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拼音版/注音版
jiāng shén zǐ。
江神子。
sū shì。
苏轼。
mèng zhōng liǎo liǎo zuì zhōng xǐng。
梦中了了醉中醒。
zhǐ yuān míng,
只渊明,
shì qián shēng。
是前生。
zǒu biàn rén jiān,
走遍人间,
yī jiù què gōng gēng。
依旧却躬耕。
zuó yè dōng pō chūn yǔ zú,
昨夜东坡春雨足,
wū què xǐ,
乌鹊喜,
bào xīn qíng。
报新晴。
xuě táng xī pàn àn quán míng。
雪堂西畔暗泉鸣。
běi shān qīng,
北山倾,
xiǎo xī héng。
小溪横。
nán wàng tíng qiū,
南望亭丘,
gū xiù sǒng céng chéng。
孤秀耸曾城。
dōu shì xié chuān dāng rì jìng,
都是斜川当日境,
wú lǎo yǐ,
吾老矣,
jì yú líng。
寄余龄。
江神子注释
江神子:词牌名。据唐·崔令钦《教坊记》、敦煌曲子词与现存晚唐前文人词,均无载录《江城子》,故是调当兴于晚唐。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谓是调源自唐著词曲调,即唐时酒令,知是调始流行于晚唐酒筵上,经文人加工,遂成小令词调。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端己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间有三十六字、三十七字诸格。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调兴之初,格式尚未定型。全唐五代以《江城子》词约十六首,由七位词人所作,以端己最长,当为最早依调填词者。五代时,欧阳炯单调词添一衬字变尾二句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法」。牛松卿单调词添二字于第二句,开宋词「添字法」。尹参卿单调词摊破首句为两三言句,开宋词「减字法」、「摊破法」。北宋初,是调作者甚少,晏同叔、柳耆卿、欧阳文忠诸大家均无《江城子》传世,唯张子野有两首《江城子》。至东坡始变双调,由是词格渐定。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證》中考东坡首用是调约于熙宁年间,《江神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与《江神子·孤山竹阁送述古》即东坡初创之作,仍承唐五代词柔婉细腻之风。元丰间,《江神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江神子·密州出猎》开一代词风,引时人乃至後代追和。是调衰于金元,近三分之一为道士所作,内容多涉道教。《钦定词谱》:「晁无咎改名《江神子》,韩涧泉词有『腊後春前邨意远』句,更名《邨意远》。」严建文《词牌释例》:「《江城子》,又名《江神子》、《邨意远》、《水晶帘》,……清李符曾《词家辨證》云:『南唐人张泌有《江城子》二阕,五代欧阳炯用此调填词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含本意……」《唐圭璋推荐唐宋词》注:「《江城子》调应由咏江城事而得名。『子』为曲名後缀。本篇用原始题意咏扬子江畔古城金陵。」可知调因欧词「如西子镜,照江城」句得名。欧词虽非现存《江城子》首作,然咏江城金陵事而归本意。有单调四体,分三十五字、三十六字、三十七字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阕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
调注:元延祐本作「江城子」。《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调名下原校:「『神』一作『城』」。
题注:傅子立注:「公旧注云:『陶渊明已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後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神子》歌之。』」刘尚荣按:「元延祐本删『公旧注云』四字,径以旧注为词叙。毛本、朱本、龙本同元延祐本。『使』,原作『彼』,今据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改;『乃作长短句,以《江神子》歌之』,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无此十一字,元延祐本、毛本『江神子』作『江城子』。」
斜川:龙榆生笺:「陶渊明《游斜川》诗序:『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雪堂:龙榆生笺引宋·王宗稷《东坡年谱》:「以《东坡图》考之,自黄州门至雪堂四百三十步。《雪堂问》:『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閒,无容隙也。』其名盖起于此。」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句:傅子立注:「世人于梦中颠倒,醉中昏迷。而能在梦而了、在醉而醒者,非公与渊明之徒,其谁能哉!」
乌鹊喜:傅子立注:「『乌鹊』,阳鸟,先事而动,先物而应。汉武帝时,天新雨止,闻鹊声,帝以问东方朔,方朔曰:『必在殿後柏木枯枝上,东向而鸣也。』验之,果然。」刘尚荣按:「《初学记·卷三十·〈鸟部·鹊第六〉》引《易统卦》原文作『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东方朔事详《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一·〈羽族部·鹊〉》引《东方朔别传》:『孝武皇帝时,閒居无事,燕坐未央前殿。天新雨止,当此时,方朔执戟在殿阶旁,屈指独语。上从殿上见朔,呼问之:「生独所语者,何也?」朔对曰:「殿後柏树上,有鹊立枯枝上,东向而鸣也。」帝使视之,果然。问朔何以知之,对曰:「以人事言之,风从东方来,鹊尾长,傍风则倾,背风则蹶。必当顺风而立,是以知之。」』」乌,傅注本原作「鸟」,注文亦作「鸟」。按「鸟」仄声,违词律。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改。
馀龄:傅子立注:「韩文公诗:『吾其寄馀龄。』」刘尚荣按:「句出韩昌黎《过南阳》,见宋魏仲举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六》,别见《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一》。」
-
暂无!
江神子赏析
这首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甚为突兀,直以渊明就是自己的前生。他後来作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序云:「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陶渊明好饮酒,自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二十首》序)东坡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东坡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但他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逆境,以逆为顺,因而「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
词的下阕略叙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正如其《雪堂问潘邠老》所说:「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仅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意适于遊,情寓于望」,超世遗物。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遊,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後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遊。东坡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而不知是否也会像渊明一样就此以了馀生。那时王安石已罢政数年,章惇、蔡确等後期变法派执政,政治生活黑暗,东坡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东坡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政局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构想,故下笔从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从纵的方面看:醉醒连渊明,渊明连躬耕,躬耕连东坡,东坡连及雪堂与周围景物,景物连斜川,最後回应到陶渊明《遊斜川》诗之「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迤逦写来,环环相扣,总不离于本题。从横的方面看:写周围景物,于所居之东坡则加细,说及一夜至晓的春雨、新晴;对西南诸景则只大略点出泉、溪、亭、丘,似零珠之散,合之则俨然是一幅东坡坐眺图,总归到「都是斜川当日景」之内,诚亦「至今使人想见其处」。以似斜川当日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遊的向往,对陶《遊斜川》诗结尾所云「中觞纵遥怀,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当亦冥契于心。东坡对付逆境有自己的特殊态度。他对生活有信心,善于从个人痛苦情绪中解脱出来,很快适应环境,将生活安排得很好,随遇而安。从这首词里也侧面反映了他与险恶环境作鬬争的方式:躬耕东坡,自食其力,窃比渊明澹焉忘忧的风节,而且对谪居生活感到适意,怡然自乐,令政敌们对他无可奈何。东坡有时难免有一点衰迟之感,却也留心着局势的变化,注意保存自己,不久神宗皇帝死後,哲宗即位,他又起复,积极从政了。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