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松风亭拼音版/注音版
jì yóu sōng fēng tíng。
记游松风亭。
sū shì。
苏轼。
yú cháng yù jū huì zhōu jiā yòu sì,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zòng bù sōng fēng tíng xià,
纵步松风亭下,
zú lì pí fá,
足力疲乏,
sī yù jiù lín zhǐ xī。
思欲就林止息。
wàng tíng yǔ shàng zài mù mò,
望亭宇尚在木末,
yì wèi shì rú hé dé dào liáng jiǔ hū yuē cǐ jiān yǒu shén me xiē bù dé chù yóu shì rú guà gōu zhī yú,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
hū dé jiě tuō。
忽得解脱。
ruò rén wù cǐ,
若人悟此,
suī bīng zhèn xiāng jiē,
虽兵阵相接,
gǔ shēng rú léi tíng,
鼓声如雷霆,
jìn zé sǐ dí,
进则死敌,
tuì zé sǐ fǎ,
退则死法,
dāng rèn me shí yě bù fáng shú xiē。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赏析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