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占春芳·红杏了

苏轼 - []

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香。

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笛吹落,除是宁王。

占春芳·红杏了翻译文

红杏开过了,娇艳的桃凋谢了,梨独自暮春开放,兰草麝香怎能和梨相比呢?梨的香气自然飘来深深的像从骨子里沁出。

,忆起这似歌妓“佳人”的姿色,兼有荼蘼般的香艳,梨啊!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

网友补充:
    暂无!

占春芳·红杏了拼音版/注音版

zhàn chūn fāng hóng xìng le。

占春芳 · 红杏了。

sū shì。

苏轼。

hóng xìng le,

红杏了,

yāo táo jǐn,

夭桃尽,

dú zì zhàn chūn fāng。

独自占春芳。

bù bǐ rén jiān lán shè,

不比人间兰麝,

zì rán tòu gǔ shēng xiāng。

自然透骨生香。

duì jiǔ mò xiāng wàng。

对酒莫相忘。

shì jiā rén jiān hé míng guāng。

似佳人、兼合明光。

zhǐ yōu cháng dí chuī huā luò,

只忧长笛吹花落,

chú shì níng wáng。

除是宁王。

占春芳·红杏了注释

占春芳:词牌名。《万树词律·卷四》注云:“此体他无作者,想因第三句为题名。”《词式·卷二》:“苏轼咏杏,制此调。”

红杏了:红杏开过了。

夭桃尽:娇艳的桃凋谢了。《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兰麝(shè):兰草与麝香,即大自然成的兰草香和人工制成的麝香。黄庭坚《寄陈适用》诗:“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韦庄《仙子》词:“醺醺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道人能几何?”两者都说的是妇女所佩饰物上散发出的香气。

透骨:从骨子里沁出,极言深刻。

兼合明光:占尽般的酴醾的香艳。以颜色似之,故名。

“只忧笛吹落,除是宁王”二句:只担心悠扬的笛声把梨吹落了;否则,没有别人,只有那宁王。宁王,谓开国受军之王。《杨太真外传》载:“妃子无何,窃宁王紫玉笛吹。张祜诗云:‘梨净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因此又忤旨,放出。”

网友补充:
    暂无!

占春芳·红杏了评析

与咏梅、咏棠一样,苏轼以梨自况,袒露他贬居黄州后心胸仍像洁白梨那种旷达情怀。

这首词的上阕,以反衬手法,从视角上写梨的品格。“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开头三句,以“红杏”开过了,“夭桃”谢“尽”了来衬托梨盛开状态,交代梨独放的暮春季节。“独”字一用,宛有万皆离我独笑的孤姿;“占春芳”再无他,只有此独为大地占尽春芳,显示高洁。以红衬白,个性鲜明。“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香”,从嗅觉上和心态上,以反衬之笔,写梨的自然清香和沁人脾的魅力。兰草与麝香本是中之王和香中之首,在此与梨相比,自然逊色多了。但他并未贬低兰麝。然而,作者巧妙地指出:兰麝怎能和“自然透骨香”的梨相比,进一步突出了梨的名贵地位和观赏价值。这为下阕写人埋下了隐示性的一笔。

这首词的下阕,运用了正喻手法,写包括作者在内的游黄州、武昌的友人梨般的品格。“对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突出他们饮香醉的谐谑情景。“对莫相忘”为领颔句,领取串连下文。喝上了,就会忆起这似歌妓“佳人”的姿色;还兼有或占尽那似的、“无香自远”的“明光”酴醾的韵味。、佳人与酴醾的联系是从白色与麝香般的气味为媒体的。紧接着两句点题:“只忧笛吹落,除了宁王。”由上的写物而隐喻到写人,让人留恋的红杏、夭桃最后凋谢了,但最担心的是梨,不要因时令之笛吹落;否则,担心的便是开国受命之宁王。很显然,作者以此隐寓着贤明的神宗,能否像宁王那样,不要吹落他这“梨”。

全词笔法奇特,博喻成堆。先是以“红杏”、“夭桃”红色和凋谢反喻梨之白和盛貌;继而以兰麝的兰黑色和沉香来正喻梨般的白和透骨的本质;再以上阕的物来喻隐下阕的人事;下阕又以酴醾般的与忆想中的“佳人”相喻,且三者融为一体,互得益彰。最后,借抒发与宁王息息相关的命运,来影射宋朝皇帝是否爱惜孤洁梨般的贬臣东坡;何况苏东坡早是“酴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的齐安了。

网友补充:
    暂无!

占春芳·红杏了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补充:
    暂无!

占春芳·红杏了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占春芳·红杏了|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