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崇祯皇帝的悲剧给后世统治者留下了一个深远的教训!意义远超殉国

发布时间:2017-10-08 栏目:专题 投稿:背后的爆米花

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不在少数。有多少封建王朝,就有多少亡国之君。可细细数来,大部分的亡国之君都是像商纣王、周幽王、或者汉献帝、隋炀帝那样的不是软弱无能就是荒淫无道的君主。没有人会为他们亡国下场而感到惋惜。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他被称为不是亡国之君亡国之君。就连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曾说道:“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亡国而受人怜悯和惋惜的皇帝。人们在谈论到他时,联想到的最多的大概是勤于政事,无力回天之类的词语。崇祯皇帝生活极其简朴,他穿的衣服满是补丁,就连龙袍一直都是陈旧的。他登基17年,宫中无宴饮,无优伶之乐,每天坚持工作14个小时以上,据说30岁不到就头发花白,眼角长满皱纹。最让人动容而且潸然泪下的一刻,莫过于煤山上自尽殉国的那一幕了。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与国家共存亡,是个有担当的皇帝。但是,就在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之后到他尸体被发现的那几天时间里,北京城所发生的事情着实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

1、崇祯皇帝死后,明朝重臣为何不来吊丧?

崇祯皇帝临死前留下了一份血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份血书是李自成攻破内城之后冲进皇宫发现崇祯尸体之时,留在崇祯蓝色的袍服上的。李自成看过之后也禁唏嘘感叹,他说了一番这样的话:“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意思就是说崇祯不是一个皇帝,而是一个可以尽职尽责的好皇帝。只是身边奸臣太多以至于把他给架空了。其实在李自成心目中,他未必就想杀掉崇祯,依照李自成草莽英雄的性格,他完全有可能把崇祯放在某一个地方养起来而不会杀他。

自成虽然起与赤贫,与明朝可谓苦大仇深,但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崇祯尸体和周皇后的尸体合并在一处,为他们准备了棺木,还请来了道士为他们做法事,将灵柩抬到北京昌平安葬。并且李自成也没有杀害崇祯的太子和两个皇子,而是让他们给自己的父皇母后披麻戴孝,送他们最后一段路程。这一切都表明,在以李自成这样的农民阶级眼里,崇祯皇帝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皇帝,这些被压迫的起来反抗的农民,当是明朝政府那些腐败到极点的官吏。

崇祯送葬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十分离奇的一幕:来哭灵的只有宗室皇子和一些北京城的百姓,还有为数不多的户部、吏部主事级别的一些小官。而高级官员像首辅和内阁大学士级别的,一个也没有来。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明朝是正统的儒家传统,但凡官员无不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正所谓事君如事父,这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君父驾崩了,竟然不来祭拜,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据说崇祯尸体被停留在午门前时,好多明朝重臣从旁边路过竟然连看都不看一眼。到是北京城的小小的一名教谕实在看不下去了,从家里拿来一块白布给崇祯盖上。崇祯皇帝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竟到死都没有那个大臣愿意为他收尸?

2、崇祯皇帝和中高级领导的关系坏到了极点

其实我们从一些史实当中很容易看出这一层原因,那就是——崇祯皇帝和中高级官员的关系何谓坏到了极点。试举一例: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连破大同、宣府、宁武关,直奔北京城而来。崇祯召集群臣商量对策,群臣竟无一个能说出一个好的主意。最后还是官职低微的左中允李明睿率先提出,为今之计只有南迁,方能保全大明的江山社稷,以图后事。崇祯心里其实十分明白,除了南迁,几乎没有任何好的办法了。可是他就是不愿意自己下这个命令,因为他不愿意背负丢弃国都和宗庙陵寝的骂名,说白了就是他不愿承担弃城而逃的责任。他把这个决策权交给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他对魏藻德说:“事态紧急,卿可一言决之。”意思就是你魏藻德南迁,咱就南迁。你说不走,咱就不走。假如魏藻德答应了,这等于是让魏藻德承担了南迁所带来的所有责任。魏藻德心知肚明,故而一言不发,既不说南迁,也不说不南迁。总之“南迁”这个皮球,被崇祯和他的大臣们踢来踢去,最终谁也不愿意接手。

3、作为统治者,却不敢于承担责任

崇祯作为一个皇帝,此时此刻绝对应当率先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而不是处处推诿于臣下。倘若南迁之后有朝一日能收回故土,那自然是极好的。可是万一出了什么岔子,谁又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呢?作为朝臣,他们深知崇祯寡恩薄义的特点,稍有不慎,便会因为出错了主意而被杀头。谁也不敢拿身家性命做赌注。崇祯皇帝的性格与狭小的肚量,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大明朝的悲剧。

相关推荐: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 大器晚成的榜样 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溥仪与文绣离婚原因:事帝九年 未蒙一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