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 决疑 · 第一节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倦。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六祖坛经 · 决疑 · 第一节翻译文
一天,韦刺史为慧能大师准备了聚餐法会,吃完了斋饭,刺史请大师升上座坐好,自己和官僚、学士及百姓庄重地向大师行礼,然后叩问:“弟子听了和尚您讲解佛法,感到实在奥妙得不可思议,但还有一些疑问,希望您大发慈悲再给解说一下。”大师说:“有疑惑就问吧,我应当给你解说。”韦公说:“和尚您说的,是不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呢?”大师说:“是。”韦公说:“弟子听说达摩开始度化梁武帝时,梁武帝问道:‘我一辈子都在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出家,施舍财物,布施斋饭,这些善行有什么功德呢?’达摩说:‘其实并没有功德。’弟子还没有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希望和尚给解说一下。”大师说:“的确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先辈圣人的话。武帝心怀杂念,不懂真正的佛法,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布施财物,施舍斋饭,这只能叫希求福报,不能把追求福报当做功德,功德存在于法身中,不在于表面的行善事以求福报。”大师又说:“认识到自己有佛性是功,平等待人接物是德,每一个心念都没有滞碍,总是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予以巧妙地运用,这叫功德。内心谦虚是功,外在的行为有礼是德。凭自己的本性成就万种佛法是功,自心本体离弃妄念是德。不离开自己本有的佛性是功,在运用时不受外界污染是德。如果想要得到功德法身,只要根据这样的原则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想修功德的人,心里从来不轻视别人,经常采取尊重别人的态度。如果心里总是轻视别人,自我的念头就难以断绝,就没有功。自己的本性虚妄不实,就没有德。这是妄自尊大,老是轻视一切的结果。善知识们,每一个念头都不离开佛性是功,心思行为公平正直是德。自己修行佛性是功,自己修行法身是德。善知识们,功德要从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不是靠布施财物供养佛像能求得到的。这就是求福报与功德的区别,武帝不能认识真理,并不是我的祖师说错了。”刺史又问:“弟子经常见僧人和俗家信众们口念阿弥陀佛,希望来生能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请教和尚,真的能托生到那儿吗?请您解除我的疑惑。”大师说:“使君请听,慧能给你讲,当世尊在舍卫城的时候,就讲说过引度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经文,经文里说得清楚,西方离这儿并不远。但如果一般地计算里程,那就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这是指众生身上的十恶八邪,因此说远。说远是针对根性低下的人,说近是针对智慧高明的人。人可分为两种,但佛法并没有两样。人或执迷或觉悟有分别,所以认识也就有迟钝和快捷的不同。执迷的人靠口里念诵佛号希望来生能在西方,觉悟的人则重视让自己的心灵洁净。所以佛这样说:‘只要心念纯洁了,也就是到了清净的佛土了。’使君你是东方人,但只要你心灵纯洁,就没有罪过;即使是西方净土的人,心灵不纯洁也会有罪过。东方人造作下罪孽,想通过念诵佛号以托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作下罪孽,他念佛号又希望托生到什么国土呢?凡夫愚众不了悟自己的本性,不认识自己身中的净土,只是想东方想西方,而觉悟了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得到净土,所以佛说随便在哪里都能获得安乐。使君你只要心里没有不善的念头,西方离这儿并不遥远;如果有不善的心思,想靠念诵佛号投生极乐世界那是难以实现的。现在我奉劝各位善知识,先除掉自己身上的十恶,那就已经走过十万里了,再除掉八邪,那就又走了八千里,每一个念头都能认识自己的佛性,保持行为公平正直,那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立刻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使君只要修行十善,又何须乞愿投生西方?如果不能断除十恶之心,又有哪一位佛会来迎请你呢?如果觉悟了‘无生无灭’的顿教佛法,看见西方净土就在一刹那间;如果不能觉悟道理,想靠念诵佛号以求托生西方,那路途遥远得很,怎么能到达!慧能可以给大家把西方在刹那间移来,目前就能看见,大家愿意见吗?”众人都礼拜说:“如果能在这儿就看见西方净土,又何须乞愿来世投生,请求和尚大发慈悲,就把西方显现在眼前,让我们都看一看。”
-
暂无!
六祖坛经 · 决疑 · 第一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jué yí dì yī jié。
六祖坛经 · 决疑 · 第一节。
huì néng。
慧能。
yī rì,
一日,
wéi cì shǐ wèi shī shè dà huì zhāi,
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
zhāi qì,
斋讫,
cì shǐ qǐng shī shēng zuò,
刺史请师升座,
tóng guān liáo shì shù sù róng zài bài,
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
wèn yuē dì zǐ wén hé shàng shuō fǎ,
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
shí bù kě sī yì,
实不可思议,
jīn yǒu shǎo yí,
今有少疑,
yuàn dà cí bēi tè wèi jiě shuō。
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shī yuē yǒu yí jí wèn,
”师曰:“有疑即问,
wú dāng wèi shuō。
吾当为说。
wéi gōng yuē hé shàng suǒ shuō,
”韦公曰:“和尚所说,
kě bú shì dá mó dà shī zōng zhǐ hū shī yuē shì。
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
gōng yuē dì zǐ wén dá mó chū huà liáng wǔ dì,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
dì wèn yún zhèn yī shēng zào sì dù sēng,
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
bù shī shè zhāi,
布施设斋,
yǒu hé gōng dé dá mó yán shí wú gōng dé。
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
dì zǐ wèi dá cǐ lǐ,
’弟子未达此理,
yuàn hé shàng wèi shuō。
愿和尚为说。
shī yuē shí wú gōng dé,
”师曰:“实无功德,
wù yí xiān shèng zhī yán。
勿疑先圣之言。
wǔ dì xīn xié,
武帝心邪,
bù zhī zhèng fǎ,
不知正法,
zào sì dù sēng,
造寺度僧,
bù shī shè zhāi,
布施设斋,
míng wéi qiú fú,
名为求福,
bù kě jiāng fú biàn wèi gōng dé,
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gōng dé zài fǎ shēn zhōng,
功德在法身中,
bù zài xiū fú。
不在修福。
shī yòu yuē jiàn xìng shì gōng,
”师又曰:“见性是功,
píng děng shì dé,
平等是德,
niàn niàn wú zhì,
念念无滞,
cháng jiàn běn xìng,
常见本性,
zhēn shí miào yòng,
真实妙用,
míng wéi gōng dé。
名为功德。
nèi xīn qiān xià shì gōng,
内心谦下是功,
wài háng yú lǐ shì dé。
外行于礼是德。
zì xìng jiàn lì wàn fǎ shì gōng,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
xīn tǐ lí niàn shì dé。
心体离念是德。
bù lí zì xìng shì gōng,
不离自性是功,
yìng yòng wú rǎn shì dé。
应用无染是德。
ruò mì gōng dé fǎ shēn,
若觅功德法身,
dàn yī cǐ zuò,
但依此作,
shì zhēn gōng dé。
是真功德。
ruò xiū gōng dé zhī rén,
若修功德之人,
xīn jí bù qīng,
心即不轻,
cháng xíng pǔ jìng。
常行普敬。
xīn cháng qīng rén,
心常轻人,
wú wǒ bù duàn,
吾我不断,
jí zì wú gōng。
即自无功。
zì xìng xū wàng bù shí,
自性虚妄不实,
jí zì wú dé。
即自无德。
wèi wú wǒ zì dà,
为吾我自大,
cháng qīng yī qiè gù。
常轻一切故。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niàn niàn wú jiàn shì gōng,
念念无间是功,
xīn xíng píng zhí shì dé。
心行平直是德。
zì xiū xìng shì gōng,
自修性是功,
zì xiū shēn shì dé。
自修身是德。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gōng dé xū zì xìng nèi jiàn,
功德须自性内见,
bú shì bù shī gōng yǎng zhī suǒ qiú yě。
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shì yǐ fú dé yǔ gōng dé bié,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wǔ dì bù shí zhēn lǐ,
武帝不识真理,
fēi wǒ zǔ shī yǒu guò。
非我祖师有过。
cì shǐ yòu wèn yuē dì zǐ cháng jiàn sēng sú niàn ē mí tuó fó,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
yuàn shēng xī fāng,
愿生西方,
qǐng hé shàng shuō,
请和尚说,
dé shēng bǐ fǒu yuàn wèi pò yí。
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shī yán shǐ jūn shàn tīng,
”师言:“使君善听,
huì néng yǔ shuō,
慧能与说,
shì zūn zài shě wèi chéng zhōng,
世尊在舍卫城中,
shuō xī fāng yǐn huà jīng wén,
说西方引化经文,
fēn míng qù cǐ bù yuǎn。
分明去此不远。
ruò lùn xiāng shuō lǐ shù,
若论相说里数,
yǒu shí wàn bā qiān,
有十万八千,
jí shēn zhōng shí è bā xié,
即身中十恶八邪,
biàn shì shuō yuǎn。
便是说远。
shuō yuǎn wèi qí xià gēn,
说远为其下根,
shuō jìn wèi qí shàng zhì。
说近为其上智。
rén yǒu liǎng zhǒng,
人有两种,
fǎ wú liǎng bān。
法无两般。
mí wù yǒu shū,
迷悟有殊,
jiàn yǒu chí jí。
见有迟疾。
mí rén niàn fó qiú shēng yú bǐ,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
wù rén zì jìng qí xīn。
悟人自净其心。
suǒ yǐ fú yán suí qí xīn jìng,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
jí fó tǔ jìng。
即佛土净。
shǐ jūn dōng fāng rén,
’使君东方人,
dàn xīn jìng jí wú zuì suī xī fāng rén,
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
xīn bù jìng yì yǒu juàn。
心不净亦有倦。
dōng fāng rén zào zuì,
东方人造罪,
niàn fó qiú shēng xī fāng,
念佛求生西方,
xī fāng rén zào zuì,
西方人造罪,
niàn fó qiú shēng hé guó fán yú bù liǎo zì xìng,
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
bù shí shēn zhōng jìng tǔ,
不识身中净土,
yuàn dōng yuàn xī,
愿东愿西,
wù rén zài chù yì bān,
悟人在处一般,
suǒ yǐ fú yán,
所以佛言,
suí suǒ zhù chù héng ān lè。
随所住处恒安乐。
shǐ jūn xīn dì dàn wú bù shàn,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
xī fāng qù cǐ bù yáo ruò huái bù shàn zhī xīn,
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
niàn fó wǎng shēng nán dào。
念佛往生难到。
jīn quàn shàn zhī shí,
今劝善知识,
xiān chú shí è,
先除十恶,
jí xíng shí wàn,
即行十万,
hòu chú bā xié,
后除八邪,
nǎi guò bā qiān,
乃过八千,
niàn niàn jiàn xìng,
念念见性,
cháng xíng píng zhí,
常行平直,
dào rú tán zhǐ,
到如弹指,
biàn dǔ mí tuó。
便睹弥陀。
shǐ jūn dàn xíng shí shàn,
使君但行十善,
hé xū gèng yuàn wǎng shēng bù duàn shí è zhī xīn,
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
hé fú jí lái yíng qǐng ruò wù wú shēng dùn fǎ,
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
jiàn xī fāng zhī zài chà nà,
见西方只在刹那,
bù wù niàn fó qiú shēng,
不悟念佛求生,
lù yáo rú hé dé dá。
路遥如何得达。
huì néng yǔ zhū rén yí xī fāng yú chà nà jiān,
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
mù qián biàn jiàn,
目前便见,
gè yuàn jiàn fǒu zhòng jiē dǐng lǐ yún ruò cǐ chù jiàn,
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
hé xū gèng yuàn wǎng shēng,
何须更愿往生,
yuàn hé shàng cí bēi,
愿和尚慈悲,
biàn xiàn xī fāng,
便现西方,
pǔ lìng dé jiàn。
普令得见。
。
”。
六祖坛经 · 决疑 · 第一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生,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
暂无!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