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语花 · 上元拼音版/注音版
jiě yǔ huā shàng yuán。
解语花 · 上元。
zhōu bāng yàn。
周邦彦。
fēng xiāo jiàng là,
风销绛蜡,
lù yì hóng lián,
露浥红莲,
huā shì guāng xiāng shè。
花市光相射。
guì huá liú wǎ,
桂华流瓦,
xiān yún sàn gěng gěng sù é yù xià。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yī shang dàn yǎ,
衣裳淡雅,
kàn chǔ nǚ xiān yāo yī bǎ。
看楚女纤腰一把。
xiāo gǔ xuān,
箫鼓喧,
rén yǐng cēn cī,
人影参差,
mǎn lù piāo xiāng shè。
满路飘香麝。
yīn niàn dū chéng fàng yè。
因念都城放夜。
wàng qiān mén rú zhòu,
望千门如昼,
xī xiào yóu yě。
嬉笑游冶。
diàn chē luó pà,
钿车罗帕,
xiāng féng chù zì yǒu àn chén suí mǎ。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nián guāng shì yě,
年光是也,
wéi zhī jiàn jiù qíng shuāi xiè。
惟只见、旧情衰谢。
qīng lòu yí,
清漏移,
fēi gài guī lái,
飞盖归来,
cóng wǔ xiū gē bà。
从舞休歌罢。
解语花 · 上元赏析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首词确有一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奇,构思巧妙。谭献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映衬。「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忆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赏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这里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想多说几句。历来注家于此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名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
暂无!
周邦彦,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