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张九龄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感遇(其一)】

张九龄 -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翻译文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仰慕之情?卉流香原为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网友完善【感遇(其一)】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感遇(其一)】拼音版/注音版

gǎn yù qí yī。

感遇(其一)。

zhāng jiǔ líng。

张九龄。

lán yè chūn wēi ruí,

兰叶春葳蕤,

guì huá qiū jiǎo jié。

桂华秋皎洁。

xīn xīn cǐ shēng yì,

欣欣此生意,

zì ěr wèi jiā jié。

自尔为佳节。

shéi zhī lín qī zhě,

谁知林栖者,

wén fēng zuò xiāng yuè。

闻风坐相悦。

cǎo mù yǒu běn xīn,

草木有本心,

hé qiú měi rén zhé。

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注释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林栖者:指隐士。

坐:因而。

本心:性。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网友完善【感遇(其一)】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感遇(其一)】评析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子。

本诗虽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诗境意尽没有落空。诗意温和,不知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高雅的活哲理。

网友完善【感遇(其一)】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感遇(其一)】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起过积极的作用。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儿多么皎洁。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叶,概括全株而言。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命特点。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的季节。」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的季节」呢?其次,果这样解释,便与下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至于「尔」,应该是副词而不是代词。与「卓尔」、「率尔」中的「尔」词性相同。「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此这般的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的节操。用「自尔」作「为」的状语,意在说明那「佳节」出于本然,出于自我修养,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谁知林栖者,闻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子的洁身自,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封建社会里某些自励名节、洁身自之士的品德。

网友完善【感遇(其一)】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感遇(其一)】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感遇(其一)】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张九龄 - []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史。诗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感遇(其一)|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张九龄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