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一斛珠

苏轼 - []

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篆。烛下前,曾醉离歌宴。

自惜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重见寻芳伴。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

一斛珠翻译文

西都三,客舍外,垂丝的杨枝杂乱无章地遮盖了华美楼房的一半,那小池中轻吹起的波纹都成了条条样图案。曾记得,夫妻二人,烛光下共读,梅前欢会,多么浪漫!尤其那以歌劝,由饯而醉而别的热情还在心田。

她是一位聪明而文静的女子。我二人青梅竹马,情深谊笃。而今对着的是离别之后流云散的现实。纵然关隘山岭阻隔我俩的身子,但爱情则是无法隔断的。我们总有一能度关山。等到你我重在“烛下前”见,踏青游赏美景再次结伴同行,不分别了。你要我说相思得何?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望呀望呀,一直望到看不见我们昔日居住的西楼前,你那身轻燕的倩影。

网友完善一斛珠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一斛珠拼音版/注音版

yī hú zhū。

一斛珠。

sū shì。

苏轼。

luò chéng chūn wǎn。

洛城春晚。

chuí yáng luàn yǎn hóng lóu bàn。

垂杨乱掩红楼半。

xiǎo chí qīng làng wén rú zhuàn。

小池轻浪纹如篆。

zhú xià huā qián,

烛下花前,

céng zuì lí gē yàn。

曾醉离歌宴。

zì xī fēng liú yún yǔ sàn。

自惜风流云雨散。

guān shān yǒu xiàn qíng wú xiàn。

关山有限情无限。

dài jūn zhòng jiàn xún fāng bàn。

待君重见寻芳伴。

wèi shuō xiāng sī,

为说相思,

mù duàn xī lóu yàn。

目断西楼燕。

一斛珠注释

一斛(hú)珠:词牌名。又名醉落魄、醉东、醉落拓。

洛城:宋代的陪都,称西都,今河南省洛阳市。乱掩:纷纷无序地覆盖、遮掩。红楼:华美的楼房。

篆(zhuàn):古通“瑑(zhuàn)”,钟口处或车毂(gǔ)上所刻画的条形图案纹。

歌宴:犹歌筵,有歌者唱歌劝的宴席。

流:韵美动人的男女私情。

关山:关隘山岭。限:阻隔。

:苏轼妻王弗。寻芳:游赏美景。伴:同行伴侣。

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西楼燕:指昔日居住西楼的王弗。

网友完善一斛珠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一斛珠评析

《一斛珠·洛城春晚》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闰三。上片即景情。写嘉佑元年春苏轼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路宿洛阳城的景物与由此引发的情感。下片写苏轼思绪绵绵,神态痴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全词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结构的回环美。

网友完善一斛珠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一斛珠赏析

上片即景情。写嘉佑元年春苏轼赴京(今河南开封市)应试,路宿洛阳城的景物与由此引发的情感。“洛城春晚”,点明写词的地点“洛城”、时间晚春,颇有“春来幽谷潺潺,的烁梅草棘间”(《梅二首》)的暮春寒意。“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篆。”写眼前景物。“乱掩”二字绘形绘色,“篆”二字恰切传神。仿佛苏轼心灵上蒙上了一层层不完美的阴影,似有“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影”(清代洪异《殿》)的孤独味。“烛下前,曾醉离歌宴。”触景情,即由眼前的“红楼”引出了与远在千里关山外的贤妻别离前之幽情。当年夫妻二人可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刻骨铭心。上片五句27字,即景情,体现了苏轼登高远眺、遥思爱妻的心态。

下片写苏轼思绪绵绵,神态痴呆,由情入景,情景交融。“自惜”二字统帅下片,一气贯通。“自惜流云雨散。”写苏轼特别珍惜昔日的韵美动人的幽情:“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她挑灯伴读,“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辄能记之”并提醒;苏轼“问其他书”,她“皆略知之”。“关山有限情无限。”写苏轼与王弗的贞情。“待重见寻芳伴。”写苏轼的幻情。“为说相思,目断西楼燕。”写苏轼的相思深情所照应的景。各一方,心愿难,情丝绵绵。下片五句30字,由情融景,将苏轼与妻子那恩恩爱爱,一往情深,注入字里行间,令人回味。

全词由景到情再到景,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结构的回环美。苏轼与妻子的情爱可谓牵肠挂肚,催人泪下。在封建社会里,这种爱情殊属难能可贵。它反映了苏轼的一种美精神貌、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苏轼的《一斛珠·洛城春晚》就提出了一个突破传统观念新的道德标准:他与妻子的爱是以“相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所以才“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

网友完善一斛珠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一斛珠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一斛珠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一斛珠作者苏轼的简介

苏轼 -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独具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一斛珠|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