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杜甫

新安吏

杜甫 -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父兄。

新安吏翻译文

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我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我看到此景象,觉得只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网友补充:
    暂无!

新安吏拼音版/注音版

xīn ān lì。

新安吏。

dù fǔ。

杜甫。

kè xíng xīn ān dào,

客行新安道,

xuān hū wén diǎn bīng。

喧呼闻点兵。

jiè wèn xīn ān lì,

借问新安吏,

xiàn xiǎo gèng wú dīng。

县小更无丁。

fǔ tiē zuó yè xià,

府帖昨夜下,

cì xuǎn zhòng nán xíng。

次选中男行。

zhōng nán jué duǎn xiǎo,

中男绝短小,

hé yǐ shǒu wáng chéng。

何以守王城。

féi nán yǒu mǔ sòng,

肥男有母送,

shòu nán dú líng pīng。

瘦男独伶俜。

bái shuǐ mù dōng liú,

白水暮东流,

qīng shān yóu kū shēng。

青山犹哭声。

mò zì shǐ yǎn kū,

莫自使眼枯,

shōu rǔ lèi zòng héng。

收汝泪纵横。

yǎn kū jí jiàn gǔ,

眼枯即见骨,

tiān dì zhōng wú qíng。

天地终无情。

wǒ jūn qǔ xiāng zhōu,

我军取相州,

rì xī wàng qí píng。

日夕望其平。

qǐ yì zéi nán liào,

岂意贼难料,

guī jūn xīng sàn yíng。

归军星散营。

jiù liáng jìn gù lěi,

就粮近故垒,

liàn zú yī jiù jīng。

练卒依旧京。

jué háo bú dào shuǐ,

掘壕不到水,

mù mǎ yì yì qīng。

牧马役亦轻。

kuàng nǎi wáng shī shùn,

况乃王师顺,

fǔ yǎng shén fēn míng。

抚养甚分明。

sòng xíng wù qì xuè,

送行勿泣血,

pú yè rú fù xiōng。

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注释

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点兵:征兵,抓丁。

更:岂。

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次:依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小:极矮小。

王城:指东都洛阳。

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河

眼枯:哭干眼泪。

地:暗喻朝廷。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壕:城下之池。不到:指掘壕很浅。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爱护。

仆射:指郭子仪。父兄:指极爱士卒。

网友补充:
    暂无!

新安吏评析

《新安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与《石壕吏》、《潼关吏》统称“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此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网友补充:
    暂无!

新安吏赏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唐玄宗宝三年(744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已黄昏了,白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与官吏的对话和后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产力和人民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网友补充:
    暂无!

新安吏辑评

白居易《与元九书》:李(白)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篇……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门》之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张戒《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得欧公而后发明;陆宣公之议论,陶渊明、柳子厚之诗,得东坡而应发明;子美之诗,得山谷而后发明。后世夏柯杨子云,必爱之矣,诫然诚然。往在桐庐见吕舍人居仁,余曰:“鲁直得子美之髓乎?“居仁曰:“然”、……余曰:“……《壮游》《北征》,鲁直能之乎?‘莫自使眼枯,收汝眼纵横。眼枯即见骨,地终无情’。此等句鲁直能到乎?”

高棅《唐诗品汇》:范云:地无情,而“仆射父兄”,当时人心可知,朝廷之大体可悲矣。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绝小”、“肥男”、“瘦男”等字,愁苦人读之失笑(“中男”四句下)。钟云:“莫自”二字怨甚(“莫自”句下)。谭云:使读者噤声(“收汝”四句下)。钟云:“甚分明”三字,驭众之言(“托养”句下)。谭云:用意深厚,有美有规(末二句下)。钟云:读此语,仆射不得不做人(同上)。

王嗣奭《杜臆》:此诗炉锤之妙,五首之最。……“小”是不成丁者,盖大者早已点行而阵亡矣。又就“小”中,分出肥、瘦、有母、无母、有送、无送。此必真景,而描写到此,何等细心!……止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籍!……“泣血”与哭异,乃有涕无声者。临别则哭,既行则悲、用字斟酌此。

许学夷《诗源辨体》:《石壕》、《新安》、《新婚》、《垂老》、《无家》等,叙情若诉,皆苦心精思,尽作者所能,非卒然信笔所能办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时雍曰:善作苦语。

《杜诗说》:诸篇自制诗题,有千古自命意。六朝人拟乐府,无实事而撰浮词,皆妄语不情。

仇兆鳌《杜诗详注》:张铤曰:凡公此等诗,不专是刺。盖兵者凶器,圣人小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大《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施闰章《蠖斋诗话》:杜不拟古乐府,用新题纪时事,自是创识。就中《潼关吏》、《新安》、《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妙在痛快,亦伤太尽。

沈德潜《唐诗别裁》:诸咏身所见闻事,运以古乐府神理,惊心动魄,疑鬼疑神,千古而下,何人更能措手?

浦起龙《读杜心解》:《新安吏》,借提邺城年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

杨伦《杜诗镜铨》:军败事,叙得浑(“岂意”二句下)。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眼枯”二句,沉痛斯极。末二句,婉而多

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张云:昔人谓《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惟子美深得此秘,《三吏》、《三别》尤其至者。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分“肥”、“瘦”赘以暇(“肥男”二句下)。

网友补充:
    暂无!
新安吏作者杜甫的简介

杜甫 -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新安吏|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杜甫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