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雅克萨之战:清朝衰败的开始

发布时间:2017-10-07 栏目:专题 投稿:现实的黑裤

雅克战争一直被我国所推崇和赞颂,因为这是一场胜利,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最重要的是结果是好的。

但是实际上,雅克之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确实清朝败的开始,有人说不对,后面还有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只是对于明末清初战争对于生产你破坏的恢复,康乾升值最顶峰也没有恢复到宋朝最繁华的时候,不管是gdp还是商业,还是城市化。

为什么说雅克之战清朝败的开始呢,事实上雅克之战打了两次,康熙年间俄国人还在不断侵扰黑龙江流域,并且煽动当地约干索伦部酋长叛附,康熙帝震怒。几次交涉未果后,康熙帝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派遣彭春率领清军3,000人围攻雅克萨,于5月25日发动总攻,又准备焚毁木城,俄军于是投降。清军把俘获的700余个俄国人遣送回国,另有40多人不愿回国,被编为康熙俄裔近卫军。

清军回防后,俄军重回,又重建土城。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清军重新攻打雅克萨,城内有俄军826人及12门大炮。6月4日清军攻城未果,于是掘堑筑垒,围困雅克萨城长达10个月。城中俄军接近弹尽粮绝,除战死病死外仅剩下150余人。此时彼得大帝派特使在尼布楚和中国议和,康熙帝命令萨布素撤兵。

战争的过程来看,这只是一场战略的胜利,并不是战斗上的胜利,只是围困的俄罗斯没有了战斗力,俄罗斯肯定不会服气的,所以1840年以后,俄罗斯卷土重来,侵占了包括乌苏里江以东,库页岛在内的大片领土,而这一切,在雅克之战中已经显现出来了

第一次雅克之战,450名俄军拥有300支火绳枪;第二次雅克之战,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反观清军,两次参加雅克之战时的主要武器还是刀矛弓箭,携带的火枪都不超过100支,实在令人汗颜!

而等到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大门以后,李鸿章才惊呼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距离雅克之战已经有200年左右,这完全是闭关锁国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康熙同时代的俄罗斯的皇帝是彼得大帝,当康熙皇帝收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文字狱的时候,彼得大帝在做什么 ?他在向西欧积极靠拢看齐,彼得大帝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清朝统治者,只想着怎么防备汉人造反,斥责西洋先进科技为奇技淫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中不可自拔。

世界正在从冷兵器向热兵器靠拢,世界已经走向了大航海时代,但是清朝却仍然迷信八旗骑射,因为八旗骑射打败了拥有神机营的明朝。

纵然在雅克之战中,清军使用了红夷大炮,但那并不是自己铸造的,而是传教士南怀仁制造的,也就是清朝并不知道怎么制作,这和明朝的学习能力实在差远了,明朝截获西方武器后,发现比自己先进马上学习并改进,并迎头赶上,在万历抗日援朝战争中就有所体现,抗日援朝中使用的火炮,不再是打一颗放一个炮弹的大炮,明朝研制出了子母炮(铳) 可以提前把弹药装在子炮里 激发时把子炮装在母炮上 打完之后立刻更换一个新的子炮。

且不说明朝,清朝雅克之战中表现出来的热兵器的战斗力,还没有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候的战斗力强,郑成功收复台湾面对的最硬的骨头就是热兰遮城,热兰遮城曾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这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城堡,建造精巧,城周长850米(是雅克萨城堡周长的2倍以上),城墙是用糖水调灰砌砖,“坚埒于石”,高10米,下层深入地下4米多,有几处厚达2米,侧翼也有1.2米厚。四周围以胸墙,约1米高,45厘米厚,各个城墙内填以沙砾。面对如此坚城,郑军摆出28门大炮,在2小时内发射炮弹2500发,摧毁大部分胸墙,将城墙炸开250多个洞,最大的一个深达1米,几乎打穿砖墙。雅克之战比起热兰遮城的战斗,宛如“轻量级”与“重量级”的差别。无论清军还是俄军,比起20多年前的郑军和荷军,都只能望其项背。

康熙对于这场胜利非常高兴,就因为俄罗斯的使者对康熙实行了三叩九拜之礼,就允许俄罗斯在北京设立使馆,其他国家都没有这个待遇。其实雅克之战已经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了,但是清朝统治者仍然不自知,被胜利蒙蔽了眼睛,越发认为热兵器也不过如此,从此中国脱了了世界领先的第一梯队,开始走向了被打受欺负的年代。而这一切都从雅克之战开始了,雅克之战是唯一能让清朝统治者警醒的,但是他们自大的忽略了。

本文历史百家争鸣编辑鲁速原创,部分内容参考自网络,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历史百家争鸣公众号:ihxory

相关推荐:

乡饮酒礼

喝茶礼仪流程

日本料理之用筷礼仪

关于郎酒的来历,一段动人的传说

祸国殃民的大太监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