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慧能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

慧能 - []

“何名报身?譬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翻译文

“什么叫报身?就像一盏灯能够除去千年的黑暗,一点智慧能够消灭万年的愚昧。不要总是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就不能再得到了。要经常想以后的事,让每一个念头都和融,通达明亮,这就能自我认识自己的本性。善和恶虽然很不相同,人的本性却没有两样。这种没有区别的本性,叫真实的本性(也就是来佛性),在这种真实的本性中,不会沾染善,也不会沾染恶,这就叫报身佛。自己的本性中只要产一个坏念头,就消灭了经历万劫而来的善因。果在本性中产了一个念头,就能让恒河里的沙那样多的恶业除尽,直到获得无上的觉悟。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不失掉本来的善念,这就叫报身佛。”“什么叫千百亿化身?果什么都不思想,人的本性本来像虚空一样。只要产了一个念头的思想,就叫变化,想坏事,就变为地狱;想善事,就变为堂。想恶毒伤害就会变成凶恶的龙和蛇,想慈善悲悯就会变成救苦的菩萨,想智慧就会变成上界,想愚蠢就会变成下界。自我的本性变化很多,迷惑之人不能反省察觉,每一个念头都会产恶的意向,就会常做坏事。果幡然改想一个善念头,智慧就立刻产。这就叫自性化身佛。”“善知识们,人本来具有佛法之身,因此在每一个念头中都能认识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报身佛。从报身佛的角度考虑,就是化身佛,自己觉悟自己修行,积累自己本性的功德,就是真正的归依。皮和肉构成人的色身,色身就像房屋一般,并不是归依。只要能觉悟自己本性中的三身佛,就是认识了自己本性中真正的佛。我有一篇《无相颂》,果能诵读修行,就能让你积累下的劫数迷惑罪孽立刻消除。颂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慧能大师说:“善知识们,大家都要诵读理解这篇偈语,按照它来修行,就能在念诵中认识自己的本性,这样的话,即使和我相距千里之遥,也能像常在我身边一样。果诵读它仍然不能觉悟,那么就是,也和相距千里远一样,又何必辛劳地远道而来听我说法呢?大家各自珍重回去自为之吧。”大家听了慧能大师讲说佛法后,没有不豁然开朗的,都欢欢喜喜,遵嘱修行。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拼音版/注音版

liù zǔ tán jīng chàn huǐ dì sān jié。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

huì néng。

慧能。

hé míng yuán mǎn bào shēn pì rú yī dēng néng chú qiān nián àn,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

yī zhì néng miè wàn nián yú。

一智能灭万年愚。

mò sī xiàng qián,

莫思向前,

yǐ guò bù kě dé,

已过不可得,

cháng sī yú hòu,

常思于后,

niàn niàn yuán míng,

念念圆明,

zì jiàn běn xìng。

自见本性。

shàn è suī shū,

善恶虽殊,

běn xìng wú èr。

本性无二。

wú èr zhī xìng,

无二之性,

míng wéi shí xìng,

名为实性,

yú shí xìng zhōng,

于实性中,

bù rǎn shàn è,

不染善恶,

cǐ míng yuán mǎn bào shēn fú。

此名圆满报身佛。

zì xìng qǐ yī niàn è,

自性起一念恶,

miè wàn jié shàn yīn。

灭万劫善因。

zì xìng qǐ yī niàn shàn,

自性起一念善,

dé héng shā è jǐn,

得恒沙恶尽,

zhí zhì wú shàng pú tí。

直至无上菩提。

niàn niàn zì jiàn,

念念自见,

bù shī běn niàn,

不失本念,

míng wéi bào shēn。

名为报身。

hé míng qiān bǎi yì huà shēn,

”“何名千百亿化身,

ruò bù sī wàn fǎ,

若不思万法,

xìng běn rú kōng。

性本如空。

yī niàn sī liang,

一念思量,

míng wéi biàn huà,

名为变化,

sī liang è shì,

思量恶事,

huà wéi dì yù sī liang shàn shì,

化为地狱;思量善事,

huà wéi tiān táng。

化为天堂。

dú hài huà wéi lóng shé,

毒害化为龙蛇,

cí bēi huà wéi pú sà,

慈悲化为菩萨,

zhì huì huà wéi shàng jiè,

智慧化为上界,

yú chī huà wéi xià fāng。

愚痴化为下方。

zì xìng biàn huà shén duō,

自性变化甚多,

mí rén bù néng shěng jué,

迷人不能省觉,

niàn niàn qǐ è,

念念起恶,

cháng xíng è dào。

常行恶道。

huí yī niàn shàn,

回一念善,

zhì huì jí shēng。

智慧即生。

cǐ míng zì xìng huà shēn fú。

此名自性化身佛。

shàn zhī shí,

”“善知识,

fǎ shēn běn jù,

法身本具,

niàn niàn zì xìng zì jiàn,

念念自性自见,

jí shì bào shēn fú。

即是报身佛。

cóng bào shēn sī liang,

从报身思量,

jí shì huà shēn fú,

即是化身佛,

zì wù zì xiū zì xìng gōng dé,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

shì zhēn guī yī。

是真归依。

pí ròu shì sè shēn,

皮肉是色身,

sè shēn shì zhái shè,

色身是宅舍,

bù yán guī yī yě。

不言归依也。

dàn wù zì xìng sān shēn,

但悟自性三身,

jí shí zì xìng fú。

即识自性佛。

wú yǒu yī wú xiāng sòng,

吾有一《无相颂》,

ruò néng sòng chí,

若能诵持,

yán xià lìng rǔ jī jié mí zuì,

言下令汝积劫迷罪,

yī shí xiāo miè。

一时消灭。

sòng yuē mí rén xiū fú bù xiū dào,

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

zhǐ yán xiū fú biàn shì dào。

只言修福便是道。

bù shī gōng yǎng fú wú biān,

布施供养福无边,

xīn zhōng sān è yuán lái zào。

心中三恶元来造。

nǐ jiāng xiū fú yù miè zuì,

拟将修福欲灭罪,

hòu shì dé fú zuì hái zài。

后世得福罪还在。

dàn xiàng xīn zhōng chú zuì yuán,

但向心中除罪缘,

gè zì xìng zhōng zhēn chàn huǐ。

各自性中真忏悔。

hū wù dà chéng zhēn chàn huǐ,

忽悟大乘真忏悔,

chú xié xíng zhèng jí wú zuì。

除邪行正即无罪。

xué dào cháng yú zì xìng guān,

学道常于自性观,

jí yǔ zhū fú tóng yī lèi。

即与诸佛同一类。

wú zǔ wéi chuán cǐ dùn fǎ,

吾祖唯传此顿法,

pǔ yuàn jiàn xìng tóng yī tǐ。

普愿见性同一体。

ruò yù dāng lái mì fǎ shēn,

若欲当来觅法身,

lí zhū fǎ xiāng xīn zhōng xǐ。

离诸法相心中洗。

nǔ lì zì jiàn mò yōu yōu,

努力自见莫悠悠,

hòu niàn hū jué yī shì xiū。

后念忽绝一世休。

ruò wù dà chéng dé jiàn xìng,

若悟大乘得见性,

qián gōng hé zhǎng zhì xīn qiú。

虔恭合掌至心求。

shī yán shàn zhī shí,

”师言:“善知识,

zǒng xū sòng qǔ,

总须诵取,

yī cǐ xiū xíng,

依此修行,

yán xià jiàn xìng,

言下见性,

suī qù wú qiān lǐ,

虽去吾千里,

rú cháng zài wú biān。

如常在吾边。

yú cǐ yán xià bù wù,

于此言下不悟,

jí duì miàn qiān lǐ,

即对面千里,

hé qín yuǎn lái,

何勤远来,

zhēn zhòng hǎo qù。

珍重好去。

yī zhòng wén fǎ,

”一众闻法,

mí bù kāi wù,

靡不开悟,

huān xǐ fèng xíng。

欢喜奉行。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注释

宝林:宝林寺,曾名中兴寺、法泉寺,宋朝叫南华寺,在广东韶州(今韶关)南华山。

韶州韦刺史:在韶州任地方行政官的韦琚,刺史是主管当地行政的官员的名称。

大梵寺讲堂:韶州有大梵寺,曾名开元寺、崇宁寺、宁寺和报恩光孝寺等,慧能在此开山传法。讲堂即讲经说法的厅堂。

开缘说法:缘是梵语意译,即攀缘,发关系。慧能为大众说法,就让大众与佛教结了缘。

儒宗学士:儒家的读书人,学士是尊称。

僧尼道俗:僧和尼是佛教的男女信徒;道指道教徒,俗指信教而未出家的人。

法要:佛法的要义。

善知识:佛教术语,指信仰佛教掌握佛理而一心向善的人。这里是对佛教信众的敬称。

菩提:梵语音译,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即觉悟。自性:即本性,禅宗认为每个人本来都有佛性。

直了:即顿悟,这是禅宗主张的修行觉悟法门。

严父:古时候说父严母慈,故称严父。

本贯范阳:范阳在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据敦煌本,本贯作本官,意谓慧能的父亲原在范阳做官,但从《神会语录》开始,范阳被写成慧能的籍贯。

左降:被贬官降职。左和右表示尊卑之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这里是左卑右尊之意,故称左降。岭南:五岭以南,即今广东地区。

新州:今广东省西南部新兴地区。

父又早亡:据《景德传灯录》,慧能三岁时父亲去世。

:今广东省佛山市一带。

《金刚经》:一部印度佛经,汉语版《金刚经》历史上共有六个著名译本并传,最通行的是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年)译出本。

蕲州:今湖北省蕲州西北。

五祖忍大师:慧能之师弘忍被后世禅宗尊为五祖(602—675年),湖北黄梅人,一说江西浔阳(今九江市)人,本姓周。主化:(用佛教)主持教化。

取银十两:敦煌本无客赠银两事,是“惠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这有违于传统孝道,从惠昕本开始就加上了客赠银十两安置老母的情节。

獦獠:音同“葛僚”,是当时对携犬行猎为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可能当时慧能的穿戴像少数民族。

和尚:梵语音译,尚也写作上,本是印度称老师的俗语,中国佛教中是对僧人的尊称,泛化后则指出家的佛教徒,尊义渐减。

作务:干活,劳动。

福田:像种田会有收获,信佛教行善事也会有福报,故称福田。

根性大利:教讲究慧根,即心性中有信佛的因子,大利指领悟很快,这是赞美语。

行者:方丈的侍者,也指游方僧人,这里指寺院内管理杂务的僧人。

踏碓:碓是过去舂米的器具,一般为石制,配有杠杆原理的木槌,用脚踩木槌将稻碾为米,故叫踏碓。

般若:也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等,是梵语音译,一般读作“波耶”,意译的话,就是智慧的意思。

偈:梵语意译,又译颂,四句整齐韵语,用于表达一种对佛法的理解、赞颂。又偈与竭意通,即摄尽其义之意,也就是完全概括了微言大义。

处分:这里是吩咐的意思。

澄心:清心,使心思进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大师:指慧能。

神秀:俗姓李,河南开封尉氏人。当时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后来受唐王朝礼遇,他的禅学流派在历史上号为禅门北宗。

教授师:梵语阿阁梨的意译是教授,即规范正行,教授师是对可以教授规矩仪则而作众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称。

谩作:胡乱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平不高。

依止:仰仗追随。

供奉卢珍:供奉是唐朝皇宫中对有某种技能的人给予的官职名称,供奉卢珍即一个叫卢珍的宫廷画师。

五祖血脉图:将初祖达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宗传承过程画成图。

菩提树:印度的一种常绿乔木,传说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觉悟成佛,故名菩提树。明镜台:即明镜,《大乘起信论》中曾把众的心喻作镜子。宿业障重:宿即过去、前世;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碍;重即严重。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第五品中语,原意是佛祖对须菩提说佛祖所有的身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意思是一切皆空才是佛门真谛。

恶道:即三恶道,是地狱、饿鬼、旁(除人之外的一切动物),三善道是、人、阿修罗(即“非”,有“福”而无“德”者),三善道和三恶道合起来就是六道轮回。

炷香:即烧香。炷是动词。

慈悲:《智度论》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乐,大悲拔一切众苦。”所以慈悲就是与众同乐,救众苦难的一种所谓菩萨情怀。

念念:每一个念头之间,指极暂的瞬间。

万法:法是梵语达摩的意译,指一切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道理等,所以万法就是指包罗万象的一切。

无上菩提:最高的觉悟。

童子:还没有正式出家的少年,或小沙弥一类。

上人:本是对德行高者的尊称,这里慧能用以称呼童子,是表示格外尊重的意思。

别驾:官名,刺史的佐僚。

肉身菩萨:虽然还是父母给予的肉身,但在精神上已经达到了菩萨的境界。

腰石:腰里捆绑一块石头以增加身体重量,便于踏动舂米碓。

米熟也未:米舂了没有。熟是舂的意思。

犹欠筛在:还差一道用筛子筛的工序,暗示还需要五祖点拨验证的意思。

丈夫:来有十号,其一叫调御丈夫。

人师:来十号之一,意为和人都尊佛为师。

顿教:禅宗以顿悟相标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评析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赏析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坛经》中记载,“为是二法(指禅定与解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寒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不灭,性相,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很明显,惠能佛法不二说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论,道家之道一元论、气功之气一元论的另一个说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说法其实归根于道,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禅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学的影响。而且方东美先还从“格义学”角度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论证了中国佛学在形成阶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顿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禅基本原则,《六祖坛经》指出“善知识,见性自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础上的。

《六祖坛经》还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础上并不排斥“外善知识”的“示导作用”。

《六祖坛经》又指出“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自悟情种,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说明了他自力更的主张及揭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里,佛那到底是什么,惠能通过自悟则认为,通过“顿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才是真的佛,而所谓成佛实际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中国禅强调自性是佛。

禅宗开创了通过禅修,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或者可以说一种直觉的辩证法。其中主要有菩提达摩的直觉真性说;道信、弘忍东山法门的“念心”、“守心”直觉方式;神秀的佛看净说;惠能的顿见本性说等。其中,惠能的顿见本性说则最有代表性。惠能以众本性为般若直觉的直接对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顿见本性”的直觉思维特点。惠能明确地把“本性即佛”作为“顿悟成佛”的理论出发点。他说:“本性是佛性,离性无别佛”,“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说的特点在于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径通过“内求于心”,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上来。而《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灵感之体现。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所蕴含的真理。

《六祖坛经》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说那些具有超常、广大智慧的人,听到人讲说《金刚经》的话,就立即明白领悟到佛法的真义。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还能用此智慧观察审视,所以也就不一定要借助文字。这种说法很现实。功在自然有,悟在无意,禅悟不应当受文字束缚。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主要从下三方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

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归于佛陀之本怀。

反对形式化的受戒仪规,主张“无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归于当初佛陀制戒的本怀。

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的佛法;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六祖坛经》禅学思想之四:“三无”思想。

“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把其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坛经》进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念?《六祖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何为无相?《六祖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

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心,为修行的要领。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慧能 - []

名或作惠能。唐僧。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与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六祖坛经 · 忏悔 · 第三节|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慧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