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别岁】

苏轼 - []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一涯。

已逐东流,赴归无时。

东邻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老与衰。

【别岁】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完善【别岁】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别岁】拼音版/注音版

bié suì。

别岁。

sū shì。

苏轼。

gù rén shì qiān lǐ,

故人适千里,

lín bié shàng chí chí。

临别尚迟迟。

rén xíng yóu kě fù,

人行犹可复,

suì xíng nà kě zhuī。

岁行那可追。

wèn suì ān suǒ zhī,

问岁安所之,

yuǎn zài tiān yī yá。

远在天一涯。

yǐ zhú dōng liú shuǐ,

已逐东流水,

fù hǎi guī wú shí。

赴海归无时。

dōng lín jiǔ chū shú,

东邻酒初熟,

xī shě zhì yì féi。

西舍彘亦肥。

qiě wèi yī rì huān,

且为一日欢,

wèi cǐ qióng nián bēi。

慰此穷年悲。

wù jiē jiù suì bié,

勿嗟旧岁别,

xíng yǔ xīn suì cí。

行与新岁辞。

qù qù wù huí gù,

去去勿回顾,

hái jūn lǎo yǔ shuāi。

还君老与衰。

【别岁】注释

暂无注译

网友完善【别岁】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别岁】评析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俗非常必要。既已点明“别岁”,本来可似接着写俗,但那样就太平直了,作者却针对“岁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一涯。”《古乐府》:“百川东到,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叹息光阴,一去不返,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感慨。李白诗:“不见黄河上来,奔流到不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河,东流赴无回波。”苏轼也是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而他却用极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恰其分。这第二节既是承上节末句,把与岁之别写得此感慨深沉,又为下节正写“别岁”时的欢饮蓄势。

第三节正写别岁欢饮的场。东邻、西舍、熟、豕(猪)肥是互文见义,遥应首篇“农功各已收”句。而写欢饮一点即收,和前首“为欢恐无及”呼应。第三句写热闹欢饮,末句却一落千丈,回到上两节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果是一般文人,这一节多半要着力铺写,而作者却只用两组对句带过。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这是苏轼诗后来的一大特色。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些评论都较中肯。这首诗一方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立意遣辞也有他本身的格,不像在七言古诗里那样笔锋犀利,才气逼人,常常一泻无余,说得太透太尽,而是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网友完善【别岁】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别岁】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完善【别岁】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别岁】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别岁】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别岁】作者苏轼的简介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别岁|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