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慧能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

慧能 - []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翻译文

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他开始看的是《楞伽经》,大约读了一千多遍,却没有理解“三身”和“四智”,因此拜见慧能大师,请求讲解经文妙谛。大师说:“所谓‘三身’,第一是清净的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的报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果离开你的本性而来谈‘三身’,就叫有身无智;果领悟‘三身’并没有它自己的本性,就叫四智菩提。听我念一首偈语: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智通又问道:“‘四智’的妙义,我可以听听吗?”大师说:“既然已经领悟了‘三身’,自然就懂‘四智’了,还问什么呢?果离开‘三身’,另外再谈‘四智’,这就叫有智无身,这种所谓有智,其实还是无智。”大师接着又念诵了一首偈语:“大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智通立刻领悟了本性的智慧,也念了一首偈语呈献给大师:“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jī yuán dì sān jié。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

huì néng。

慧能。

sēng zhì tōng,

僧智通,

shòu zhōu ān fēng rén。

寿州安丰人。

chū kàn léng jiā jīng yuē qiān yú biàn,

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

ér bú huì sān shēn sì zhì,

而不会三身四智,

lǐ shī qiú jiě qí yì。

礼师求解其义。

shī yuē sān shēn zhě,

师曰:“三身者,

qīng jìng fǎ shēn,

清净法身,

rǔ zhī xìng yě yuán mǎn bào shēn,

汝之性也;圆满报身,

rǔ zhī zhì yě qiān bǎi yì huà shēn,

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

rǔ zhī xíng yě。

汝之行也。

ruò lí běn xìng,

若离本性,

bié shuō sān shēn,

别说三身,

jí míng yǒu shēn wú zhì ruò wù sān shēn wú yǒu zì xìng,

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jí míng sì zhì pú tí。

即名四智菩提。

tīng wú jì yuē zì xìng jù sān shēn,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

fā míng chéng sì zhì。

发明成四智。

bù lí jiàn wén yuán,

不离见闻缘,

chāo rán dēng fú dì。

超然登佛地。

wú jīn wèi rǔ shuō,

吾今为汝说,

dì xìn yǒng wú mí。

谛信永无迷。

mò xué chí qiú zhě,

莫学驰求者,

zhōng rì shuō pú tí。

终日说菩提。

tōng zài qǐ yuē sì zhì zhī yì,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

kě dé wén hū shī yuē jì huì sān shēn,

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

biàn míng sì zhì,

便明四智,

hé gèng wèn yé ruò lí sān shēn,

何更问耶?若离三身,

bié tán sì zhì,

别谈四智,

cǐ míng yǒu zhì wú shēn,

此名有智无身,

jí cǐ yǒu zhì,

即此有智,

hái chéng wú zhì。

还成无智。

fù shuō jì yuē dà yuán jìng zhì xìng qīng jìng,

”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

píng děng xìng zhì xīn wú bìng。

平等性智心无病。

miào guān chá zhì jiàn fēi gōng,

妙观察智见非功,

chéng suǒ zuò zhì tóng yuán jìng。

成所作智同圆镜。

wǔ bā liù qī guǒ yīn zhuǎn,

五八六七果因转,

dàn yòng míng yán wú shí xìng。

但用名言无实性。

ruò yú zhuǎn chù bù liú qíng,

若于转处不留情,

fán xìng yǒng chù nà jiā dìng。

繁兴永处那伽定。

tōng dùn wù xìng zhì,

”通顿悟性智,

suì chéng jì yuē sān shēn yuán wǒ tǐ,

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

sì zhì běn xīn míng。

四智本心明。

shēn zhì róng wú ài,

身智融无碍,

yìng wù rèn suí xíng。

应物任随形。

qǐ xiū jiē wàng dòng,

起修皆妄动,

shǒu zhù fěi zhēn jīng。

守住匪真精。

miào zhǐ yīn shī xiǎo,

妙旨因师晓,

zhōng wáng rǎn wū míng。

终亡染污名。

”。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注释

暂无注译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评析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不灭,性相,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自悟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下三方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心,为修行的要领。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慧能 - []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三节 |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慧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