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慧能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

慧能 - []

大师先二年癸丑岁,八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即是佛性。若不识众,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只为众迷佛,非是佛迷众。自性若悟,众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自性平等,众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中;一念平直,即是众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万种法。故经云:心种种法,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真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已今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师说偈已,告曰:“汝等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者。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翻译文

二年,岁在癸丑,八初三,大师在国恩寺吃完斋饭后,对各位徒弟说:“你们各自依次序坐,我要与你们永别了。”法说:“和尚留下什么教法,让后代迷惑的人可以明白佛性呢?”大师回答说:“你们仔细听着:后代的迷惑不悟之人,果能够认识众是什么,就能明白佛性。果不能认识众是什么,那么即使经历千万劫数,也难以寻觅到佛性。我现在就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明白自己心中的佛性。要想求得佛性,只有认识众。因为是众难以认识佛,不是佛不认识众。自己的本性果觉悟了,众就是佛;自己的本性果迷惑,佛也是众。自己的本性果是公正平等的,众就是佛;自己的本性果是邪恶险诈的,佛也是众。你们果心存险诈曲折,即使已经成佛也会立刻变成众;果有一个念头公平正直,在产这个念头时你就从众变成了佛。我的心中本来有佛性,自己心中的佛才是真正的佛,自己果没有佛心,又到哪里去求真正的佛呢?你们自己的心就是佛,对此再不要有丝毫怀疑。外界没有一件事物是真正能建立的,都是自己的本心产千万种法相。所以经文上说:‘心种种法,心灭种种法灭。’我现在留下一篇偈语,向你们告别,叫做《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能懂得这篇偈语的意思,自然就认知自己的本心而自己成就佛道了。偈语是:真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真无穷。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今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顿教法门已今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大师念完偈语,告诉大家说:“你们珍重吧。我寂以后,不要像世俗常情那样悲哀哭泣泪雨下。果接受别人的吊唁,身上披麻戴孝,那就不是我的徒弟,也不符合真正的佛法。只要认知自己的本心,发现自己的本性,那就达到了既无动也无静,既无也无灭,既无去也无来,既无是也无非,既无住也无往。恐怕你们心中迷惑,不懂我的意思,现在再次嘱咐你们,让你们认知自己的本性。我寂以后,照此修行,就像我在的时候一样。果你们违背我的教诲,即使我还在世,那也没有益处。最后再说一首偈语: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禅河沐浴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大师说完偈语,端坐到三更,忽然对门人说:“我走了!”然后奄然逝去。当时屋内忽然香气,有一道白虹从上贯到地下,照得树林里一片洁白,山的飞鸟和走兽都哀叫着为大师送行。十一,广州、韶州、新州三郡的官员僚属,以及门徒和僧俗两界的许多人,争着要把大师的真身迎回本地,争执不下,于是大家焚香祈祷说:“香烟飘动指向的地方,就是大师愿意归去的所在。”当时香烟直接指向曹溪方向。十一十三日,把装有大师遗体的神龛和大师留下的衣钵等物迁回曹溪。第二年七二十五日,把大师从神龛中请出,弟子方辩用香泥涂抹。门徒们想起大师曾有将被偷掉头颅的预言,就先用铁做的叶片和油漆了的布,把大师的头颅包裹,再送入佛塔。当时塔内忽然有白光出现,从塔内直接冲到上,过了三才消失。韶州的地方官向朝廷上表奏闻,接到圣旨为大师立碑,纪念大师的平道行。大师在世七十六年,二十四岁时得到弘忍大师传授衣钵,三十九岁时正式落发出家,宣讲佛法普度众一共三十七年。得到大师真传并继承下来的弟子,一共四十三人。受大师影响而领悟佛道解脱的人,不计其数。达摩大师所留传下来的袈裟,唐中宗所赏赐的磨衲袈裟和晶钵盂,以及方辩大师塑造的大师真像,还有大师用过的法物等,都在塔内由管理塔的侍者负责保管,作为宝林寺道场的镇塔之宝。流传下来的《坛经》,显示顿教的根本宗旨。这都是让佛、法、僧三宝永远兴隆,使众永远获得利益的伟大贡献。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fù zhǔ dì wǔ jié。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

huì néng。

慧能。

dà shī xiān tiān èr nián guǐ chǒu suì,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

bā yuè chū sān rì,

八月初三日,

yú guó ēn sì zhāi bà,

于国恩寺斋罢,

wèi zhū tú zhòng yuē rǔ děng gè yī wèi zuò,

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

wú yǔ rǔ bié。

吾与汝别。

fǎ hǎi bái yán hé shàng liú hé jiào fǎ,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

lìng hòu dài mí rén dé jiàn fó xìng shī yán rǔ děng dì tīng,

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

hòu dài mí rén,

后代迷人,

ruò shí zhòng shēng,

若识众生,

jí shì fó xìng。

即是佛性。

ruò bù shí zhòng shēng,

若不识众生,

wàn jié mì fú nán féng。

万劫觅佛难逢。

wú jīn jiào rǔ shí zì xīn zhòng shēng,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

jiàn zì xīn fó xìng。

见自心佛性。

yù qiú jiàn fú,

欲求见佛,

dàn shí zhòng shēng。

但识众生。

zhǐ wèi zhòng shēng mí fú,

只为众生迷佛,

fēi shì fú mí zhòng shēng。

非是佛迷众生。

zì xìng ruò wù,

自性若悟,

zhòng shēng shì fú zì xìng ruò mí,

众生是佛;自性若迷,

fú shì zhòng shēng。

佛是众生。

zì xìng píng děng,

自性平等,

zhòng shēng shì fú zì xìng xié xiǎn,

众生是佛;自性邪险,

fú shì zhòng shēng。

佛是众生。

rǔ děng xīn ruò xiǎn qū,

汝等心若险曲,

jí fú zài zhòng shēng zhōng yī niàn píng zhí,

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

jí shì zhòng shēng chéng fó。

即是众生成佛。

wǒ xīn zì yǒu fú,

我心自有佛,

zì fú shì zhēn fú,

自佛是真佛,

zì ruò wú fó xīn,

自若无佛心,

hé chǔ qiú zhēn fú rǔ děng zì xīn shì fú,

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

gèng mò hú yí。

更莫狐疑。

wài wú yī wù ér néng jiàn lì,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

jiē shì běn xīn shēng wàn zhǒng fǎ。

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gù jīng yún xīn shēng zhǒng zhǒng fǎ shēng,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

xīn miè zhǒng zhǒng fǎ miè。

心灭种种法灭。

wú jīn liú yī jì,

吾今留一偈,

yǔ rǔ děng bié,

与汝等别,

míng zì xìng zhēn fó jì,

名《自性真佛偈》,

hòu dài zhī rén shí cǐ jì yì,

后代之人识此偈意,

zì jiàn běn xīn,

自见本心,

zì chéng fó dào。

自成佛道。

jì yuē zhēn rú zì xìng shì zhēn fú,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

xié jiàn sān dú shì mó wáng。

邪见三毒是魔王。

xié mí zhī shí mó zài shě,

邪迷之时魔在舍,

zhèng jiàn zhī shí fú zài táng。

正见之时佛在堂。

xìng zhòng xié jiàn sān dú shēng,

性中邪见三毒生,

jí shì mó wáng lái zhù shè。

即是魔王来住舍。

zhèng jiàn zì chú sān dú xīn,

正见自除三毒心,

mó biàn chéng fó zhēn wú jiǎ。

魔变成佛真无假。

fǎ shēn bào shēn jí huà shēn,

法身报身及化身,

sān shēn běn lái shì yī shēn。

三身本来是一身。

ruò xiàng xìng zhōng néng zì jiàn,

若向性中能自见,

jí shì chéng fó pú tí yīn。

即是成佛菩提因。

běn cóng huà shēn shēng jìng xìng,

本从化身生净性,

jìng xìng cháng zài huà shēn zhōng。

净性常在化身中。

xìng shǐ huà shēn xíng zhèng dào,

性使化身行正道,

dāng lái yuán mǎn zhēn wú qióng。

当来圆满真无穷。

yín xìng běn shì jìng xìng yīn,

淫性本是净性因,

chú yín jí shì jìng xìng shēn。

除淫即是净性身。

xìng zhōng gè zì lí wǔ yù,

性中各自离五欲,

jiàn xìng chà nà jí shì zhēn。

见性刹那即是真。

jīn shēng ruò yù dùn jiào mén,

今生若遇顿教门,

hū yù zì xìng jiàn shì zūn。

忽遇自性见世尊。

ruò yù xiū xíng mì zuò fú,

若欲修行觅作佛,

bù zhī hé chǔ nǐ qiú zhēn。

不知何处拟求真。

ruò néng xīn zhōng zì jiàn zhēn,

若能心中自见真,

yǒu zhēn jí shì chéng fó yīn。

有真即是成佛因。

bú jiàn zì xìng wài mì fú,

不见自性外觅佛,

qǐ xīn zǒng shì dà chī rén。

起心总是大痴人。

dùn jiào fǎ mén yǐ jīn liú,

顿教法门已今留,

jiù dù shì rén xū zì xiū。

救度世人须自修。

bào rǔ dāng lái xué dào zhě,

报汝当来学道者,

bù zuò cǐ jiàn dà yōu yōu。

不作此见大悠悠。

shī shuō jì yǐ,

”师说偈已,

gào yuē rǔ děng hǎo zhù。

告曰:“汝等好住。

wú miè dù hòu,

吾灭度后,

mò zuò shì qíng bēi qì yǔ lèi。

莫作世情悲泣雨泪。

shòu rén diào wèn,

受人吊问,

shēn zhuó xiào fú,

身著孝服,

fēi wú dì zǐ,

非吾弟子,

yì fēi zhèng fǎ。

亦非正法。

dàn shí zì běn xīn,

但识自本心,

jiàn zì běn xìng,

见自本性,

wú dòng wú jìng,

无动无静,

wú shēng wú miè,

无生无灭,

wú qù wú lái,

无去无来,

wú shì wú fēi,

无是无非,

wú zhù wú wǎng。

无住无往。

kǒng rǔ děng xīn mí,

恐汝等心迷,

bú huì wú yì,

不会吾意,

jīn zài zhǔ rǔ,

今再嘱汝,

lìng rǔ jiàn xìng。

令汝见性。

wú miè dù hòu,

吾灭度后,

yī cǐ xiū xíng,

依此修行,

rú wú zài rì。

如吾在日。

ruò wéi wú jiào,

若违吾教,

zòng wú zài shì,

纵吾在世,

yì wú yǒu yì。

亦无有益。

fù shuō jì yuē wù wù bù xiū shàn,

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

téng téng bù zào è。

腾腾不造恶。

jì jì duàn jiàn wén,

寂寂断见闻,

dàng dàng xīn wú zhe。

荡荡心无著。

shī shuō jì yǐ,

”师说偈已,

duān zuò zhì sān gēng,

端坐至三更,

hū wèi mén rén yuē wú xíng yǐ yǎn rán qiān huà。

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

yú shí yì xiāng mǎn shì,

于时异香满室,

bái hóng shǔ dì,

白虹属地,

lín mù biàn bái,

林木变白,

qín shòu āi míng。

禽兽哀鸣。

shí yī yuè,

十一月,

guǎng sháo xīn sān jùn guān liáo,

广韶新三郡官僚,

jì mén rén sēng sú,

洎门人僧俗,

zhēng yíng zhēn shēn,

争迎真身,

mò jué suǒ zhī,

莫决所之,

nǎi fén xiāng dǎo yuē xiāng yān zhǐ chù,

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

shī suǒ guī yān。

师所归焉。

shí xiāng yān zhí guàn cáo xī。

”时香烟直贯曹溪。

shí yī yuè shí sān rì,

十一月十三日,

qiān shén kān bìng suǒ chuán yī bō ér huí。

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

cì nián qī yuè èr shí wǔ rì chū kān,

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

dì zǐ fāng biàn yǐ xiāng ní shàng zhī。

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mén rén yì niàn qǔ shǒu zhī jì,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

suì xiān yǐ tiě yè qī bù,

遂先以铁叶漆布,

gù hù shī jǐng rù tǎ。

固护师颈入塔。

hū yú tǎ nèi bái guāng chū xiàn,

忽于塔内白光出现,

zhí shàng chōng tiān,

直上冲天,

sān rì shǐ sàn。

三日始散。

sháo zhōu zòu wén,

韶州奏闻,

fèng chì lì bēi,

奉敕立碑,

jì shī dào héng,

纪师道行,

shī chūn qiū qī shí yǒu liù,

师春秋七十有六,

nián èr shí sì chuán yī,

年二十四传衣,

sān shí jiǔ zhù fà,

三十九祝发,

shuō fǎ lì shēng,

说法利生,

sān shí qī zài。

三十七载。

dé zhǐ sì fǎ zhě,

得旨嗣法者,

sì shí sān rén。

四十三人。

wù dào chāo fán zhě,

悟道超凡者,

mò zhī qí shù。

莫知其数。

dá mó suǒ chuán xìn yī,

达摩所传信衣,

zhōng zōng cì mó nà bǎo bō,

中宗赐磨衲宝钵,

jí fāng biàn sù shī zhēn xiàng,

及方辩塑师真相,

bìng dào jù děng,

并道具等,

zhǔ tǎ shì zhě shī zhī,

主塔侍者尸之,

yǒng zhèn bǎo lín dào chǎng。

永镇宝林道场。

liú chuán tán jīng,

流传《坛经》,

yǐ xiǎn zōng zhǐ。

以显宗旨。

cǐ jiē xīng lóng sān bǎo,

此皆兴隆三宝,

pǔ lì qún shēng zhě。

普利群生者。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注释

二年:先是唐玄宗年号,先二年是公元713年(同年先改开元,故也是开元元年),农历是癸丑年。

祝发:剃发出家。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评析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不灭,性相,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自悟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下三方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心,为修行的要领。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慧能 - []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六祖坛经 · 付嘱 · 第五节|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慧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