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辩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 “雨”,“邱”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者宫妾,乃不敢言“谕”及 “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耶,为不可耶?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讳辩翻译文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蓲’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讳辩拼音版/注音版
huì biàn。
讳辩。
hán yù。
韩愈。
yù yǔ lǐ hè shū,
愈与李贺书,
quàn hè jǔ jìn shì。
劝贺举进士。
hè jǔ jìn shì yǒu míng,
贺举进士有名,
yǔ hè zhēng míng zhě huǐ zhī yuē hè fù míng jìn sù,
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
hè bù jǔ jìn shì wéi shì,
贺不举进士为是,
quàn zhī jǔ zhě wèi fēi。
劝之举者为非。
tīng zhě bù chá yě,
”听者不察也,
hé ér chàng zhī,
和而唱之,
tóng rán yī cí,
同然一辞,
huáng fǔ shí yuē ruò bù míng bái,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
zi yǔ hè qiě dé zuì。
子与贺且得罪。
yù yuē rán。
”愈曰:“然”。
lǜ yuē èr míng bù piān huì。
《律》曰:“二名不偏讳。
shì zhī zhě yuē wèi ruò yán zhēng bù chēng zài,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
yán zài bù chēng zhēng shì yě。
言“在”不称“征”是也。
lǜ yuē bù huì xián míng。
《律》曰:“不讳嫌名。
shì zhī zhě yuē wèi ruò yǔ yǔ yǔ,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 “雨”,
qiū yǔ qiū zhī lèi shì yě。
“邱”与“蓲”之类是也。
jīn hè fù míng jìn sù,
今贺父名晋肃,
hè jǔ jìn shì,
贺举进士,
wèi fàn èr míng lǜ hū wèi fàn xián míng lǜ hū fù míng jìn sù,
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
zi bù dé jǔ jìn shì,
子不得举进士,
ruò fù míng rén,
若父名“仁”,
zi bù dé wéi rén hū fū huì shǐ yú hé shí zuò fǎ zhì yǐ jiào tiān xià zhě,
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
fēi zhōu gōng kǒng zǐ yú zhōu gōng zuò shī bù huì,
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
kǒng zǐ bù piān huì èr míng,
孔子不偏讳二名,
chūn qiū bù jī bù huì xián míng,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kāng wáng zhāo zhī sūn shí wèi zhāo wáng,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zēng shēn zhī fù míng xī,
曾参之父名皙,
zēng zǐ bù huì xī。
曾子不讳“昔”。
zhōu zhī shí yǒu qí qī,
周之时有骐期,
hàn zhī shí yǒu dù dù,
汉之时有杜度,
cǐ qí zi yí rú hé huì jiāng huì qí xián,
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
suì huì qí xìng hū jiāng bù huì qí xián zhě hū hàn huì wǔ dì míng chè wèi tōng,
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
bù wén yòu huì chē zhé zhī zhé wèi mǒu zì yě huì lǚ hòu míng zhì wèi yě jī,
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
bù wén yòu huì zhì tiān xià zhī zhì wèi mǒu zì yě。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jīn shàng zhāng jí zhào,
今上章及诏,
bù wén huì hǔ shì bǐng。
不闻讳“浒”、“势”、“秉”。
jī yě。
“机”也。
wéi huàn zhě gōng qiè,
惟宦者宫妾,
nǎi bù gǎn yán yù jí jī,
乃不敢言“谕”及 “机”,
yǐ wéi chù fàn。
以为触犯。
shì jūn zǐ yán yǔ xíng shì,
士君子言语行事,
yí hé suǒ fǎ shǒu yě jīn kǎo zhī yú jīng,
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
zhì zhī yú lǜ,
质之于律,
jī zhī yǐ guó jiā zhī diǎn,
稽之以国家之典,
hè jǔ jìn shì wèi kě yé,
贺举进士为可耶,
wèi bù kě yé fán shì fù mǔ dé rú zēng shēn,
为不可耶?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
kě yǐ wú jī yǐ,
可以无讥矣,
zuò rén dé rú zhōu gōng kǒng zǐ,
作人得如周公、孔子,
yì kě yǐ zhǐ yǐ。
亦可以止矣。
jīn shì zhī shì,
今世之士,
bù wù xíng zēng shēn zhōu gōng kǒng zǐ zhī xíng,
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
ér huì qīn zhī míng zé wù shèng yú zēng shēn zhōu gōng kǒng zǐ,
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
yì jiàn qí huò yě。
亦见其惑也。
fū zhōu gōng kǒng zǐ zēng shēn zú bù kě shèng shèng zhōu gōng kǒng zǐ zēng shēn,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
nǎi bǐ yú huàn zhě gōng qiè zé shì huàn zhě gōng qiè zhī xiào yú qí qīn,
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
xián yú zhōu gōng kǒng zǐ zēng shēn zhě yé。
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讳辩注释
李贺:唐河南昌谷人,字长吉,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絃管。卒年仅二十七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
进士:唐制,士人应礼部考试,考中的叫进士。
毁:毁谤、攻击。
察:仔细看。
和而倡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
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
明白:说清楚,辩明是非。
且:将要。
得罪:蒙受坏名声。
律:这里指《礼记》。
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
“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
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传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春秋》不讥。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
骐期:春秋时楚国人。杜度:汉朝人。这两个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讳同音字,连他们的姓也不能说了。
“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
汉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
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
浒、势、秉、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
乃:竟。
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
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
法守:效法和遵守。
考:考察。
质:询问、对照。
稽:考核、考查。
典:文献典籍。
讥:指责、非难。
止:到顶。
务:致力。
“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句:前一个“行”是动词,实行、学习;后一个“行”是名词,品行、品德。
卒:终于、到底。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讳辩评析
《讳辩》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议论文。当时的著名诗人李贺因避父亲的名讳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像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以致前途受到影响。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论述此事,表达他反对将“避讳”搞得太泛滥的主张。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讳辩赏析
文章第一段明确地交待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怕触犯名讳,不去考取进士。韩愈热心于培养和推荐有才华的青年,曾经写信给李贺,劝他去应考,与李贺争名的人恣意毁谤,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考试是正确的,劝他去考试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思索,便随声附和。一时间形成了是非不清,不利于韩愈的舆论。正如皇甫湜所说:“如果不把这件事分辨清楚,您和李贺将蒙受坏名声。”正是为了批驳这种毁谤,韩愈才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在扼要交代写作的原因之后,先引律,后引经,再引国家之典。层层辩驳,深刻而透彻,最后以幽默的笔调,指出那些“毁之者”只不过是自比于宦官宫妾,一点也不是士君子光明正大的行为。在文章的写法上,作者不作正面的结论,只是在引经据典之后,用一连串的反诘句对“毁之者”提出质问,步步紧逼,气势夺人,具有极强的威慑力量。
文章第三段再引国家之典,即查考古今有关“名讳”的记载,驳斥“毁之者”。文章这一部分所记事实非常丰富,又文字精炼,几乎每一个记叙都需详加阐述。这些记叙博古通今,既有“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周康王钊之子不讳同音字“昭”,曾参不讳“晳”的同音字“昔”,“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讳吕后‘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等等前朝的记载;又有“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的记载。既有正面地记叙,又有机智地反问:“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通过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谁是谁非已经很明确了,这时,韩愈用“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二句再一次质问“毁之者”,结论自问自明,却又去诘问对方,这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文章最后一段以“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这几句幽默的讽刺笔调,斥责那些“毁之者”。凡是侍奉父母能够象曾参那样,就可以不受到指责了。做人能够象周公、孔子,也可以说到顶了。但是不致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在避讳亲人的名字这件事情上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的人和宦官宫妾一样是不明智的。
《讳辩》写作很有特点,正如《古文观止》所评论的那样:“前分律、经、典三段,后尾抱前,婉畅显快,反反复复,如大海回风,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尽是设疑两可之辞,待智者自择。此别是一种文法。”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韩愈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