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慧能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

慧能 - []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劳,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劳,若无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不信,何以故?譬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漂草叶;若雨大,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合为一体。众本性般若之智,亦复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小根之人,亦复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大云覆盖于日,不得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一念悟时,众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翻译文

善知识们,迷惑的人只在嘴里念诵佛法,当念诵的时候,却充了妄想是非之心。果能又念又行,那叫真正的佛性。悟到这个方法的,就是般若法;照这样修行的,就是般若行。不这样修行的,就是凡俗之人。只要有了这种修行的念头,那他就和佛一样了。善知识们,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了就是凡夫,后一个念头觉悟了就是佛。前一个念头执著于世俗境界就是烦恼,后一个念头离开了世俗境界就是菩提。善知识们,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的至高无上的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无来,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诸佛都是从这里产的。应当运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劳,果这样修行,一定能修成佛道,使贪、嗔、痴三毒变成戒、定、慧。善知识们,我的这个法门,从一个般若中能出八万四千种智慧。是什么原因?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世俗烦恼,果没有世俗烦恼,智慧就经常出现而不离开自己的本性。觉悟了这种佛法的人,就没有妄念,没有回忆也没有执著,不产怪诞狂妄的念头,而是运用自己的真佛性,用智慧观照一切。对于一切佛法,既不贪求,也不舍弃,这样就认识到了人的本性并成就了佛道。善知识们,果要进入很深的佛法境界,以及般若三昧,那就需要修习般若行,坚持诵读《金刚般若经》,那就能认识佛性。要知道这部经典的功德,那是无量无边的。在经典中已经有很明白的赞叹,不需要具体解说了。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是为有大智慧的人说的,为有大根器的人说的。而小根器小智慧的人听了后,心中却不相信。为什么呢?比龙在阎浮提降暴雨,城镇村落都会在雨中浸淫损坏,像草叶漂流一般;但雨落到大里,大却不增也不减。果那些具有大乘智慧的人,最上乘智慧的人,听了讲说《金刚经》,就会心窍大开,觉悟领会。因此我们知道人的本性中本来具有般若智慧,自己运用这智慧经常来观照一切,不需要凭借文字。就像雨,不是无中有产的,原本是龙能兴云降雨,让一切众、一切草木、有情的,无情的都受到滋润,汇成百川合流,归入大,与合成一体。众本性中的般若智慧,也就像这个样子。善知识们,小根器的人听讲这个顿教法门,就像草木;因为它根性小,果遭遇大雨,都会自己倒伏,而不能自己增,小根器的人,也是这个样子。其实般若智慧,小根器的人和大智慧的人并没有差别,为什么却听到佛法不能开窍觉悟呢?那是由于邪僻的偏见障碍太重,世烦恼太深,就像浓云覆盖了太阳,不经过大吹,太阳光就不会显现。般若智慧也没有大小之别,只是因为一切众自己心里的执迷或觉悟是不一样的,迷惑的心总是对外在的东西执著,从外修行来寻找佛道,而没有觉悟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小根器之人。果领悟了顿教的法门,不执著于外表的修行,只是从自己的内心经常产正确的见解,各种世俗的烦恼都不会影响沾染,这就是认识了人的本性。善知识们,不要纠缠于内,也不要执著于外,来去都自由,能排除固执的成见,通达无碍,能这样修行,就和般若经典的内容没有差别了。善知识们,一切经典和文字,大乘、小乘、十二部经,都是因人而设,因为众本有智慧本性,才能有这些经典,果没有世人,一切佛法本来都不会有,因此我们知道一切佛法都是因为有了人才兴盛起来的。一切的经书,都是因为人讲说才产的。因为人当中有愚蠢的也有智慧的,愚蠢的人像小孩,智慧的人像成年人。愚蠢的人向智慧的人请教,智慧的人给愚蠢的人讲解佛法,愚蠢的人听讲后忽然觉悟开窍,就和智慧的人没有差别了。善知识们,不觉悟时佛也是众,一念觉悟了众就是佛。因此我们知道万种佛法都在自己的心中,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心中顿悟而认识真的本性呢?《菩萨戒经》上说,我本来的自性就是清净的。果能从自己的本心认识佛性,都可以成就佛道。《净名经》上说,瞬间豁然贯通,还是来自于本心。善知识们,我在弘忍和尚那里,一听到他讲佛法立刻就觉悟了,顿时认识了真本性。因此我将这种教法宣传流布,让学佛道的人顿悟菩提,各自审视自己的内心,各自认识自己的本性。果自己不能觉悟,那就需要找更有智慧的善知识,能领悟最上乘佛法的人,直接指示引导正路。这样的善知识与佛法有极大因缘,所谓教化开导,能让人认识到佛性。一切的佛法,都因为这样的善知识才能起作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典,在人的本性中本来都是具有的,可惜许多人不能自己觉悟,这就需要寻求善知识来指导启示,才可认识。果本来能够自己觉悟,不需要向外求助,却固执地认为需要其他善知识帮助自己觉悟,那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内心本来就有可以觉悟的本性,果产了邪僻的偏见,妄想丛,心智颠倒,那么即使外边有善知识给你教授讲解,也不能从根本上救拔你。果从内心产了真正的般若智慧予以观照,在一刹那间,各种妄念偏见都消除了。果认识了自己的本性,瞬间觉悟就可达到佛的境界了。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bō rě dì èr jié。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

huì néng。

慧能。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mí rén kǒu niàn,

迷人口念,

dāng niàn zhī shí,

当念之时,

yǒu wàng yǒu fēi。

有妄有非。

niàn niàn ruò xíng,

念念若行,

shì míng zhēn xìng。

是名真性。

wù cǐ fǎ zhě,

悟此法者,

shì bō rě fǎ xiū cǐ xíng zhě,

是般若法;修此行者,

shì bō rě xíng。

是般若行。

bù xiū jí fán,

不修即凡,

yī niàn xiū xíng,

一念修行,

zì shēn děng fú。

自身等佛。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fán fū jí fú,

凡夫即佛,

fán nǎo jí pú tí。

烦恼即菩提。

qián niàn mí jí fán fū,

前念迷即凡夫,

hòu niàn wù jí fú。

后念悟即佛。

qián niàn zhe jìng jí fán nǎo,

前念着境即烦恼,

hòu niàn lí jìng jí pú tí。

后念离境即菩提。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mó hē bō rě bō luó mì zuì zūn zuì shàng zuì dì yī。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wú zhù wú wǎng yì wú lái,

无住无往亦无来,

sān shì zhū fú cóng zhōng chū。

三世诸佛从中出。

dāng yòng dà zhì huì dǎ pò wǔ yùn fán nǎo chén láo,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rú cǐ xiū xíng,

如此修行,

dìng chéng fó dào,

定成佛道,

biàn sān dú wèi jiè dìng huì。

变三毒为戒定慧。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wǒ cǐ fǎ mén,

我此法门,

cóng yì bān ruò shēng bā wàn sì qiān zhì huì。

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hé yǐ gù wèi shì rén yǒu bā wàn sì qiān chén láo,

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ruò wú chén láo,

若无尘劳,

zhì huì cháng xiàn,

智慧常现,

bù lí zì xìng。

不离自性。

wù cǐ fǎ zhě,

悟此法者,

jí shì wú niàn,

即是无念,

wú yì wú zhe,

无忆无著,

bù qǐ kuáng wàng,

不起诳妄,

yòng zì zhēn rú xìng,

用自真如性,

yǐ zhì huì guān zhào。

以智慧观照。

yú yī qiè fǎ,

于一切法,

bù qǔ bù shě,

不取不舍,

jí shì jiàn xìng chéng fó dào。

即是见性成佛道。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ruò yù rù shén shēn fǎ jiè,

若欲入甚深法界,

jí bō rě sān mèi zhě,

及般若三昧者,

xū xiū bō rě xíng,

须修般若行,

chí sòng jīn gāng bō rě jīng,

持诵《金刚般若经》,

jí dé jiàn xìng。

即得见性。

dāng zhī cǐ jīng gōng dé,

当知此经功德,

wú liàng wú biān,

无量无边,

jīng zhōng fēn míng zàn tàn,

经中分明赞叹,

mò néng jù shuō。

莫能具说。

cǐ fǎ mén shì zuì shàng chéng,

此法门是最上乘,

wèi dà zhì rén shuō,

为大智人说,

wèi shàng gēn rén shuō。

为上根人说。

xiǎo gēn xiǎo zhì rén wén,

小根小智人闻,

xīn shēng bù xìn,

心生不信,

hé yǐ gù pì rú tiān lóng xià yǔ yú yán fú tí,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

chéng yì jù luò,

城邑聚落,

xī jiē piāo liú,

悉皆漂流,

rú piào cǎo yè ruò yǔ dà hǎi,

如漂草叶;若雨大海,

bù zēng bù jiǎn。

不增不减。

ruò dà chéng rén,

若大乘人,

ruò zuì shàng chéng rén,

若最上乘人,

wén shuō jīn gāng jīng,

闻说《金刚经》,

xīn kāi wù jiě。

心开悟解。

gù zhī běn xìng zì yǒu bō rě zhī zhì,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zì yòng zhì huì,

自用智慧,

cháng guān zhào gù,

常观照故,

bù jiǎ wén zì。

不假文字。

pì rú yǔ shuǐ,

譬如雨水,

bù cóng wú yǒu,

不从无有,

yuán shì lóng néng xìng zhì,

元是龙能兴致,

lìng yī qiè zhòng shēng,

令一切众生,

yī qiè cǎo mù,

一切草木,

yǒu qíng wú qíng,

有情无情,

xī jiē méng rùn,

悉皆蒙润,

bǎi chuān zhòng liú,

百川众流,

què rù dà hǎi,

却入大海,

hé wéi yī tǐ。

合为一体。

zhòng shēng běn xìng bō rě zhī zhì,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

yì fù rú shì。

亦复如是。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xiǎo gēn zhī rén wén cǐ dùn jiào,

小根之人闻此顿教,

yóu rú cǎo mù gēn xìng xiǎo zhě,

犹如草木;根性小者,

ruò bèi dà yǔ,

若被大雨,

xī jiē zì dào,

悉皆自倒,

bù néng zēng zhǎng,

不能增长,

xiǎo gēn zhī rén,

小根之人,

yì fù rú shì。

亦复如是。

yuán yǒu bō rě zhī zhì,

元有般若之智,

yǔ dà zhì rén gèng wú chā bié,

与大智人更无差别,

yīn hé wén fǎ bù zì kāi wù yuán xié jiàn zhàng zhòng,

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

fán nǎo gēn shēn,

烦恼根深,

yóu rú dà yún fù gài yú rì,

犹如大云覆盖于日,

bù dé fēng chuī,

不得风吹,

rì guāng bù xiàn。

日光不现。

bō rě zhī zhì yì wú dà xiǎo,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

wèi yī qiè zhòng shēng zì xīn mí wù bù tóng,

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

mí xīn wài jiàn,

迷心外见,

xiū xíng mì fú,

修行觅佛,

wèi wù zì xìng,

未悟自性,

jí shì xiǎo gēn。

即是小根。

ruò kāi wù dùn jiào,

若开悟顿教,

bù zhí wài xiū,

不执外修,

dàn yú zì xīn cháng qǐ zhèng jiàn,

但于自心常起正见,

fán nǎo chén láo,

烦恼尘劳,

cháng bù néng rǎn,

常不能染,

jí shì jiàn xìng。

即是见性。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nèi wài bú zhù,

内外不住,

qù lái zì yóu,

去来自由,

néng chú zhí xīn,

能除执心,

tōng dá wú ài,

通达无碍,

néng xiū cǐ xíng,

能修此行,

yǔ bō rě jīng běn wú chā bié。

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yī qiè xiū duō luó jí zhū wén zì,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

dà xiǎo èr chéng,

大小二乘,

shí èr bù jīng,

十二部经,

jiē yīn rén zhì,

皆因人置,

yīn zhì huì xìng,

因智慧性,

fāng néng jiàn lì,

方能建立,

ruò wú shì rén,

若无世人,

yī qiè wàn fǎ běn zì bù yǒu,

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gù zhī wàn fǎ běn zì rén xìng。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yī qiè jīng shū,

一切经书,

yīn rén shuō yǒu,

因人说有,

yuán qí rén zhōng yǒu yú yǒu zhì,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

yú wèi xiǎo rén,

愚为小人,

zhì wèi dà rén。

智为大人。

yú zhě wèn yú zhì rén,

愚者问于智人,

zhì zhě yǔ yú rén shuō fǎ,

智者与愚人说法,

yú rén hū rán wù jiě xīn kāi,

愚人忽然悟解心开,

jí yǔ zhì rén wú bié。

即与智人无别。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bù wù jí fú shì zhòng shēng,

不悟即佛是众生,

yī niàn wù shí,

一念悟时,

zhòng shēng shì fú。

众生是佛。

gù zhī wàn fǎ jǐn zài zì xīn,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

hé bù cóng zì xīn zhōng,

何不从自心中,

dùn jiàn zhēn rú běn xìng pú sà jiè jīng yún wǒ běn yuán zì xìng qīng jìng,

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

ruò shí zì xīn jiàn xìng,

若识自心见性,

jiē chéng fó dào。

皆成佛道。

jìng míng jīng yún jí shí huò rán,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

hái dé běn xīn。

还得本心。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wǒ yú rěn hé shàng chù,

我于忍和尚处,

yī wén yán xià biàn wù,

一闻言下便悟,

dùn jiàn zhēn rú běn xìng。

顿见真如本性。

shì yǐ jiāng cǐ jiào fǎ liú xíng,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

lìng xué dào zhě dùn wù pú tí,

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gè zì guān xīn,

各自观心,

zì jiàn běn xìng。

自见本性。

ruò zì bù wù,

若自不悟,

xū mì dà shàn zhī shí,

须觅大善知识,

jiě zuì shàng chéng fǎ zhě,

解最上乘法者,

zhí shì zhèng lù。

直示正路。

shì shàn zhī shí yǒu dà yīn yuán,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

suǒ wèi huà dǎo lìng dé jiàn xìng。

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yī qiè shàn fǎ,

一切善法,

yīn shàn zhī shí néng fā qǐ gù。

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sān shì zhū fú shí èr bù jīng,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

zài rén xìng zhōng běn zì jù yǒu,

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bù néng zì wù,

不能自悟,

xū qiú shàn zhī shí,

须求善知识,

zhǐ shì fāng jiàn。

指示方见。

ruò zì wù zhě,

若自悟者,

bù jiǎ wài qiú,

不假外求,

ruò yī xiàng zhí wèi xū tā shàn zhī shí wàng dé jiě tuō zhě,

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

wú yǒu shì chù。

无有是处。

hé yǐ gù zì xīn nèi yǒu zhī shí zì wù,

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

ruò qǐ xié mí,

若起邪迷,

wàng niàn diān dǎo,

妄念颠倒,

wài shàn zhī shí suī yǒu jiào shòu,

外善知识虽有教授,

jiù bù kě dé。

救不可得。

ruò qǐ zhèng zhēn bō rě guān zhào,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

yī chà nà jiān,

一刹那间,

wàng niàn jù miè。

妄念俱灭。

ruò shí zì xìng,

若识自性,

yī wù jí zhì fú dì。

一悟即至佛地。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注释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三毒:指贪、嗔、痴,佛教认为是人烦恼的根本原因。戒定慧:所谓三学,是针对三毒的对症下药。

阎浮提:梵语音译,意译是瞻部洲。阎浮,本为树名,因地此树,地以之为名。

《菩萨戒经》:《梵网经》中的《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共两卷。

《净名经》:《维摩诘经》的另一个名称。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评析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不灭,性相,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自悟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下三方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心,为修行的要领。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慧能 - []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六祖坛经 · 般若 · 第二节|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慧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