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九节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慧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九节翻译文
慧能辞别了五祖,拔脚往南走,走了两个月,来到大庾岭,后面有几百个人追来,想抢夺证法的袈裟和钵盂。其中一个僧人俗姓陈,名字叫惠明,出家前当过四品的将军,性格行为粗暴,格外努力追寻我,跑在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我。慧能把袈裟和钵盂扔在一块大石头上,说:“袈裟钵盂只不过是传法的信物而已,(并不是法本身)怎么能靠强力来争夺呢?”然后就隐身在草丛林莽中。惠明赶来,却不拿袈裟钵盂,而喊叫说:“行者啊,行者啊,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慧能就从隐身处走出来,在盘石上打坐。惠明向我行礼说:“请行者给我讲解佛法。”慧能说:“你既然是为佛法而来,你现在就静下心,杜绝一切俗缘,一点俗念也不要产生,我就给你讲说佛法。”惠明沉思静默了很久,我对他说:“不思想善,也不思想恶,此时此刻,不就是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吗?”惠明立刻觉悟。他又问我说:“除了刚才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别的密意吗?”慧能回答说:“我对你说了,就不再是秘密了。你如果能用它来观照自己,秘密就在你那儿了。”惠明说:“惠明虽然在黄梅修行,却并没有省察到自己的本性。今天承蒙您指导教诲,好像人喝水一样,冷和暖只有自己知道。现在行者您就是我惠明的师傅了。”慧能回答说:“你要是这样想,我和你都是以黄梅五祖为师,咱们共同努力维护佛法吧。”惠明又问我说:“惠明今后该到哪儿去呢?”我回答说:“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惠明向我行礼后告辞而去。
-
暂无!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九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xíng yóu dì jiǔ jié。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九节。
huì néng。
慧能。
huì néng cí wéi zǔ yǐ,
慧能辞违祖已,
fā zú nán xíng,
发足南行,
liǎng yuè zhōng jiān,
两月中间,
zhì dà yǔ lǐng,
至大庾岭,
zhú hòu shù bǎi rén lái,
逐后数百人来,
yù duó yī bō。
欲夺衣钵。
yī sēng sú xìng chén,
一僧俗姓陈,
míng huì míng,
名惠明,
xiān shì sì pǐn jiāng jūn,
先是四品将军,
xìng xíng cū cāo,
性行粗糙,
jí yì cān xún,
极意参寻,
wèi zhòng rén xiān,
为众人先,
chèn jí huì néng。
趁及慧能。
huì néng zhì xià yī bō yú shí shàng,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
yuē cǐ yī biǎo xìn,
曰:“此衣表信,
kě lì zhēng yé néng yǐn cǎo mǎng zhōng。
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huì míng zhì,
惠明至,
tí duō bù dòng,
提掇不动,
nǎi huàn yún xíng zhě xíng zhě,
乃唤云:“行者行者,
wǒ wèi fǎ lái,
我为法来,
bù wéi yī lái。
不为衣来。
huì néng suì chū,
”慧能遂出,
pán zuò shí shàng。
盘坐石上。
huì míng zuò lǐ yún wàng xíng zhě wèi wǒ shuō fǎ。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huì néng yún rǔ jì wèi fǎ ér lái,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
kě bǐng xī zhū yuán,
可屏息诸缘,
wù shēng yī niàn,
勿生一念,
wú wèi rǔ shuō。
吾为汝说。
míng liáng jiǔ,
”明良久,
huì néng yún bù sī shàn,
慧能云:“不思善,
bù sī è,
不思恶,
zhèng yǔ me shí,
正与么时,
nà gè shì míng shàng zuò běn lái miàn mù huì míng yán xià dà wù。
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fù wèn yún shàng lái mì yǔ mì yì wài,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
hái gèng yǒu mì yì fǒu huì néng yún yǔ rǔ shuō zhě,
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
jí fēi mì yě。
即非密也。
rǔ ruò fǎn zhào,
汝若返照,
mì zài rǔ biān。
密在汝边。
míng yuē huì míng suī zài huáng méi,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
shí wèi shěng zì jǐ miàn mù。
实未省自己面目。
jīn méng zhǐ shì,
今蒙指示,
rú rén yǐn shuǐ,
如人饮水,
lěng nuǎn zì zhī。
冷暖自知。
jīn xíng zhě jí huì míng shī yě。
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huì néng yuē rǔ ruò rú shì,
”慧能曰:“汝若如是,
wú yǔ rǔ tóng shī huáng méi,
吾与汝同师黄梅,
shàn zì hù chí。
善自护持。
míng yòu wèn huì míng jīn hòu xiàng shén chù qù huì néng yuē féng yuán zé zhǐ,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慧能曰:“逢袁则止,
yù méng zé jū。
遇蒙则居。
míng lǐ cí。
”明礼辞。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九节注释
已:语气虚词,表示动作结束。
大庾岭:山名,江西省大庾县南和广东省南雄县的分界之处,也是一处地理分界标志,过了岭就属于岭南。
惠明:即慧明,敦煌本作惠顺,俗姓陈,据说是南朝陈宣帝的孙子,但此说有争议。
趁及:赶上。
行者:本义是方丈的侍者,后来泛称修行佛道的人,这里是对慧能的称呼。
黄梅:湖北省黄梅县,弘忍所在地,可代指弘忍。
逢袁则止,遇蒙则居:袁指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县;蒙,袁州的蒙山。
-
暂无!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九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生,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
暂无!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慧能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