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夜起拼音版/注音版
zhōu zhōng yè qǐ。
舟中夜起。
sū shì。
苏轼。
wēi fēng xiāo xiāo chuī gū pú,
微风萧萧吹菰蒲,
kāi mén kàn yǔ yuè mǎn hú。
开门看雨月满湖。
zhōu rén shuǐ niǎo liǎng tóng mèng,
舟人水鸟两同梦,
dà yú jīng cuàn rú bēn hú。
大鱼惊窜如奔狐。
yè shēn rén wù bù xiāng guǎn,
夜深人物不相管,
wǒ dú xíng yǐng xiāng xī yú。
我独形影相嬉娱。
àn cháo shēng zhǔ diào hán yǐn,
暗潮生渚吊寒蚓,
luò yuè guà liǔ kàn xuán zhū。
落月挂柳看悬蛛。
cǐ shēng hū hū yōu huàn lǐ,
此生忽忽忧患里,
qīng jìng guò yǎn néng xū yú。
清境过眼能须臾。
jī míng zhōng dòng bǎi niǎo sàn,
鸡鸣钟动百鸟散,
chuán tóu jī gǔ hái xiāng hū。
船头击鼓还相呼。
舟中夜起评析
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舟中夜起后所观赏到的美丽画图,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怀。全诗写得空旷奇逸,不染一点世俗烟火气,细微地写了夜宿湖中的景况。在描写中,尤其突出了一个「静」字,无论是有声还是无声,动态还是静态,大景还是局部,都紧紧为写静夜服务。
-
暂无!
舟中夜起赏析
这是一个极美的夜境。「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诗人在舟中听到外面微风吹拂水草的声响,以为湖面上下起了蒙蒙细雨,于是,推开船门,去欣赏雨景,然而,看到的却是满湖月色,波光粼粼。这是诗人起首二句描绘的境界。它不但巧妙地点出了「舟中夜起」之题,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幻觉。这种手法,前人也曾使用过,如唐人释无可《秋寄从兄岛》云:「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但东坡此二句,似比唐人之句更为成功。
自「舟人水鸟」至「落月挂柳」六句,诗人描绘了舟中夜起后所观赏到的美丽画图,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怀。此六句可分三层,两句一折,写出了「静」、「独」、「冷」三种心境。
「舟人水鸟」两句,诗人以动静相衬的手法,着重描绘夜境之静:此时,舟人、水鸟都已进入了梦境,衹有大鱼惊窜激起的水波声。这鱼声在静夜里格外响亮,以致使诗人误以为是一隻狐狸在草丛中惊窜而去。将「大鱼」误作为「奔狐」,其中暗伏着将满是月华的湖面误作月光照耀下的草地,这是自「开门看雨月满湖」之后的又一次幻觉,它是暗伏着的,不易为人查觉。这境界,如梦如幻、极远极近、极奇极美,「静」字为其魂魄。诗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这万籁俱寂的夜境,这需要多少了解一点儿东坡当时的心情。东坡早年曾「奋厉有当世志」,但二十馀年仕宦生涯的体验,使他对之产生了厌恶情绪,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诗人「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天性格格不入,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与诗人自身的「野性」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诗人曾说自己是:「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遊庐山次韵章传道》),就正是这一矛盾的形象写照。
苏东坡既不能真正归隐,丢弃自己「致君尧舜」的本来志向,又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这就使他常常要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慰藉。「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的深层蕴涵也正在于此。白天,「举手摇足,辄有法禁」,那是「野性」的囚牢,人性的桎梏,而现在,在这个静静的夜色里,衹有自己面对满湖的月光、惊窜的大鱼,衹有自己和自己的形影互相嬉娱,这是「野性」的解脱,是骏马的脱羁,诗人手舞足蹈,陶然醉之了。此二句「独」字为眼,不仅写出此时此际之独,而且从潜意识上讲,东坡一生独立危行,「一肚皮不合时宜」,也正是一种人生的孤独,是一种时代先觉者的孤独。「独」字承上,深化了「静」界。
诗人由「静」至「独」,总体来说,是陶醉自然,物我同一的境界,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境界。然而,诗人是不能完全忘却尘世的,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深深思索,会突然闪过心头。于是,诗人的心境转至「冷」字,诗人面前的绝妙夜景也变得冷气袭人了:「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来自洲渚边的潮水在暗涨,其声幽幽咽咽,有如寒蚓蠕动的声音;挂在柳条之下的落月,犹如悬在丝端的蜘蛛。诗人使用「暗潮」、「寒蚓」、「落月」、「悬蛛」这些充满暗色寒觉的意象,既进一步为这幅舟湖夜色图添画数笔,又象征和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为下一段的议论作了渲染铺垫。
最后一部分,诗人以议论抒情作结。诗人想到,良辰美景,转瞬即逝,天明之后,又要开始那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你听:在鸡鸣声和晨钟声的合奏里,夜里伴我度过了一个美好夜晚的百鸟都散去了,衹有船头的鼓音与之呼应。东坡此处用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中的「猿鸣钟动不知曙」句,反其意,写自己对夜色清境的留恋,暗示对白日「忽忽忧患」生活的厌恶。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苏轼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