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永遇乐 · 明月如霜

苏轼 - []

,清景无限。曲港跳鱼,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三鼓,錚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 · 明月如霜翻译文

光皎洁像给大地铺上轻,秋送爽犹一般清凉,这清秋的夜色令人此沉醉。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此的寂寞却是无人见。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黯沉沉梦里倩影突然惊散了。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後走遍小园心中多惆怅。

客游涯已经感到十分厌倦,我一心想归隐到山林之中去,但是故园遥遥令人望眼欲穿。燕子楼空佳人今日又在何处?空锁了楼中梁上的那些燕子。古往今来梦何人曾梦中醒,只因为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他时后人对这黄楼的夜景,为我发出人事变迁的叹息。

网友完善永遇乐 · 明月如霜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永遇乐 · 明月如霜拼音版/注音版

yǒng yù lè míng yuè rú shuāng。

永遇乐 · 明月如霜。

sū shì。

苏轼。

míng yuè rú shuāng,

明月如霜,

hǎo fēng rú shuǐ,

好风如水,

qīng jǐng wú xiàn。

清景无限。

qū gǎng tiào yú,

曲港跳鱼,

yuán hé xiè lù,

圆荷泻露,

jì mò wú rén jiàn。

寂寞无人见。

dǎn rú sān gǔ,

紞如三鼓,

zhēng rán yī yè,

錚然一叶,

àn àn mèng yún jīng duàn。

黯黯梦云惊断。

yè máng máng zhòng xún wú chǔ,

夜茫茫、重寻无处,

jué lái xiǎo yuán xíng biàn。

觉来小园行遍。

tiān yá juàn kè,

天涯倦客,

shān zhōng guī lù,

山中归路,

wàng duàn gù yuán xīn yǎn。

望断故园心眼。

yàn zi lóu kōng,

燕子楼空,

jiā rén hé zài kōng suǒ lóu zhōng yàn。

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gǔ jīn rú mèng,

古今如梦,

hé céng mèng jué,

何曾梦觉,

dàn yǒu jiù huān xīn yuàn。

但有旧欢新怨。

yì shí duì huáng lóu yè jǐng,

异时对、黄楼夜景,

wèi yú hào tàn。

为余浩叹。

永遇乐 · 明月如霜注释

永遇乐(lè):词牌名。大抵创自唐之中叶。清·毛稚黄《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後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诀别。女持纸三唱而。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杜秘书」,指杜与,其人史料无传。又,一说指杜樊川,樊川进士及第後又中制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执掌校理典籍、刊正谬误,与魏晋时秘书郎相当,故亦称「杜秘书」。然樊川流放河朔一事史无所载,但此後曾一度入观察使幕和节度使幕,似与在朝任职被贬有关。南宋·周草窗《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下列「基圣节」庆典,基圣节是宋理宗诞辰,此谓皇帝祝寿之仪式。草窗《基圣节排当乐次》下云:「正五日,乐奏夹钟宫。觱篥(bìlì)起《万寿永无疆》,引子。上寿。第一盏,笛起《帝寿昌慢》……第五盏,觱篥起《永遇乐慢》。」宫中设宴称为排当。可见《永遇乐慢》原为用于祝寿宴会诸喜庆场合之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调始见宋柳耆卿《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钟商」,晁无咎词名《消息》,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钦定词谱·卷三十二》:「《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自柳耆卿创《永遇乐》仄韵体,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南宋时,陈西麓填此调改押平韵,其「玉腕笼寒」一首自注云:「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日湖渔唱》)。《词律·卷十八》、《钦定词谱·卷三十二》均于此调下列仄韵、平韵两体。兹以苏、辛词为准。一百四字,前後阕各四仄韵。此调纡徐和缓,韵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较多,乃律宽之调,故宋人用此调者颇众,格既可豪放,亦可婉约。

题注:傅子立注:「公旧注云:『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一云:『徐州夜梦觉,登燕子楼作。』」朱本、龙本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径以题注作为词叙。元延祐本作「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一云:『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明吴讷钞本、《苏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作「徐州夜梦觉,北登燕子楼作。」曹树铭云:「『北』似系『此』字形误。」并改定词题为「徐州夜梦觉,此登燕子楼作。」(见《东坡词·卷一》)。又龙本不取「一云」。今按,郑瘦碧《手批〈东坡乐府〉》云:「燕子楼未必可信,盼盼又何必入梦?东坡居士断不作此痴人说梦之题,亟宜改正。」疑坡词本无题叙,诸家据传闻而附会添题补叙,皆不足为凭也。题注当傅注本从。

:傅子立注:「李德新《诗》:『看共同。』」刘尚荣按:「句出《八十五夜对》,『共』原作『与』。」

:傅子立注:「清。宋玉曰:『其也,清清泠泠。』」刘尚荣按:「见《文选·卷十三·宋玉〈赋〉》:『清清泠泠,愈病析酲。』」

清景:此处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公二妙集》本、毛本。一作「清光」。

紞(dǎn)三鼓:傅子立注:「《晋书·邓攸传》:『紞打五鼓,鸡鸣欲曙。』」刘尚荣按:「见《晋书·卷九十·〈良史列传·邓攸传〉》所引吴人歌,别见《乐府诗集·卷八十五·〈杂歌谣辞·吴人歌〉》:『《晋书》曰:「邓攸为吴郡栽,载米之官,俸禄无所受,唯饮吴而已。及去郡,百姓数千人留牵攸船,不得进,乃以小舟夜中发去,吴人歌之。『紞打五鼓,鸡鸣欲曙。邓侯挽不留,谢令推不去。』」』」龙榆笺:「《晋书·邓攸传》:『紞打五鼓,鸡鸣欲曙。』紞,都感切,击鼓声。」紞,《苏公二妙集》本、《东坡外集》、毛本作「沉沉」。

铮然一叶:傅子立注:「韩昌黎:『空阶一片下,铮若摧琅玕。』」刘尚荣按:「句出《秋怀十一首(其九)》。『铮』原作『琤』。」铮然,元延祐本、曾至游本《东坡词·卷下》作「铿(kēng)然」。《苏公二妙集》本、《东坡外集》、毛本作「飘然」。

梦云:《苏公二妙集》本词末注:「『云』,疑作『魂』。」刘尚荣按:「『梦云』自有解。」傅子立注:「楚襄王梦,朝云暮雨。」刘尚荣按:「事详《文选·卷十九·宋玉〈高唐赋〉》。」龙榆笺引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涯倦客:傅子立注:「《汉书》:『卿故倦游。』」刘尚荣按:「事详《汉书·卷五十七·司马相传》。」

故园心眼: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春日梓州登楼二首(其二)》诗:「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重寻无处:傅注本作「重寻无觅处」,兹从元延祐本、曾至游本《东坡词·卷下》。刘尚荣按:「《钦定词谱》此为四字句,故龙榆判『傅注本「处」上「觅」字』,所见极是。」

燕子楼:傅子立注:「张建封镇武宁,盼盼乃徐府奇色,公纳之于燕子楼,三日乐不息。後别为新燕子楼,独安盼盼,以宠嬖焉。暨公薨,盼盼感激深恩,誓不他适。後往往不食,遂卒。」刘尚荣按:「事见白乐《白氏庆集·卷十五·燕子楼诗三首序》。白序言张尚书未著其名,言盼盼未著其姓。传张尚书即张建封者,见于宋叶翠岩撰《录碎事·卷四下·〈宫殿门·燕子楼〉》及宋蔡绦(Tāo)撰《西清诗话·卷中》等,然其成书时代未必早于《注坡词》,则当傅子立别有所本。又,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自称略同于陈直斋《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所载《白公年谱》,考定纳盼盼为妾者,非建封。乃其子愔(yīn)。其说可信。」龙榆笺:「《啽呓集》:『唐张建封妾盼盼,誓节,今在徐州州廨(xiè)。』白乐和《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袅牡丹。」一欢而去,尔後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缋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馀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梦觉:傅子立注:「《庄子》:『吾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刘尚荣按:「语见《庄子·卷六·〈内篇·大宗师〉》:『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耶!』」

黄楼:《苏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南楼」,又《东坡外集》独作「黄鹤」,未明所据。傅子立注:「公守徐州,河决澶渊,徐当冲,而城几坏。既去,公请增筑徐城。于是为大楼于城东门之上,垩以黄土,曰:『土实胜。』因名之黄楼。」刘尚荣按引苏颍滨《栾城集·卷十八·黄楼赋并叙》:「熙宁十年秋七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戊戌,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备。故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戊申,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大至而民不溃。方之淫也,汗漫千馀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之冲,以木堤捍之,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龙榆笺引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九·〈徐州府·黄楼〉》:「黄楼,在铜山县城东门。宋熙宁中,郡守苏轼建,垩以黄土,故名弟辙为作。」

网友完善永遇乐 · 明月如霜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永遇乐 · 明月如霜评析

本词是元丰元年作者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

上阕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之夜景。明皎洁凉爽,清澄澄夜景美无限。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的荷叶露珠儿晶莹流转,地寂寞无人见。接着写梦觉。三更鼓响砰然,飘零一叶铿然,以声响衬夜之寂静,且抖出一「惊」字,形容梦醒恍惚之状。「夜茫茫」三句,反接开端夜景,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悲欢,醒来後走遍小园心怅然。

下阕抒写梦後所感,登高远眺,凭吊燕子楼,融入一己身世情悰。客游涯已感到厌倦,欲寻山林路径找个归宿,费尽心思也望不见故园。一發乡国之思。古往今来梦幻,何人曾梦中醒来,只因有旧欢新怨缠绵不断。一发今昔之慨,他年後人对着黄楼的清夜景观,也会像「我」对着燕子楼感慨怅然,發出人事变迁的浩然叹,由今日凭吊昔人,设想後人凭吊自己,感悟人,喟叹古今。

词中深沉的人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全词将景、情、理熔于一炉,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网友完善永遇乐 · 明月如霜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永遇乐 · 明月如霜赏析

苏轼《永遇乐》是一首清丽脱俗的词,此词抒发对人宇宙的思考与感慨。词中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梦,何曾梦觉」之理。

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分喻,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首句写色明亮,皎洁;秋和畅,清凉,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發。「清」字是核心,盖既有夜清凉之感,又有超越现实之外的清净之意。「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只是视点相对集中而已。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夜深人静之时,人事已歇,自然界却是机初展,只是这种机罕为人见,徒形寂寞而已。在梦境中揭示人与自然的矛盾,又以自然之清幽趣对比人事之无情,则虽云写梦,实是曲写现实。然鱼跳曲港、露泻荷虽也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紞」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悠然云的梦境倏地被鼓声叶声惊断,不免感到黯然。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後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後,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行遍」二字,尤见执着留恋梦境之态。梦境之舒心逍遥与惊梦游园的黯然神伤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意趣也从旁得到了昭示。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杜甫曾有诗云:「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苏轼此处当是化用杜诗,写登楼後的思家心理。自熙宁四年以来,苏轼外任已七阅寒暑,身心极为疲惫,京城故园欲归无期,情绪不免躁急难忍。「望断」二字,尤见其迫切心情。接下「燕子楼空」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灭,然後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燕子楼原建何人何时已无考,唐贞元中张尚书镇徐州时曾别筑一新燕子楼以安宠妓盼盼。盼盼妙善歌舞,雅多态,为感念张尚书深恩,在张去世后,居燕子楼十余年而不改嫁。唐代白居易曾有《燕子楼诗三首序》述其情事,但只言张尚书,未著名,言盼盼而未著姓。旧传张尚书即张建封,盼盼姓关。但清代汪立名撰《白香山年谱》,考为张建封子张愔之事。两说兼陈,并非乱人耳目,只是意在考察史事,尤当慎重也。苏轼叙写有关燕子楼的一段情事,将要眇之情和凄迷之境写得简约而富于理趣,咏写古事而此超宕,亦用事而传神之典范也。其以示秦观「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并自以为语约事丰,诚非虚妄。张炎、郑文焯亟赏此三句,亦意在抉发用事使典之妙谛。「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的厌倦和感伤。这三句是用庄子「吾与汝,其梦未始觉者也」之意。由古代燕子楼中的佳人到此日登楼览感的倦客,再到古今所有的普罗大众,无一不是寄身梦中。这是苏轼人哲学的一次集中反馈,它渊源于《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人梦,惟醒者知其为梦。可惜自以为醒者,其实仍是在做梦,自视为智者的人仍不免为愚者。因而古今之间,并不是梦者与醒者的不同,而只是所梦内容在旧欢新怨上的差异,古今同此一梦而已。不独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日苏轼登楼兴感,仿佛是醒者感叹梦者,将来若有人再相登临,对黄楼夜景,恐也有醒者对梦者的浩叹。然究其极,亦不过是地古今一梦者而已。醒者是痛苦的,梦者因其梦而反得逍遥。苏轼从庄子哲学中找到了消解痛苦的良药。「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真。」(《行香子》)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当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此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人态度不免消极。但在北宋党争频仍,词人迭遭打击的历史条件下,读者是不应苛求古人的。毕竟,超越现实的虚幻慰藉也是古代士人相当普遍的一种精神存状态。

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层层发。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缠绵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关盼盼情事所发的「人幻」的关于人哲理的永恒追问。全词融情入景,情理交融,境界清幽,格在和婉中不失清旷,用典体认著题,融化不涩,幽逸之怀与清幽之境相得益彰,充分显示出苏轼造意行文的卓越不凡。

这首词深沉的人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

网友完善永遇乐 · 明月如霜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永遇乐 · 明月如霜辑评

宋·胡元任《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脱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

宋·曾归愚《独醒杂志·卷三》:东坡守徐州,作《燕子楼》乐章,方具稿,人未知之,一日,忽閧传于城中。东坡讶焉,诘其所从来,乃谓发端于逻卒。东坡召而问之。对曰:「某稍知音律,尝夜宿张建封庙,闻有歌声,细听,乃此词也,记而传之,初不知所谓。」东坡笑而遣之。

宋·张玉田《词源》:词,用事最难,要体认着题,融化不涩。东坡《永遇乐》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张建封事。白石《疏影》云:「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用寿阳事。又云:「昭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夜归来,化作此幽独。」用少陵事。此皆用事不为事所使。

清·沈紫翰《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五》引《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坡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少游问公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

清·郑瘦碧《手批〈东坡乐府〉》: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网友完善永遇乐 · 明月如霜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永遇乐 · 明月如霜|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