能是与清廷以黄河为界,明军守住黄河天险;最差的可能也能守住淮河一线,使东南地区绝对的安全。在这场新的南北对抗中,将会是明强清弱的态势出现。至于四川的张献忠,从他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很难长久在四川待下去。至于具体四川一带地区的归属问题,就要看明清两方的高层谁能把握住最好时机,收取四川技高一筹了。

相关推荐:

去平顶山拜世界最高的佛教造像

撒拉族

解读旗袍文化 旗袍文化内涵是什么

七彩云南:目瑙纵歌节

殡葬文化探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