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慧能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

慧能 - []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三日,夜半,忽闻塔中拽铁索声,众僧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帝释献衣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鞫问。云:姓张,名净,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东供养。柳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韬曰:“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冤亲平等,况彼求欲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加叹曰:“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其馀事迹,系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碑,守塔沙门令韬录。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翻译文

大师葬入塔后,到开元十年,岁在壬戌,八三日夜半,忽然听到塔中有像拉拽铁链条的声音,寺院内的僧人们都大吃一惊,赶紧起来搜寻。看见一个穿孝衣的人从塔里走出来,然后见大师的真身脖颈上有伤痕,于是向州县衙门报告贼情。县令杨侃,州刺史柳无忝,下公文紧急捉拿罪犯。到了八五日,在石角村抓到了贼人,押送到韶州衙门审问。审判结果说:罪犯姓张,名净,是汝州梁县人,在洪州开元寺接受新罗僧人金大悲的二十千钱,让把六祖的头颅偷取出来,带回东新罗国供养。柳太守听了招供,没有立即判罪行刑,亲自去曹溪,问大师的高足弟子令韬说:“该怎样判处断案呢?”令韬说:“果按照国家法律,理所当然应该判杀头罪,但从佛教讲慈悲的宗旨说,冤家和亲人本质上也没有区别,何况盗贼的本意是想供养大师的头颅,这样说他的罪供养就可以宽恕了。”柳太守感叹说:“这才知道佛门真是胸怀广大啊!”于是赦免了罪犯。诣菩提场上元元年,唐肃宗派遣使者迎请大师的衣钵到宫廷内供养。到了永泰元年五五日,唐代宗梦见六祖大师请求归还衣钵。七日,下圣旨给刺史杨缄说:“朕梦见慧能禅师请求将传法袈裟归还曹溪,现在派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庄严送回。这是朕的国宝,你可以在原寺院内妥当安置,并专门指派得大师宗旨真传的僧人们严加看守护卫,不要让它遗失。”后来又被人偷窃,都是贼人还没有逃走多远就被抓回了,像这样的情况一共有四次。唐宪宗封给慧能大鉴禅师的谥号,灵塔敕封为“元和灵照”。大师的其他事迹,都记载在唐朝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撰写的几块碑文内,守护灵塔的僧人令韬记录。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fù zhǔ dì liù jié。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

huì néng。

慧能。

shī rù tǎ hòu,

师入塔后,

zhì kāi yuán shí nián,

至开元十年,

rén xū bā yuè sān rì,

壬戌八月三日,

yè bàn,

夜半,

hū wén tǎ zhōng rú zhuāi tiě suǒ shēng,

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

zhòng sēng jīng qǐ。

众僧惊起。

jiàn yī xiào zǐ cóng tǎ zhōng dì shì xiàn yī zǒu chū,

见一孝子从塔中帝释献衣走出,

xún jiàn shī jǐng yǒu shāng,

寻见师颈有伤,

jù yǐ zéi shì wén yú zhōu xiàn。

具以贼事闻于州县。

xiàn lìng yáng kǎn,

县令杨侃,

cì shǐ liǔ wú tiǎn,

刺史柳无忝,

dé dié qiè jiā qín zhuō。

得牒切加擒捉。

wǔ rì,

五日,

yú shí jiǎo cūn bǔ dé zéi rén,

于石角村捕得贼人,

sòng sháo zhōu jū wèn。

送韶州鞫问。

yún xìng zhāng,

云:姓张,

míng jìng mǎn,

名净满,

rǔ zhōu liáng xiàn rén,

汝州梁县人,

yú hóng zhōu kāi yuán sì,

于洪州开元寺,

shòu xīn luó sēng jīn dà bēi qián èr shí qiān,

受新罗僧金大悲钱二十千,

lìng qǔ liù zǔ dà shī shǒu,

令取六祖大师首,

guī hǎi dōng gōng yǎng。

归海东供养。

liǔ shǒu wén zhuàng,

柳守闻状,

wèi jí jiā xíng,

未即加刑,

nǎi gōng zhì cáo xī,

乃躬至曹溪,

wèn shī shàng zú lìng tāo yuē rú hé chǔ duàn tāo yuē ruò yǐ guó fǎ lùn,

问师上足令韬曰:“如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

lǐ xū zhū yí,

理须诛夷,

dàn yǐ fó jiào cí bēi,

但以佛教慈悲,

yuān qīn píng děng,

冤亲平等,

kuàng bǐ qiú yù gōng yǎng,

况彼求欲供养,

zuì kě shù yǐ。

罪可恕矣。

liǔ shǒu jiā tàn yuē shǐ zhī fó mén guǎng dà。

”柳守加叹曰:“始知佛门广大。

suì shè zhī。

”遂赦之。

shàng yuán yuán nián,

上元元年,

sù zōng qiǎn shǐ jiù qǐng shī yī bō guī nèi gōng yǎng。

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

zhì yǒng tài yuán nián wǔ yuè wǔ rì,

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

dài zōng mèng liù zǔ dà shī qǐng yī bō。

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

qī rì,

七日,

chì cì shǐ yáng jiān yún zhèn mèng gǎn néng chán shī qǐng chuán yī jiā shā,

敕刺史杨缄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衣袈裟,

què guī cáo xī,

却归曹溪,

jīn qiǎn zhèn guó dà jiàng jūn liú chóng jǐng dǐng dài ér sòng。

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

zhèn wèi zhī guó bǎo,

朕谓之国宝,

qīng kě yú běn sì rú fǎ ān zhì,

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

zhuān lìng sēng zhòng qīn chéng zōng zhǐ zhě,

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

yán jiā shǒu hù,

严加守护,

wù lìng yí zhuì。

勿令遗坠。

hòu huò wéi rén tōu qiè,

”后或为人偷窃,

jiē bù yuǎn ér huò,

皆不远而获,

rú shì zhě shù sì。

如是者数四。

xiàn zōng shì dà jiàn chán shī,

宪宗谥大鉴禅师,

tǎ yuē yuán hé líng zhào。

塔曰元和灵照。

qí yú shì jī,

其馀事迹,

xì zài táng shàng shū wáng wéi cì shǐ liǔ zōng yuán cì shǐ liú yǔ xī děng bēi,

系载唐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碑,

shǒu tǎ shā mén lìng tāo lù。

守塔沙门令韬录。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注释

开元十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十年是公元722年。

上元元年:上元是唐肃宗的年号,上元元年是公元760年。

永泰元年:永泰是唐代宗的年号,永泰元年是公元765年。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评析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不灭,性相,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自悟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下三方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心,为修行的要领。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慧能 - []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六节|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慧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