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三节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何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三节翻译文
大师在太极元年,岁在壬子,延和七月,让门徒们去新州的国恩寺建塔,并督促尽早完工。第二年夏末塔落成。这年七月一日,大师召集门徒们说:“我到了八月,就要离开人世,你们要有什么疑难问题,趁早来问,我还能为你们解疑答难,让你们的迷惑得以消除。我走了以后,再没有人教导你们了。”法海等门徒听了后,都哭泣起来。只有神会,不动声色,也没有哭泣。大师说:“神会小师,只有你达到了无善无不善,毁誉不惊,哀乐俱不动心,其他人都没有达到。你们在山里修行了好几年,到底修得什么佛道呢?你们现在悲哀哭泣,是为谁感到忧伤呢?如果担忧我不知何往,我自己是知道我要到什么地方去的。如果我不知道我去哪儿,也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悲哀哭泣,是因为不知道我将去哪儿,如果知道我的去处,就不应该悲哀哭泣。佛法的本质本来就是讲究既没有生也没有死,既没有去也没有来。你们都坐下,我给你们念一篇偈语,名叫《真假动静偈》。你们记诵这篇偈语,就会和我心心相印,照它修行,就不会失去本门的宗旨。”众位僧人都向大师行礼,请求大师作偈语。这篇偈语说:“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当时众门徒听了偈语后,大家都礼赞不已,体会了师父说的微言大义。各自都收摄浮躁心情,依照佛法修行,再不敢有所争执了。大家知道大师不会久留世间了,首座法海又向大师叩问:“和尚圆寂以后,衣牧女献糜钵教法将交付给什么人?”大师说:“我从在大梵寺讲说佛法开始,一直到今天,讲说的内容被世上抄录流行,名叫《法宝坛经》。你们要谨遵这部经典,代代相传,超度众生。只要依据这部佛经修行,就是正确的佛法。我现在为你们讲说佛法,不再传授袈裟了。因为你们信仰的根基已经很牢固,不再有任何动摇,可以担当弘法大任。根据先祖达摩大师传授偈颂的意思,袈裟也不应该再传下去了。那首偈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要各自清净自己的心,听我讲说佛法:要想成就佛法,必须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能够在任何处境都不执著于表面现象,不对那种表面现象产生憎爱之情,也没有取此舍彼的倾向,不考虑利益得失等事情,总是安闲宁静,超然淡泊,这就叫一相三昧。如果能在一切情况下,无论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一种纯洁正直的心境,那么你的心就是一个永恒的道场,真正的净土世界,这就叫一行三昧。如果一个人具有这两种三昧,就像土地中播下了种子,在地底发育,破土而出继续生长,最后成熟结果。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道理,也是如此。我现在讲说佛法,好像及时春雨,普遍润泽大地,你们的佛性,就像种子,遇到了雨露滋养,都发芽生长。凡是继承我的宗旨的,必然会获得智慧,依照我的教导修行的,肯定成就妙谛正果。听我再念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大师念完了偈语,又说:“佛法没有两法,心也一样,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也没有各种表相。你们要谨慎,不要有意沉溺于静止和空无的境界,要知道这颗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什么可取和可舍的。你们各自努力上进吧,各随缘法好自为之吧。”当时众门徒听了以后,向大师行礼退下。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三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fù zhǔ dì sān jié。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三节。
huì néng。
慧能。
shī yú tài jí yuán nián rén zǐ,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
yán hé qī yuè,
延和七月,
mìng mén rén,
命门人,
wǎng xīn zhōu guó ēn sì jiàn tǎ,
往新州国恩寺建塔,
réng lìng cù gōng。
仍令促工。
cì nián xià mò luò chéng。
次年夏末落成。
qī yuè yī rì,
七月一日,
jí tú zhòng yuē wú zhì bā yuè,
集徒众曰:“吾至八月,
yù lí shì jiān,
欲离世间,
rǔ děng yǒu yí,
汝等有疑,
zǎo xū xiāng wèn,
早须相问,
wèi rǔ pò yí,
为汝破疑,
lìng rǔ mí jǐn。
令汝迷尽。
wú ruò qù hòu,
吾若去后,
wú rén jiào rǔ。
无人教汝。
fǎ hǎi děng wén,
”法海等闻,
xī jiē tì qì。
悉皆涕泣。
wéi yǒu shén huì,
惟有神会,
shén qíng bù dòng,
神情不动,
yì wú tì qì。
亦无涕泣。
shī yún shén huì xiǎo shī,
师云:“神会小师,
què dé shàn bù shàn děng,
却得善不善等,
huǐ yù bù dòng,
毁誉不动,
āi yuè bù shēng,
哀乐不生,
yú zhě bù dé。
馀者不得。
shù nián shān zhōng,
数年山中,
jìng xiū hé dào,
竟修何道,
rǔ jīn bēi qì,
汝今悲泣,
wèi yōu hé shuí ruò yōu wú bù zhī qù chù,
为忧何谁?若忧吾不知去处,
wú zì zhī qù chù。
吾自知去处。
ruò wú bù zhī qù chù,
若吾不知去处,
zhōng bù yù bào yú rǔ。
终不预报于汝。
rǔ děng bēi qì,
汝等悲泣,
gài wèi bù zhī wú qù chù,
盖为不知吾去处,
ruò zhī wú qù chù,
若知吾去处,
jí bù hé bēi qì。
即不合悲泣。
fǎ xìng běn wú shēng miè qù lái。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
rǔ děng jǐn zuò,
汝等尽坐,
wú yǔ rǔ shuō yī jì,
吾与汝说一偈,
míng yuē zhēn jiǎ dòng jìng jì,
名曰《真假动静偈》,
rǔ děng sòng qǔ cǐ jì,
汝等诵取此偈,
yǔ wú yì tóng,
与吾意同,
yī cǐ xiū xíng,
依此修行,
bù shī zōng zhǐ。
不失宗旨。
zhòng sēng zuò lǐ,
”众僧作礼,
qǐng shī zuò jì,
请师作偈,
jì yuē yī qiè wú yǒu zhēn,
偈曰:“一切无有真,
bù yǐ jiàn yú zhēn。
不以见于真。
ruò jiàn yú zhēn zhě,
若见于真者,
shì jiàn jǐn fēi zhēn。
是见尽非真。
ruò néng zì yǒu zhēn,
若能自有真,
lí jiǎ jí xīn zhēn。
离假即心真。
zì xīn bù lí jiǎ,
自心不离假,
wú zhēn hé chǔ zhēn。
无真何处真。
yǒu qíng jí jiě dòng,
有情即解动,
wú qíng jí bù dòng。
无情即不动。
ruò xiū bù dòng xíng,
若修不动行,
tóng wú qíng bù dòng。
同无情不动。
ruò mì zhēn bù dòng,
若觅真不动,
dòng shàng yǒu bù dòng。
动上有不动。
bù dòng shì bù dòng,
不动是不动,
wú qíng wú fú zhǒng。
无情无佛种。
néng shàn fēn bié xiāng,
能善分别相,
dì yī yì bù dòng。
第一义不动。
dàn zuò rú cǐ jiàn,
但作如此见,
jí shì zhēn rú yòng。
即是真如用。
bào zhū xué dào rén,
报诸学道人,
nǔ lì xū yòng yì。
努力须用意。
mò yú dà chéng mén,
莫于大乘门,
què zhí shēng sǐ zhì。
却执生死智。
ruò yán xià xiāng yìng,
若言下相应,
jí gòng lùn fú yì。
即共论佛义。
ruò shí bù xiāng yìng,
若实不相应,
hé zhǎng lìng huān xǐ。
合掌令欢喜。
cǐ zōng běn wú zhēng,
此宗本无诤,
zhēng jí shī dào yì。
诤即失道意。
zhí nì zhēng fǎ mén,
执逆诤法门,
zì xìng rù shēng sǐ。
自性入生死。
shí tú zhòng wén shuō jì yǐ,
”时徒众闻说偈已,
pǔ jiē zuò lǐ,
普皆作礼,
bìng tǐ shī yì,
并体师意,
gè gè shè xīn,
各各摄心,
yī fǎ xiū xíng,
依法修行,
gèng bù gǎn zhēng。
更不敢诤。
nǎi zhī dà shī bù jiǔ zhù shì,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
fǎ hǎi shàng zuò zài bài wèn yuē hé shàng rù miè zhī hòu,
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
yī fǎ dāng fù hé rén shī yuē wú yú dà fàn sì shuō fǎ,
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
yǐ zhì yú jīn,
以至于今,
chāo lù liú xíng,
钞录流行,
mù yuē fǎ bǎo tán jīng。
目曰《法宝坛经》。
rǔ děng shǒu hù,
汝等守护,
dì xiāng chuán shòu,
递相传授,
dù zhū qún shēng。
度诸群生。
dàn yī cǐ shuō,
但依此说,
shì míng zhèng fǎ。
是名正法。
jīn wèi rǔ děng shuō fǎ,
今为汝等说法,
bù fù qí yī。
不付其衣。
gài wèi rǔ děng xìn gēn chún shú,
盖为汝等信根淳熟,
jué dìng wú yí,
决定无疑,
kān rèn dà shì。
堪任大事。
rán jù xiān zǔ dá mó dà shī,
然据先祖达摩大师,
fù shòu jì yì,
付授偈意,
yī bù hé chuán。
衣不合传。
jì yuē wú běn lái zī tǔ,
偈曰:吾本来兹土,
chuán fǎ jiù mí qíng。
传法救迷情。
yī huá kāi wǔ yè,
一华开五叶,
jié guǒ zì rán chéng。
结果自然成。
shī fù yuē zhū shàn zhī shí,
”师复曰:“诸善知识,
rǔ děng gè gè jìng xīn,
汝等各各净心,
tīng wú shuō fǎ ruò yù chéng jiù zhǒng zhì,
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
xū dá yī xiāng sān mèi,
须达一相三昧,
yī xíng sān mèi。
一行三昧。
ruò yú yī qiè chù ér bú zhù xiāng,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
yú bǐ xiāng zhòng bù shēng zēng ài,
于彼相中不生憎爱,
yì wú qǔ shě,
亦无取舍,
bù niàn lì yì chéng huài děng shì,
不念利益成坏等事,
ān xián tián jìng,
安闲恬静,
xū róng dàn bó,
虚融澹泊,
cǐ míng yī xiāng sān mèi。
此名一相三昧。
ruò yú yī qiè chù,
若于一切处,
xíng zhù zuò wò,
行住坐卧,
chún yī zhí xīn,
纯一直心,
bù dòng dào chǎng,
不动道场,
zhēn chéng jìng tǔ,
真成净土,
cǐ míng yī xíng sān mèi。
此名一行三昧。
ruò rén jù èr sān mèi,
若人具二三昧,
rú dì yǒu zhǒng,
如地有种,
hán cáng zhǎng yǎng,
含藏长养,
chéng shú qí shí。
成熟其实。
yī xiāng yī xíng,
一相一行,
yì fù rú shì。
亦复如是。
wǒ jīn shuō fǎ,
我今说法,
yóu rú shí yǔ,
犹如时雨,
pǔ rùn dà dì,
普润大地,
rǔ děng fó xìng,
汝等佛性,
pì zhū zhǒng zi,
譬诸种子,
yù zī zhān qià,
遇兹沾洽,
xī jiē fā shēng。
悉皆发生。
chéng wú zhǐ zhě,
承吾旨者,
jué huò pú tí,
决获菩提,
yī wú xíng zhě,
依吾行者,
dìng zhèng miào guǒ。
定证妙果。
tīng wú jì yuē xīn dì hán zhū zhǒng,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
pǔ yǔ xī jiē méng。
普雨悉皆萌。
dùn wù huá qíng yǐ,
顿悟华情已,
pú tí guǒ zì chéng。
菩提果自成。
shī shuō jì yǐ,
”师说偈已,
yuē qí fǎ wú èr,
曰:“其法无二,
qí xīn yì rán,
其心亦然,
qí dào qīng jìng,
其道清净,
yì wú zhū xiàng。
亦无诸相。
rǔ děng shèn wù guān jìng,
汝等慎勿观静,
jí kōng qí xīn,
及空其心,
cǐ xīn běn jìng,
此心本净,
wú kě qǔ shě。
无可取舍。
gè zì nǔ lì,
各自努力,
suí yuán hǎo qù。
随缘好去。
ěr shí tú zhòng,
”尔时徒众,
zuò lǐ ér tuì。
作礼而退。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三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生,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慧能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