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八节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后归河北,开化四众。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膝跪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乃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八节 翻译文
有一个修禅学的智隍,当初参拜过五祖弘忍,自以为已经得到了禅家正道,长期在庵庙里打坐修行,已经二十年了。慧能大师的徒弟玄策,云游到了河朔一带,听到了智隍的名声,就到庵里去访问他说:“你待在这儿做什么?”智隍回答说:“入定。”玄策说:“你说在入定,你入定时有心念呢,还是无心念呢?如果是无心念入定,那么一切草木瓦石都应该能入定。如果是有心念入定,那么一切有情有识的普通众生也应该能入定。”智隍说:“我正入定的时候,看不见什么有心念还是无心念。”玄策说:“看不见有心念还是无心念,就是常定,那怎么会有出定和入定?既有出定和入定,那你就不是真正的定。”智隍没有话回答了,过了很久,问玄策说:“师傅你是谁的弟子啊?”玄策回答:“我的老师是曹溪六祖。”智隍问:“六祖以什么为禅定?”玄策说:“我的师傅所讲的禅定,是妙不可言的圆寂境界,本体和应用融合为一,五阴(色、受、想、行、识)本来是空无一物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并非真正存有,所以没有出定和入定的区别,也没有神定和神乱的区别。禅的本性是不执著,不对禅定着意进入或者离开。禅的本性是不生不灭,并不执著要产生禅思冥想,而是心如虚空,但也没有对虚空作度量的标准。”智隍听了以后,就直接前来参见慧能大师。大师问他:“仁者从哪儿来?”智隍讲述了与玄策相会的情况。大师说:“正像玄策说的,你只要心如虚空,又不着意于追求空的意识,那就能自在应对运用而通灵无所障碍,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无所用心,无论是凡俗人还是圣人的情感都忘掉,主观和客观的差异都消除,这样你的本性和表相没有区别,你就无时无刻不在入定了。”智隍听了以后获得大觉悟,超越了二十年的刻意修行,不再执著了。那一天夜里河北地区的士子和百姓都听见天空中有声音说:“智隍禅师今天悟道了。”智隍后来拜辞大师,返回河北,弘扬禅学,教化僧俗四众弟子。有一个僧人问慧能大师说:“黄梅五祖的真谛,谁获得传授了?”大师回答:“能领悟佛法的人得到了。”僧人又问:“和尚你得到了吗?”大师回答:“我没有领悟佛法。”慧能大师有一天要洗涤一下五祖传授的袈裟,因为附近没有清洁的泉水,就走到寺庙后边五里远的地方,看见那里山林郁郁葱葱,有祥瑞的云气在盘旋,大师就举起锡杖往地面上用力一戳,泉水立刻在杖下喷涌出来,汇集成一个池塘,大师就以膝跪地,在水边石上洗涤袈裟。忽然来了一个僧人向大师行礼,自称名叫方辩,是西蜀地方的人,不久前在南天竺国遇见了达摩大师,嘱咐他赶快到唐朝国土来,说我传给大伽叶的正宗佛法和佛衣,现在已经传到第六代了,传人在韶州的曹溪,你可以去瞻仰礼拜。方辩远道而来,希望见一下初祖大师传下来的衣钵。慧能大师就给他看,然后问方辩主要干什么事。方辩说:“我会塑像。”大师严肃地说:“你试着给我塑一尊像看看。”方辩一时回答不上来。过了几天,塑成了一尊慧能肖像,高七寸,惟妙惟肖。大师笑着说:“你只懂得塑像的道理,却不懂佛性。”大师用手抚摩方辩的头顶说:“你将永远享受人间和天上的福田。”大师把袈裟送给了方辩作为酬谢。方辩把袈裟分成三截,一截披到塑成的慧能像上,一截自己保留,还有一截用棕叶包好埋在地里。并发誓说:“后世谁能得到这一块法衣,那就是我投胎再生,那时我将在这里重新修建佛殿,并做住持。”有一个僧人举出卧轮禅师的一篇偈语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听了以后说:“这篇偈语还没有明白自己的佛性,如果照它来修行,那是给自己的佛性加上了束缚。”于是,大师也作了一篇偈语:“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
暂无!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八节 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jī yuán dì bā jié。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八节 。
huì néng。
慧能。
chán zhě zhì huáng,
禅者智隍,
chū cān wǔ zǔ,
初参五祖,
zì wèi yǐ dé zhèng shòu,
自谓已得正受,
ān jū zhǎng zuò,
庵居长坐,
jī èr shí nián。
积二十年。
shī dì zǐ xuán cè,
师弟子玄策,
yóu fāng zhì hé shuò,
游方至河朔,
wén huáng zhī míng,
闻隍之名,
zào ān wèn yún rǔ zài cǐ zuò shén me huáng yuē rù dìng。
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
cè yún rǔ yún rù dìng,
”策云:“汝云入定,
wèi yǒu xīn rù yé wú xīn rù yé ruò wú xīn rù zhě,
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
yī qiè wú qíng cǎo mù wǎ shí,
一切无情草木瓦石,
yīng hé dé dìng。
应合得定。
ruò yǒu xīn rù zhě,
若有心入者,
yī qiè yǒu qíng hán shí zhī liú,
一切有情含识之流,
yì yīng de dìng。
亦应得定。
huáng yuē wǒ zhèng rù dìng shí,
”隍曰:“我正入定时,
bú jiàn yǒu yǒu wú zhī xīn。
不见有有无之心。
cè yún bú jiàn yǒu yǒu wú zhī xīn,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
jí shì cháng dìng,
即是常定,
hé yǒu chū rù ruò yǒu chū rù,
何有出入?若有出入,
jí fēi dà dìng。
即非大定。
huáng wú duì,
”隍无对,
liáng jiǔ,
良久,
wèn yuē shī sì shuí yé cè yún wǒ shī cáo xī liù zǔ。
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huáng yún liù zǔ yǐ hé wéi chán dìng cè yún wǒ shī suǒ shuō,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
miào zhàn yuán jì,
妙湛圆寂,
tǐ yòng rú rú,
体用如如,
wǔ yīn běn kōng,
五阴本空,
liù chén fēi yǒu,
六尘非有,
bù chū bù rù,
不出不入,
bù dìng bù luàn。
不定不乱。
chán xìng wú zhù,
禅性无住,
lí zhù chán jì。
离住禅寂。
chán xìng wú shēng,
禅性无生,
lí shēng chán xiǎng,
离生禅想,
xīn rú xū kōng,
心如虚空,
yì wú xū kōng zhī liàng。
亦无虚空之量。
huáng wén shì shuō,
”隍闻是说,
jìng lái yè shī。
径来谒师。
shī wèn yún rén zhě hé lái huáng jù shù qián yuán。
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
shī yún chéng rú suǒ yán,
师云:“诚如所言,
rǔ dàn xīn rú xū kōng,
汝但心如虚空,
bù zhe kōng jiàn,
不著空见,
yìng yòng wú ài,
应用无碍,
dòng jìng wú xīn,
动静无心,
fán shèng qíng wàng,
凡圣情忘,
néng suǒ jù mǐn,
能所俱泯,
xìng xiàng rú rú,
性相如如,
wú bù dìng shí yě。
无不定时也。
huáng yú shì dà wù,
”隍于是大悟,
èr shí nián suǒ de xīn,
二十年所得心,
dōu wú yǐng xiǎng。
都无影响。
qí yè hé běi shì shù wén kōng zhōng yǒu shēng yún huáng chán shī jīn rì dé dào。
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
huáng hòu lǐ cí,
”隍后礼辞,
hòu guī hé běi,
后归河北,
kāi huà sì zhòng。
开化四众。
yī sēng wèn shī yún huáng méi yì zhǐ,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
shèn me rén dé shī yuē huì fó fǎ rén dé。
甚么人得?”师曰:“会佛法人得。
sēng yún hé shàng hái dé fǒu shī yún wǒ bú huì fó fǎ。
”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
shī yī rì yù zhuó suǒ shòu zhī yī,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
ér wú měi quán,
而无美泉,
yīn zhì sì hòu wǔ lǐ xǔ,
因至寺后五里许,
jiàn shān lín yù mào,
见山林郁茂,
ruì qì pán xuán,
瑞气盘旋,
shī zhèn xī zhuō dì,
师振锡卓地,
quán yìng shǒu ér chū,
泉应手而出,
jī yǐ wéi chí,
积以为池,
nǎi xī guì huàn yī shí shàng。
乃膝跪浣衣石上。
hū yǒu yī sēng lái lǐ bài,
忽有一僧来礼拜,
yún fāng biàn,
云方辩,
shì xī shǔ rén,
是西蜀人,
zuó yú nán tiān zhú guó,
昨于南天竺国,
jiàn dá mó dà shī,
见达摩大师,
zhǔ fāng biàn sù wǎng táng tǔ,
嘱方辩速往唐土,
wú chuán dà jiā yè zhèng fǎ yǎn cáng jí sēng jiā lí,
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
jiàn chuán liù dài yú sháo zhōu cáo xī,
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
rǔ qù zhān lǐ。
汝去瞻礼。
fāng biàn yuǎn lái,
方辩远来,
yuàn jiàn wǒ shī chuán lái yī bō,
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shī nǎi chū shì,
师乃出示,
cì wèn shàng rén gōng hé shì yè。
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yuē shàn sù。
曰:“善塑。
shī zhèng sè yuē rǔ shì sù kàn。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biàn wǎng cuò。
”辩罔措。
guò shù rì,
过数日,
sù jiù zhēn xiàng,
塑就真相,
kě gāo qī cùn,
可高七寸,
qū jìn qí miào。
曲尽其妙。
shī xiào yuē rǔ zhǐ jiě sù xìng,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
bù jiě fó xìng。
不解佛性。
shī shū shǒu mó fāng biàn dǐng,
”师舒手摩方辩顶,
yuē yǒng wéi rén tiān fú tián。
曰:“永为人天福田。
shī nǎi yǐ yī chóu zhī。
”师乃以衣酬之。
biàn qǔ yī fēn wéi sān,
辩取衣分为三,
yī pī sù xiàng,
一披塑像,
yī zì liú,
一自留,
yī yòng zōng guǒ yì dì zhōng。
一用棕裹瘗地中。
shì yuē hòu dé cǐ yī,
誓曰:“后得此衣,
nǎi wú chū shì,
乃吾出世,
zhù chí yú cǐ,
住持于此,
chóng jiàn diàn yǔ。
重建殿宇。
yǒu sēng jǔ wò lún chán shī jì yún wò lún yǒu jì liǎng,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
néng duàn bǎi sī xiǎng。
能断百思想。
duì jìng xīn bù qǐ,
对境心不起,
pú tí rì rì zhǎng。
菩提日日长。
shī wén zhī yuē cǐ jì wèi míng xīn dì,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
ruò yī ér xíng zhī,
若依而行之,
shì jiā xì fù。
是加系缚。
yīn shì yī jì yuē huì néng méi jì liǎng,
”因示一偈曰:“慧能没伎俩,
bù duàn bǎi sī xiǎng。
不断百思想。
duì jìng xīn shù qǐ,
对境心数起,
pú tí zuò me zhǎng。
菩提作么长?”。
六祖坛经 · 机缘 · 第八节 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生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尘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生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生,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
暂无!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慧能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