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司直赴安西拼音版/注音版
sòng liú sī zhí fù ān xī。
送刘司直赴安西。
wáng wéi。
王维。
jué yù yáng guān dào,
绝域阳关道,
hú shā yǔ sāi chén。
胡沙与塞尘。
sān chūn shí yǒu yàn,
三春时有雁,
wàn lǐ shǎo xíng rén。
万里少行人。
mù xu suí tiān mǎ,
苜蓿随天马,
pú táo zhú hàn chén。
蒲桃逐汉臣。
dāng lìng wài guó jù,
当令外国惧,
bù gǎn mì hé qīn。
不敢觅和亲。
送刘司直赴安西注释
刘司直:作者友人,生平字号不详。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管子·七法》:“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不险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国。”
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沙:一作“烟”。
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唐·韩愈《烽火》诗:“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天马:骏马的美称。《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
逐:随。
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
当:应当。
令:使。
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觅:寻求。
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唐·苏郁《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
暂无!
送刘司直赴安西赏析
此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第三联似承实转,虽然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伐大宛取名马,马嗜苜蓿,苜蓿与葡萄种也就随汉使传入中国。这一联历史与现实结合,以想象代实景,描绘了一幅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其中蕴含颂杨汉使,沟通两地文化的历史功绩之意,以此勉励友人远赴安西建功立业。
最后一联正是承着这一诗意转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这里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出塞幹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本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感情。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
暂无!
送刘司直赴安西辑评
《唐诗品汇》:刘云:无意之意。
《唐诗广选》:蒋春甫曰:是安西语。
《唐诗直解》:起便酸楚,中俱实境实事。
《唐诗镜》:三四清警自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结语壮。与《送平澹然》诗同调。周珽曰:唐时吐蕃强盛,每争安两,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故此诗结励刘司直当别建远漠,俾夷人畏服,勿敢希蹈前图,致重国耻。通篇典雅醇正,音合大调。黄家鼎曰:惨淡。
《唐贤三昧集笺注》:气此是雄浑一派,所谓五言长城也。
《唐诗别裁》:一气浑沦,神勇之技。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起二已是纵笔。三四亦错落作对。评:入手苍莽,承以凄楚之联,便觉满目萧条。五六如是直置,引起结绪,章法浑成。
《唐诗近体》:末用勉以送之,结得雄健。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王维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