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醉白堂记】

苏轼 - []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而不及者。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是人也,将使任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无足怪者。然以乐之平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采,而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尽山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而已。古之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颜渊。后之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卿自以为相,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醉白堂记】翻译文

已故的魏国忠献韩公在自己家的园池上建造了一间厅堂,取名为“醉白”。取白居易《池上》这首诗意,做了一首《醉白堂》歌。他的意思像是认为自己比不上白居易而羡慕白居易。下的士人,听说这事都很疑惑,认为韩公比起伊尹和周公都毫不逊色,怎么还会羡慕白居易,这是为什么呢?

我听后笑着说:韩公岂只是羡慕白居易?他是想成为平平常常默默无闻的人而做不到。上下这样的人,就是要让他担荷治理下的重任,那么寒冷的人想得到衣服,饥饿的人想得到食物,凡是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都想得到。果全部足这些需求,那么人们的要求将会没完没了。因此这个人终身处于忧患的环境之中,行走在利害相交的道路上,难道这是他想要得到的吗?韩公已经辅佐了三朝皇帝安定下,今他一腔正气将要告老还家,然而所有的人都挽留他,不放他走。在这样的时刻,他的确羡慕白居易能安度晚年,这并不值得惊奇。然而拿白居易的一与韩公相比,看他们两个人谁更仁厚谁稍浅薄,谁拥有什么谁欠缺什么,那么后代人的评论,就会更明白无欺。韩公以文韬使下太平,用武略平定叛乱,出谋划策安定社稷,却不居功自傲。他急于召纳贤才,不吝惜爵位利禄,而士子们并不知道是出于他的恩德。他处理武各英明果断,使军队的将士们免受战争的创残。四方的蛮夷之人都想瞻仰他的采,下人都把安危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这些都是韩公具有,而白公不具有的。在身体仍旧强健的时候请求退休,家居十五年之久,与他的朋友赋诗饮,极尽山园池之乐。家中有吃有穿,还蓄养了歌舞女妓。这些是白公拥有,而韩公没有的。进献忠直的议论,在当世见到成效,而文章采流传后世,不论得志与否,都不改变自己的志节,道德淳美超越古人,这些是韩公与白公共同具有的。韩公既不以自己所具有的感到骄傲,也不以自己未能拥有的感到遗憾,他只是准备在自己与白居易共同具有的方借以托身。当他饮醉的时候,把得失看得没有区别,把祸福忘得干干静静,不分责贱,不辨贤愚,下万物无所不同,而游于自然地之间,他并不是有意将自己比做白居易。古代的子们,他们把谦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追求的是廉直的名声。因此他们的仁爱忠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名声,世上的人将他们的美德代代传流,从不厌倦。凭着孔子的圣明,他仅仅说自己要上追老子彭祖,认为自己与左丘明相当,而自认为比不上颜渊。后来的子们,还没有真正的德行,却个个都自以为很高明。臧武仲自认为是圣人,白圭自认为能与大禹相比,司马相自认为不亚于蔺相,扬雄自认为与孟轲不相上下,崔浩自比于张良。然而世人却始终不这样认为。由此看来,韩忠献公比其他人的确贤明得多了。

过去韩公曾经对他的儿子韩忠彦说,想让我为此堂写一篇记,还没来得及提出这个要求,韩公就逝世了。安葬过韩公之后,忠彦把这话告诉我。我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于是哭泣着写了这篇记文。

网友完善【醉白堂记】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醉白堂记】拼音版/注音版

zuì bái táng jì。

醉白堂记。

sū shì。

苏轼。

gù wèi guó zhōng xiàn hán gōng,

故魏国忠献韩公,

zuò táng yú sī dì zhī chí shàng,

作堂于私第之池上,

míng zhī yuē zuì bái。

名之曰“醉白”。

qǔ lè tiān chí shàng zhī shī,

取乐天《池上》之诗,

yǐ wéi zuì bái táng zhī gē。

以为醉白堂之歌。

yì ruò yǒu xiàn yú lè tiān ér bù jí zhě。

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

tiān xià zhī shì,

天下之士,

wén ér yí zhī,

闻而疑之,

yǐ wéi gōng jì yǐ wú kuì yú yī zhōu yǐ,

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

ér yóu yǒu xiàn yú lè tiān,

而犹有羡于乐天,

hé zāi shì wén ér xiào yuē gōng qǐ dú yǒu xiàn yú lè tiān ér yǐ hū fāng qiě yuàn wèi xún cháng wú wén zhī rén,

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

ér bù kě dé zhě。

而不可得者。

tiān zhī shēng shì rén yě,

天之生是人也,

jiāng shǐ rèn tiān xià zhī zhòng,

将使任天下之重,

zé hán zhě qiú yī,

则寒者求衣,

jī zhě qiú shí,

饥者求食,

fán bù huò zhě qiú dé。

凡不获者求得。

gǒu yǒu yǐ yǔ zhī,

苟有以与之,

jiāng bù shèng qí qiú。

将不胜其求。

shì yǐ zhōng shēn chǔ hū yōu huàn zhī yù,

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

ér xíng hū lì hài zhī tú,

而行乎利害之涂,

qǐ qí suǒ yù zāi fū zhōng xiàn gōng jì yǐ xiāng sān dì ān tiān xià yǐ,

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hào rán jiāng guī lǎo yú jiā,

浩然将归老于家,

ér tiān xià gòng wǎn ér liú zhī,

而天下共挽而留之,

mò shì yě。

莫释也。

dàng shì shí,

当是时,

qí yǒu xiàn yú lè tiān,

其有羡于乐天,

wú zú guài zhě。

无足怪者。

rán yǐ lè tiān zhī píng shēng ér qiú zhī yú gōng,

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

jiào qí suǒ de zhī hòu bó qiǎn shēn,

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

shú yǒu shú wú,

孰有孰无,

zé hòu shì zhī lùn,

则后世之论,

yǒu bù kě qī zhě yǐ。

有不可欺者矣。

wén zhì tài píng,

文致太平,

wǔ dìng luàn lüè,

武定乱略,

móu ān zōng miào,

谋安宗庙,

ér bù zì yǐ wéi gōng。

而不自以为功。

jí xián cái,

急贤才,

qīng jué lù,

轻爵禄,

ér shì bù zhī qí ēn。

而士不知其恩。

shā fá guǒ gǎn,

杀伐果敢,

ér liù jūn ān zhī。

而六军安之。

sì yí bā mán xiǎng wén qí fēng cǎi,

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

ér tiān xià yǐ qí shēn wéi ān wēi。

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

cǐ gōng zhī suǒ yǒu,

此公之所有,

ér lè tiān zhī suǒ wú yě。

而乐天之所无也。

qǐ shēn yú qiáng jiàn zhī shí,

乞身于强健之时,

tuì jū shí yǒu wǔ nián,

退居十有五年,

rì yǔ qí péng yǒu fù shī yǐn jiǔ,

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

jǐn shān shuǐ yuán chí zhī lè。

尽山水园池之乐。

fǔ yǒu yú bó,

府有余帛,

lǐn yǒu yú sù,

廪有余粟,

ér jiā yǒu shēng jì zhī fèng。

而家有声伎之奉。

cǐ lè tiān zhī suǒ yǒu,

此乐天之所有,

ér gōng zhī suǒ wú yě。

而公之所无也。

zhōng yán jiā mó,

忠言嘉谟,

xiào yú dāng shí,

效于当时,

ér wén cǎi biǎo yú hòu shì。

而文采表于后世。

sǐ shēng qióng dá,

死生穷达,

bù yì qí cāo,

不易其操,

ér dào dé gāo yú gǔ rén。

而道德高于古人。

cǐ gōng yǔ lè tiān zhī suǒ tóng yě。

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

gōng jì bù yǐ qí suǒ yǒu zì duō,

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

yì bù yǐ qí suǒ wú zì shǎo,

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jiāng tuī qí tóng zhě ér zì tuō yān。

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fāng qí yù xíng yú yī zuì yě,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

qí dé sàng,

齐得丧,

wàng huò fú,

忘祸福,

hùn guì jiàn,

混贵贱,

děng xián yú,

等贤愚,

tóng hū wàn wù,

同乎万物,

ér yǔ zào wù zhě yóu,

而与造物者游,

fēi dú zì bǐ yú lè tiān ér yǐ。

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gǔ zhī jūn zǐ,

古之君子,

qí chù jǐ yě hòu,

其处己也厚,

qí qǔ míng yě lián,

其取名也廉,

shì yǐ shí fú yú míng ér shì sòng qí měi bù yàn。

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yǐ kǒng zǐ zhī shèng ér zì bǐ yú lǎo péng,

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

zì tóng yú qiū míng,

自同于丘明,

zì yǐ wéi bù rú yán yuān。

自以为不如颜渊。

hòu zhī jūn zǐ,

后之君子,

shí zé bù zhì,

实则不至,

ér jiē yǒu chǐ xīn yān。

而皆有侈心焉。

zāng wǔ zhòng zì yǐ wéi shèng,

臧武仲自以为圣,

bái guī zì yǐ wéi yǔ,

白圭自以为禹,

sī mǎ zhǎng qīng zì yǐ wéi xiàng rú,

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

yáng xióng zì yǐ wéi mèng kē,

扬雄自以为孟轲,

cuī hào zì yǐ wéi zǐ fáng,

崔浩自以为子房,

rán shì zhōng mò zhī xǔ yě。

然世终莫之许也。

yóu cǐ guān zhī,

由此观之,

zhōng xiàn gōng zhī xián yú rén yě yuǎn yǐ。

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xī gōng cháng gào qí zi zhōng yàn,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

jiāng qiú wén yú shì yǐ wéi jì ér wèi guǒ。

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

jì zàng,

既葬,

zhōng yàn yǐ gào,

忠彦以告,

shì yǐ wéi yì bù dé cí yě,

轼以为义不得辞也,

nǎi qì ér shū zhī。

乃泣而书之。

【醉白堂记】注释

醉白堂:北宋韩琦在其家乡安阳修建的一所堂。

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1008—1075年),宋相州安阳人,字稚圭,圣五年(1027年)进士。仁宗时,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与范仲淹率兵抗敌。后入为枢密副使,嘉祐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国公。韩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义,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卒谥忠献。

:即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何哉:以为韩公与伊尹、周公相比都不逊色,为什么还羡慕白乐呢?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指主持国政的大臣。

无闻(wèn):没有名望。

是人也,将使任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大意说老造就这样一个人,倘若让他担起下大任,那么寒馁之人就会向他求衣求食,大凡没有获得重用的都向他要求得到重任。

苟:倘若。

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因此终身处在忧患的境地,走着利害得失的路,这难道是他所希望的吗?

相三帝:韩琦自嘉祐中为相,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帝,历时十年。

浩然将归老于家:坦然告老还家。浩然:广大的样子,文中作坦然解。

莫释:没有从这种境地中解脱。

有不可欺者:有不可隐瞒的。

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大意说韩琦在文德方招致太平,在武功上又平定乱事,在谋略方能安定国家,但又不自以为功高。宗庙: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封建帝王把下据为一家所有,世代相传,故以宗庙作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急贤才,轻爵(jué)禄,而士不知其恩:加紧为国家招纳贤才,轻视自己的名利,以至于有识之士不知道他所加给他们的恩德。

六军:周制,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三军、二军、一军不等。后作为全国军队的统称。

四夷八蛮:边远少数民族。

忠言嘉谟(mó):忠实的言论、美妙的谋划。谟:谋划。

古之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谓古代有德行的人,他约束自己很严厉,而在求名方却很廉谨。

实浮于名:其实际德行功绩远远超出他所得的名誉。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老彭:即彭祖,传说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姓锾名铿,尧封之于彭城。

丘明:即左丘明,春秋鲁国人。相传曾为鲁太史,为《春秋》作传,成《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

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鲁人,孔子学学,乐贫安道。

后之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chǐ)心焉:后来的所谓子,实际的德行不够,却大都有奢望。

臧武仲自以为圣:臧武仲是臧文仲之孙,自以为圣,自以为极端聪明。

白圭(guī)自以为禹:白圭,战国时人,在诸侯国内曾治小,却以邻为壑,向孟子夸耀说:“丹之治也,愈于禹。”

司马卿自以为相:司马卿即司马相,字卿,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史记·司马相列传》:“相既学,慕蔺相之为人,更名相。”

扬雄自以为孟轲:扬雄,字子云,西汉官吏。西汉蜀郡成都《扬子法言·吾子》:“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嗣之,廓也。后之塞路者有也,窃自比孟子。”

崔浩自以为子房: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曾把自己比作张良。《北史·崔浩传》:“性敏达,于谋计,自比张良,谓己稽古过之。”

然世终莫之许也:可是世人始终没有承认他们的自许。

忠彦:韩琦的子。

网友完善【醉白堂记】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醉白堂记】评析

《醉白堂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在文中,作者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摹写醉白堂及其景致,而将韩琦与白居易进行了一番对比,就他们的优劣进行了评论,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文章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逻辑清晰,语言凝练。

网友完善【醉白堂记】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醉白堂记】赏析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而不及者。”作者起手擒题,落笔。一个若字,尤耐人寻味,使文章顿起波澜。韩公钦羡白乐,是真是假,是虚是实,下文作了解答。难怪“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何哉?”一个“疑”字乃全文关键。作者便由此“疑”字发议论,为下之士辨疑、释疑。“轼闻而笑曰”,一个“笑”字,见出作者早已对下之士的疑问了然于心,成竹在胸。“公岂独有羡于乐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这两句先总的作以简要回答,指出韩公不只是单单钦羡白乐,而是愿作一个“寻常无闻”之人。接着作者指出:“是人也,将使任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途。”这几句所阐述的完全是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作为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终劳碌而不见成功,精疲力竭而不知归宿,多么可悲。而韩公“既以相三帝安下”,比起一般人来,是取得了巨大成就,那就该寻找一个归宿,隐居故乡。“而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所以“当是时,其有羡于乐,无足怪者。”白乐六十一岁退居,直到七十五岁去世,过了十多年悠游自乐的日子。韩公羡慕他,自然“无足怪”,这是不得已而求其次,是想作一个“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的时候,才作是想的,其实并非韩公的本意,韩公比起白乐还要超脱。

文章对韩白之优劣从三个方进行了认真比较,比较的目的,仍在于为下之士辨疑、释疑。其一,“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采,而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之所无也。”从文蹈武略、治国安邦来看,白乐无法和韩公相比,可见韩公并非钦羡白乐;其二,“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尽山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从纵情山之乐,享受声色之娱来看,韩公比不了白乐。比不了并非就羡慕,因韩公已超脱利害之外了;其三,“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之所同也。”二人的忠言嘉谟、文采、节操、道德完全相同,韩公更没有必要羡慕白乐了。从这三方总的来看,自然还是韩公优于白乐。因为韩公优于白乐,就不羡慕白乐,这并非作者本意。因为“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在作者看来,韩公实已超脱有无、多少的利害了,绝不是因自己所无而羡慕别人所有。写至此,韩公不羡白乐的问题已经阐明,下之士的疑问已经解决。文章似乎该结束了。不料,作者在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忽发奇想,以空灵虚拟之笔,写出了下一段绝妙的文字:“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而已。”这是全文的纲目,也是文章的高潮。一个“醉”字用得绝妙,不只是紧扣题目,而是另有深意。韩公在醉时,对得失、祸福、贵贱、贤愚完全等同视之,他的精神要同万物并存,同造物者交游。这又是庄子“地与我并,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思想。人果超、超功利、超社会、超是非,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就能同大自然合为一体,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绝对的快乐。原来,韩公羡慕的是这种最高境界的人,而不是羡慕白乐。文章至此,境界忽然升华。但是,作者所说的“同乎万物,与造物者游”的思想,并非就是韩公的思想。韩公忠爱国,学优而仕,谨守儒教,是非分明,刚正不阿。任右司谏,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朝为之震惊。作者在此是借为“醉白堂”写记,阐发自己深奥而富于哲理的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文章高潮过后,有一段平铺直叙的议论。引古之子自比于人,常常谦抑所以“实浮于名”;后之子,常常自负,所以名浮于实,二者相比,更可看出“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结尾点出这篇记的写作是韩公去世之后,“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思路清晰,议论纵横,挥洒自

网友完善【醉白堂记】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醉白堂记】辑评

南宋黄震《黄氏日抄》:反复将白乐、韩魏公参错相形,而终之以取名也廉之说,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

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荆公谓东坡《醉白堂记》为韩白优劣论,盖以拟伦之语差多,故戏云尔。而后人遂为口实。夫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而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

明末清初吕留良《晚村先八家古文精选》:顺题不得,反题不得,此处当玩其立言之妙,然唯魏公,庶足当之无愧色。

明末清初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东坡全集》:魏公勋望,著于三朝。堂颜醉白,取诗为歌。盖深羡白之山园池,赋诗饮为可乐也,一起叙题已尽。妙在因下之疑,忽发一笑,将魏公一大本领和盘托出,然后取韩白有无,及其所同处,反复较量,段段切实的确。再因醉字情,说入一步,而以名实结束全篇。见公过人甚远,层澜叠浪,滚滚不穷。在记为变体,实为杰构也。

网友完善【醉白堂记】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醉白堂记|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