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慧能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

慧能 - []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何名忏悔?”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翻译文

当时,慧能大师看到广州、韶关等四八方不少读书士子和庶民百姓,都聚集到山里来听讲佛法,就升上法座对大众说:“来吧,各位善知识,修行佛法必须从认识自己的本性做起,在任何时候,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要让自己的心清洁,自己修行,明白自己的法身,认知自己心中的佛,自我超度,自觉持守戒律,这才不虚此行前来听法。既然大家都是远道而来,能够一起于此聚会,可见我们都是有缘分的,那么大家现在都右膝着地跪下,我先为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然后再传授无相忏悔。众人现在都跪下。”大师说:“第一,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嫉妒,没有贪婪嗔怒,没有抢劫伤害之心,这就叫戒香。第二,定香,就是看到各种善境恶事的相状,自己能保持心不乱,这就叫定香。第三,慧香,自己的心中自由通达而没有阻滞,经常用智慧观照自己的本性,不做各种恶行,虽然做了许多善事,但心中并不执著自得,仍然尊敬辈,关心晚辈,体恤孤独和贫穷的人,这就叫慧香。第四,解脱香,就是自己的心并不追逐什么,既不想善,又不想恶,总是自由自在而没有障碍,这就叫解脱香。第五,解脱知见香,自己既不追逐分辨善恶,又不可以沉溺空虚耽爱寂寞,而必须多多学习,扩大见闻,认识自己的本心,通晓各种佛理,与世俗和睦相处,不把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放在心上,直接达到菩提境界,真实的本性一点都不改变,这就叫解脱知见香。善知识们,这些香都要各自在自己内心熏染,不要到外去寻求。”“现在再给你们传授无相忏悔,除灭你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罪孽,让你们的身、口、意三业都得到清净。善知识们,每人都要跟着我说,一起说:弟子等人,从前的念头,现在的念头,以及今后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要被愚蠢所污染;从前所有作恶造下的孽和愚蠢痴迷等罪孽,都一起忏悔,希望立刻消灭,并永远不会再发。弟子等人,从前的念头,现在的念头,以后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要被骄傲狂妄所污染;以前所犯的骄傲狂妄等罪孽,全部忏悔,但愿马上消灭,永不再有。弟子等人,从前的念头,现在的念头,还有今后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要被嫉妒之心污染;过去犯下的所有嫉妒等罪孽,也全都忏悔,但愿即刻消灭,永远不再产。”“善知识们,以上就是无相忏悔。什么是忏?什么叫悔?所谓忏,就是反省以前的过错。从前所有犯下的恶业,愚蠢、痴迷、骄傲、狂妄、嫉妒等罪过,全部反省,永远不再产,这就叫忏。所谓悔,是警惕以后可能犯的错误,从今以后可能犯的所有恶业,愚蠢、痴迷、骄傲、狂妄、嫉妒等罪过,现在已经觉悟了,全部永远斩断,再不会犯,这就叫悔。所以叫忏悔。凡俗的人,只知道反省以前犯的过错,却不知道警惕今后可能犯的过错,由于不知警惕后来,以致以前的罪孽没有被消灭,以后的过失又发了,前边的罪孽不能消除,后边的过失又产了,还说什么忏悔呢?”

网友补充:
    暂无!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chàn huǐ dì yī jié。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

huì néng。

慧能。

shí dà shī jiàn guǎng sháo jì sì fāng shì shù pián jí shān zhōng tīng fǎ,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

yú shì shēng zuò gào zhòng yuē lái,

于是升座告众曰:“来,

zhū shàn zhī shí,

诸善知识,

cǐ shì xū cóng zì xìng zhōng qǐ,

此事须从自性中起,

yú yī qiè shí,

于一切时,

niàn niàn zì jìng qí xīn,

念念自净其心,

zì xiū qí xíng,

自修其行,

jiàn zì jǐ fǎ shēn,

见自己法身,

jiàn zì xīn fú,

见自心佛,

zì dù zì jiè,

自度自戒,

shǐ dé bù jiǎ dào cǐ。

始得不假到此。

jì cóng yuǎn lái,

既从远来,

yī huì yú cǐ,

一会于此,

jiē gòng yǒu yuán,

皆共有缘,

jīn kě gè gè hú guì,

今可各各胡跪,

xiān wèi chuán zì xìng wǔ fēn fǎ shēn xiāng,

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

cì shòu wú xiāng chàn huǐ。

次授无相忏悔。

zhòng hú guì。

众胡跪。

shī yuē yī,

”师曰:“一,

jiè xiāng,

戒香,

jí zì xīn zhōng,

即自心中,

wú fēi wú è wú jí dù wú tān chēn wú jié hài,

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

míng jiè xiāng。

名戒香。

èr,

二,

dìng xiāng,

定香,

jí dǔ zhū shàn è jìng xiāng,

即睹诸善恶境相,

zì xīn bù luàn,

自心不乱,

míng dìng xiāng。

名定香。

sān,

三,

huì xiāng,

慧香,

zì xīn wú ài,

自心无碍,

cháng yǐ zhì huì guān zhào zì xìng,

常以智慧观照自性,

bù zào zhū è,

不造诸恶,

suī xiū zhòng shàn,

虽修众善,

xīn bù zhí zhuó,

心不执著,

jìng shàng niàn xià,

敬上念下,

jīn xù gū pín,

矜恤孤贫,

míng huì xiāng。

名慧香。

sì,

四,

jiě tuō xiāng,

解脱香,

jí zì xīn wú suǒ pān yuán,

即自心无所攀缘,

bù sī shàn,

不思善,

bù sī è,

不思恶,

zì zài wú ài,

自在无碍,

míng jiě tuō xiāng。

名解脱香。

wǔ,

五,

jiě tuō zhī jiàn xiāng,

解脱知见香,

zì xīn jì wú suǒ pān yuán shàn è,

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

bù kě chén kōng shǒu jì,

不可沉空守寂,

jí xū guǎng xué duō wén,

即须广学多闻,

shí zì běn xīn,

识自本心,

dá zhū fó lǐ,

达诸佛理,

hé guāng jiē wù,

和光接物,

wú wǒ wú rén,

无我无人,

zhí zhì pú tí,

直至菩提,

zhēn xìng bù yì,

真性不易,

míng jiě tuō zhī jiàn xiāng。

名解脱知见香。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cǐ xiāng gè zì nèi xūn,

此香各自内薰,

mò xiàng wài mì。

莫向外觅。

jīn yǔ rǔ děng shòu wú xiāng chàn huǐ,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

miè sān shì zuì,

灭三世罪,

lìng dé sān yè qīng jìng。

令得三业清净。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gè suí wǒ yǔ,

各随我语,

yī shí dào dì zǐ děng,

一时道:弟子等,

cóng qián niàn jīn niàn jí hòu niàn,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

niàn niàn bù bèi yú mí rǎn cóng qián suǒ yǒu è yè yú mí děng zuì,

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

xī jiē chàn huǐ,

悉皆忏悔,

yuàn yī shí xiāo miè,

愿一时消灭,

yǒng bù fù qǐ。

永不复起。

dì zǐ děng,

弟子等,

cóng qián niàn jīn niàn jí hòu niàn,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

niàn niàn bù bèi kuáng rǎn,

念念不被诳染,

cóng qián suǒ yǒu è yè jiāo kuáng děng zuì,

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

xī jiē chàn huǐ,

悉皆忏悔,

yuàn yī shí xiāo miè,

愿一时消灭,

yǒng bù fù qǐ。

永不复起。

dì zǐ děng,

弟子等,

cóng qián niàn jīn niàn jí hòu niàn,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

niàn niàn bù bèi jí dù rǎn,

念念不被嫉妒染,

cóng qián suǒ yǒu è yè jí dù děng zuì,

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

xī jiē chàn huǐ,

悉皆忏悔,

yuàn yī shí xiāo miè,

愿一时消灭,

yǒng bù fù qǐ。

永不复起。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yǐ shàng shì wèi wú xiāng chàn huǐ。

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yún hé míng chàn yún hé míng huǐ chàn zhě,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

chàn qí qián qiān。

忏其前愆。

cóng qián suǒ yǒu è yè,

从前所有恶业,

yú mí kuáng jí dù děng zuì,

愚迷诳嫉妒等罪,

xī jiē jǐn chàn,

悉皆尽忏,

yǒng bù fù qǐ,

永不复起,

shì míng wéi chàn。

是名为忏。

huǐ zhě,

悔者,

huǐ qí hòu guò,

悔其后过,

cóng jīn yǐ hòu,

从今已后,

suǒ yǒu è yè,

所有恶业,

yú mí kuáng jí dù děng zuì,

愚迷诳嫉妒等罪,

jīn yǐ jué wù,

今已觉悟,

xī jiē yǒng duàn,

悉皆永断,

gèng bù fù zuò,

更不复作,

shì míng wéi huǐ。

是名为悔。

gù chēng chàn huǐ。

故称忏悔。

fán fū yú mí,

凡夫愚迷,

zhǐ zhī chàn qí qián qiān,

只知忏其前愆,

bù zhī huǐ qí hòu guò,

不知悔其后过,

yǐ bù huǐ gù,

以不悔故,

qián zuì bù miè,

前罪不灭,

hòu guò yòu shēng,

后过又生,

qián zuì jì bù miè,

前罪既不灭,

hòu guò fù yòu shēng,

后过复又生,

hé míng chàn huǐ。

何名忏悔?”。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注释

胡跪:即北方少数民族的跪坐方法。胡,指北方少数民族。

攀缘:猿猴攀附树枝藤蔓,比喻人的心思随外物而变化。

三业:身业、口业、意业。即做的坏事,说的恶语,想的邪念。

网友补充:
    暂无!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评析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网友补充:
    暂无!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不灭,性相,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自悟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下三方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心,为修行的要领。

网友补充:
    暂无!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慧能 - []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一节|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慧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