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 顿渐 · 第三节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远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是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馀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宏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六祖坛经 · 顿渐 · 第三节翻译文
有一个少年,名叫神会,是襄阳高姓人家的子弟,十三岁的时候,从神秀大师的玉泉寺来到曹溪参见礼拜六祖大师。大师说:“善知识,你远道而来很辛苦,带来了‘本’(自己的本性)没有?如果有‘本’就能认识‘主’(佛性)了,你说说看。”神会说:“我以无所住(不执著)为‘本’,能认识这一点就是‘主’。”大师说:“这个小沙弥怎么尽说些老生常谈。”神会就问大师:“和尚您坐禅时,还有没有思想活动?”大师用禅杖打了神会三下,问:“我打你你觉得痛不痛?”神会回答说:“也痛也不痛。”大师说:“我也是既有思想活动也没有思想活动。”神会问:“既有思想活动也没有思想活动是一种什么样子?”大师说:“我的思想活动,是经常想到自己思想里的错误过失,而不想别人的是非好坏,这就是既有思想活动又没有思想活动。你所说的也痛也不痛是什么样子呢?你如果不痛,你就像木石一样没有感觉;你如果痛,就和凡夫俗子一样会产生愤恨的情感。你向前听好了,我说的既有思想活动又没有思想活动是‘二边’(辩证之意),你说的也痛也不痛是没有破除生死的偏见。你连自己的本性都没有认识清楚,就敢来这里卖弄!”神会赶紧行礼表示道歉。大师又说:“你如果自己迷惑不能认识本性,就要向善知识请教问门路;你如果心里领悟了,就能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性,遵从佛法修行。现在你自己迷惑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却来问我坐禅时有没有思想活动,我的思想活动我自己当然明白,怎么能代替你解除迷惑呢?你如果有所领悟,也不能代替我解除迷惑。你怎么不自己领悟认识本性,却来问我坐禅时的思想活动?”神会再次行礼,拜了一百多拜,谢罪道歉,然后在大师身边勤谨服侍,不离左右。有一天,大师告诉众门徒说:“我有一件东西,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你们能明白吗?”神会走出来说:“这是各位佛的本源,神会我的佛性。”大师说:“我向你说无名无字,你却说叫做佛的本源。你就是前往茅草庵苦修苦练,也只能成为一个咬文嚼字的人。”祖师圆寂以后,神会去了京城洛阳,把曹溪门风的顿悟禅宗大加弘扬,著作了《显宗记》,盛行于当时,成为荷泽禅师。六年苦行慧能大师见禅宗门下各个宗派之间互相诘难,都不怀好意,就把他们都召集前来,怜悯地对他们说:“学佛道的人,一切的善念和恶念,都应当尽数消除,不要用各种名称概念来标榜,要认识自己的本性。没有分歧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本质。应该在实在的本性上建立宗派教门,这个道理你们要自己好好理解。”众人听说以后,都向大师行礼,表示要以大师为表率。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顿渐 · 第三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dùn jiàn dì sān jié。
六祖坛经 · 顿渐 · 第三节。
huì néng。
慧能。
yǒu yī tóng zǐ,
有一童子,
míng shén huì,
名神会,
xiāng yáng gāo shì zi,
襄阳高氏子,
nián shí sān,
年十三,
zì yù quán lái cān lǐ。
自玉泉来参礼。
shī yuē zhī shí yuǎn lái jiān xīn,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
yuǎn jiāng dé běn lái fǒu ruò yǒu běn zé hé shí zhǔ,
远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
shì shuō kàn。
试说看。
huì yuē yǐ wú zhù wèi běn,
”会曰:“以无住为本,
shì jí shì zhǔ。
是即是主。
shī yuē zhè shā mí zhēng hé qǔ cì yǔ。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huì nǎi wèn yuē hé shàng zuò chán,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
hái jiàn bú jiàn shī yǐ zhǔ zhàng dǎ sān xià,
还见不见?”师以拄杖打三下,
yún wú dǎ rǔ shì tòng bù tòng duì yuē yì tòng yì bù tòng。
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
shī yuē wú yì jiàn yì bú jiàn。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shén huì wèn rú hé shì yì jiàn yì bú jiàn shī yún wú zhī suǒ jiàn,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
cháng jiàn zì xīn guò qiān,
常见自心过愆,
bú jiàn tā rén shì fēi hào wù,
不见他人是非好恶,
shì yǐ yì jiàn yì bú jiàn。
是以亦见亦不见。
rǔ yán yì tòng yì bù tòng rú hé rǔ ruò bù tòng,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
tóng qí mù shí ruò tòng,
同其木石;若痛,
zé tóng fán fū,
则同凡夫,
jí qǐ huì hèn。
即起恚恨。
rǔ xiàng qián,
汝向前,
jiàn bú jiàn shì èr biān,
见不见是二边,
tòng bù tòng shì shēng miè。
痛不痛是生灭。
rǔ zì xìng qiě bú jiàn,
汝自性且不见,
gǎn ěr nòng rén。
敢尔弄人。
shén huì lǐ bài huǐ xiè。
”神会礼拜悔谢。
shī yòu yuē rǔ ruò xīn mí bú jiàn,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
wèn shàn zhī shí mì lù rǔ ruò xīn wù,
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
jí zì jiàn xìng,
即自见性,
yī fǎ xiū xíng。
依法修行。
rǔ zì mí bú jiàn zì xīn,
汝自迷不见自心,
què lái wèn wú jiàn yǔ bú jiàn,
却来问吾见与不见,
wú jiàn zì zhī,
吾见自知,
qǐ dài rǔ mí rǔ ruò zì jiàn,
岂代汝迷?汝若自见,
yì bù dài wú mí。
亦不代吾迷。
hé bù zì zhī zì jiàn,
何不自知自见,
nǎi wèn wú jiàn yǔ bú jiàn shén huì zài lǐ bǎi yú bài,
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馀拜,
qiú xiè guò qiān,
求谢过愆,
fú qín gěi shì,
服勤给侍,
bù lí zuǒ yòu。
不离左右。
yī rì,
一日,
shī gào zhòng yuē wú yǒu yī wù,
师告众曰:“吾有一物,
wú tóu wú wěi,
无头无尾,
wú míng wú zì,
无名无字,
wú bèi wú miàn,
无背无面,
zhū rén hái shí fǒu shén huì chū yuē shì zhū fú zhī běn yuán,
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
shén huì zhī fó xìng。
神会之佛性。
shī yuē xiàng rǔ dào wú míng wú zì,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
rǔ biàn huàn zuò běn yuán fó xìng。
汝便唤作本源佛性。
rǔ xiàng qù yǒu bǎ máo gài tóu,
汝向去有把茆盖头,
yě zhǐ chéng gè zhī jiě zōng tú。
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zǔ shī miè hòu,
”祖师灭后,
huì rù jīng luò,
会入京洛,
dà hóng cáo xī dùn jiào,
大宏曹溪顿教,
zhe xiǎn zōng jì,
著《显宗记》,
shèng xíng yú shì,
盛行于世,
shì wèi hé zé chán shī。
是为荷泽禅师。
shī jiàn zhū zōng nán wèn,
师见诸宗难问,
xián qǐ ě xīn,
咸起恶心,
duō jí zuò xià,
多集座下,
mǐn ér wèi yuē xué dào zhī rén,
愍而谓曰:“学道之人,
yī qiè shàn niàn è niàn,
一切善念恶念,
yīng dāng jǐn chú,
应当尽除,
wú míng kě míng,
无名可名,
míng yú zì xìng。
名于自性。
wú èr zhī xìng,
无二之性,
shì míng shí xìng。
是名实性。
yú shí xìng shàng jiàn lì yī qiè jiào mén,
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yán xià biàn xū zì jiàn。
言下便须自见。
zhū rén wén shuō,
”诸人闻说,
zǒng jiē zuò lǐ,
总皆作礼,
qǐng shì wèi shī。
请事为师。
六祖坛经 · 顿渐 · 第三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生,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