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翻译文
众人听了吩咐,退下来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人,用不着费心思劳神作偈子去呈送和尚。那有什么好处?神秀上座现在已经是教授师,祖师的衣钵一定是传给他。我们再来随便作偈子,白白浪费心力。”大家听了这些议论,都死了心,都说我们以后还要仰仗神秀师傅,何必作偈子添麻烦呢?神秀心里想,众人都不呈送偈子,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应该做偈子呈送和尚。如果我不呈送偈子,和尚怎么能知道我心里的见解是深是浅?但我要是呈送了偈子,为此求佛法固然很好,要是被理解成是为当祖师那就不好了,那和凡俗心争夺权位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不呈送偈子,又得不到佛法。真是左右为难,太难了。五祖的禅堂前面有三间走廊,已经请了供奉画师卢珍准备在廊壁上画《楞伽经》的经文故事和五代祖师传承图,让后世流传供养。神秀作好了偈语,好几次准备呈送,走到禅堂前,心中就恍惚犹豫,浑身流汗,想呈送却不敢去,这样经过了四天,做了十三次尝试都没有勇气呈送上去。神秀想了想,不如把偈语写在廊壁上,让和尚自然看见,要是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作的;要是说不好,那说明我白白在山中修行了几年,白白受人礼拜,还修什么佛道呢!当天夜里三更天,神秀不让人知道,自己拿了灯,把偈语书写在南面的走廊墙壁上,表达自己对佛性的见解。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写完偈语,就回到自己的禅房,别人都不知道。神秀又想,明天五祖要是看了偈语很高兴,那我就和佛法有缘分;如果他说我的偈语很不好,那就是我的本性迷惑,前世业障太重,不应该得到佛法,老师的意思很难推测。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
-
暂无!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xíng yóu dì wǔ jié。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
huì néng。
慧能。
zhòng dé chǔ fèn,
众得处分,
tuì ér dì xiāng wèi yuē wǒ děng zhòng rén,
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
bù xū chéng xīn yòng yì zuò jì,
不须澄心用意作偈,
jiāng chéng hé shàng。
将呈和尚。
yǒu hé suǒ yì shén xiù shàng zuò,
有何所益?神秀上座,
xiàn wèi jiào shòu shī,
现为教授师,
bì shì tā dé。
必是他得。
wǒ bèi mán zuò jì sòng,
我辈谩作偈颂,
wǎng yòng xīn lì。
枉用心力。
zhū rén wén yǔ,
”诸人闻语,
zǒng jiē xī xīn,
总皆息心,
chéng yán wǒ děng yǐ hòu,
成言我等已后,
yī zhǐ xiù shī,
依止秀师,
hé fán zuò jì。
何烦作偈。
shén xiù sī wéi,
神秀思惟,
zhū rén bù chéng jì zhě,
诸人不呈偈者,
wèi wǒ yǔ tā wèi jiào shòu shī,
为我与他为教授师,
wǒ xū zuò jì jiāng chéng hé shàng。
我须作偈将呈和尚。
ruò bù chéng jì,
若不呈偈,
hé shàng rú hé zhī wǒ xīn zhōng jiàn jiě shēn qiǎn wǒ chéng jì yì,
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
qiú fǎ jí shàn,
求法即善,
mì zǔ jí è,
觅祖即恶,
què tóng fán xīn,
却同凡心,
duó qí shèng wèi xī bié ruò bù chéng jì,
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
zhōng bù dé fǎ,
终不得法,
dà nàn dà nàn。
大难大难。
wǔ zǔ táng qián,
五祖堂前,
yǒu bù láng sān jiān,
有步廊三间,
nǐ qǐng gòng fèng lú zhēn huà léng jiā jīng biàn xiàng,
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
jí wǔ zǔ xuè mài tú,
及五祖血脉图,
liú chuán gōng yǎng。
流传供养。
shén xiù zuò jì chéng yǐ,
神秀作偈成已,
shù dù yù chéng,
数度欲呈,
xíng zhì táng qián,
行至堂前,
xīn zhōng huǎng hū,
心中恍惚,
biàn shēn hàn liú,
遍身汗流,
nǐ chéng bù dé,
拟呈不得,
qián hòu jīng sì rì,
前后经四日,
yī shí sān dù chéng jì bù dé。
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xiù nǎi sī wéi,
秀乃思惟,
bù rú xiàng láng xià shū zhe,
不如向廊下书著,
cóng tā hé shàng kàn jiàn,
从他和尚看见,
hū ruò dào hǎo,
忽若道好,
jí chū lǐ bài,
即出礼拜,
yún shì xiù zuò ruò dào bù kān,
云是秀作;若道不堪,
wǎng xiàng shān zhōng shù nián,
枉向山中数年,
shòu rén lǐ bài,
受人礼拜,
gèng xiū hé dào。
更修何道。
shì yè sān gēng,
是夜三更,
bù shǐ rén zhī,
不使人知,
zì zhí dēng,
自执灯,
shū jì yú nán láng bì jiān,
书偈于南廊壁间,
chéng xīn suǒ jiàn。
呈心所见。
jì yuē shēn shì pú tí shù,
偈曰:身是菩提树,
xīn rú míng jìng tái,
心如明镜台,
shí shí qín fú shì,
时时勤拂拭,
wù shǐ rě chén āi。
勿使惹尘埃。
xiù shū jì le,
秀书偈了,
biàn què guī fáng,
便却归房,
rén zǒng bù zhī。
人总不知。
xiù fù sī wéi,
秀复思惟,
wǔ zǔ míng rì,
五祖明日,
jiàn jì huān xǐ,
见偈欢喜,
jí wǒ yǔ fǎ yǒu yuán,
即我与法有缘,
ruò yán bù kān,
若言不堪,
zì shì wǒ mí,
自是我迷,
sù yè zhàng zhòng,
宿业障重,
bù hé dé fǎ,
不合得法,
shèng yì nán cè。
圣意难测。
fáng zhōng sī xiǎng,
房中思想,
zuò wò bù ān,
坐卧不安,
zhí zhì wǔ gēng。
直至五更。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注释
处分:这里是吩咐的意思。
澄心:清心,使心思进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和尚:指弘忍。
神秀:俗姓李,河南开封尉氏人。当时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后来受唐王朝礼遇,他的禅学流派在历史上号为禅门北宗。
教授师:梵语阿阁梨的意译是教授,即规范正行,教授师是对可以教授规矩仪则而作众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称。
谩作:胡乱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水平不高。
依止:仰仗追随。
供奉卢珍:供奉是唐朝皇宫中对有某种技能的人给予的官职名称,供奉卢珍即一个叫卢珍的宫廷画师。
五祖血脉图:将初祖达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宗传承过程画成图。
菩提树: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觉悟成佛,故名菩提树。明镜台:即明镜,《大乘起信论》中曾把众生的心喻作镜子。宿业障重:宿即过去、前世;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碍;重即严重。
-
暂无!
六祖坛经 · 行由 · 第五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生,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
暂无!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