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姚鼐

登泰山记

姚鼐 - []

泰山之阳,汶西流;其阴,济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城也。最高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自京师乘,历齐河、清,穿泰山西北谷,越城之限,至于泰安。是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门。东谷者,古谓之门溪,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明烛南;望晚日照城郭,汶、徂徕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扬积。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石罅,皆平顶。冰,无瀑,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翻译文

泰山的南,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济向东流去。南山谷的都流入汶,北山谷的都流入济。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从京城里出发,冒着启程,经过齐河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有三条道,其中中谷的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道进入,道路中有座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门溪”,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光照亮了南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扬起的积打来。日观亭东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庙的东。这一,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网友补充:
    暂无!

登泰山记拼音版/注音版

dēng tài shān jì。

登泰山记。

yáo nài。

姚鼐。

tài shān zhī yáng,

泰山之阳,

wèn shuǐ xī liú qí yīn,

汶水西流;其阴,

jì shuǐ dōng liú。

济水东流。

yáng gǔ jiē rù wèn,

阳谷皆入汶,

yīn gǔ jiē rù jì。

阴谷皆入济。

dāng qí nán běi fēn zhě,

当其南北分者,

gǔ cháng chéng yě。

古长城也。

zuì gāo rì guān fēng,

最高日观峰,

zài cháng chéng nán shí wǔ lǐ。

在长城南十五里。

yú yǐ qián lóng sān shí jiǔ nián shí èr yu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zì jīng shī chéng fēng xuě,

自京师乘风雪,

lì qí hé cháng qīng,

历齐河、长清,

chuān tài shān xī běi gǔ,

穿泰山西北谷,

yuè cháng chéng zhī xiàn,

越长城之限,

zhì yú tài ān。

至于泰安。

shì yuè dīng wèi,

是月丁未,

yǔ zhī fǔ zhū xiào chún zi yǐng yóu nán lù dēng。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sì shí wǔ lǐ,

四十五里,

dào jiē qì shí wèi dèng,

道皆砌石为磴,

qí jí qī qiān yǒu yú。

其级七千有余。

tài shān zhèng nán miàn yǒu sān gǔ。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zhōng gǔ rào tài ān chéng xià,

中谷绕泰安城下,

lì dào yuán suǒ wèi huán shuǐ yě。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yú shǐ xún yǐ rù,

余始循以入,

dào shǎo bàn,

道少半,

yuè zhōng lǐng,

越中岭,

fù xún xī gǔ,

复循西谷,

suì zhì qí diān。

遂至其巅。

gǔ shí dēng shān,

古时登山,

xún dōng gǔ rù,

循东谷入,

dào yǒu tiān mén。

道有天门。

dōng gǔ zhě,

东谷者,

gǔ wèi zhī tiān mén xī shuǐ,

古谓之天门溪水,

yú suǒ bù zhì yě。

余所不至也。

jīn suǒ jīng zhōng lǐng jí shān diān yá xiàn dāng dào zhě,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shì jiē wèi zhī tiān mén yún。

世皆谓之天门云。

dào zhōng mí wù bīng huá,

道中迷雾冰滑,

dèng jǐ bù kě dēng。

磴几不可登。

jí jì shàng,

及既上,

cāng shān fù xuě,

苍山负雪,

míng zhú tiān nán wàng wǎn rì zhào chéng guō,

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

wèn shuǐ cú lái rú huà,

汶水、徂徕如画,

ér bàn shān jū wù ruò dài rán。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wù shēn huì,

戊申晦,

wǔ gǔ,

五鼓,

yǔ zi yǐng zuò rì guān tíng,

与子颖坐日观亭,

dài rì chū。

待日出。

dà fēng yáng jī xuě jī miàn。

大风扬积雪击面。

tíng dōng zì zú xià jiē yún màn。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shāo jiàn yún zhōng bái ruò chū pú shù shí lì zhě,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shān yě。

山也。

jí tiān yún yī xiàn yì sè,

极天云一线异色,

xū yú chéng wǔ cǎi。

须臾成五采。

rì shàng,

日上,

zhèng chì rú dān,

正赤如丹,

xià yǒu hóng guāng,

下有红光,

dòng yáo chéng zhī。

动摇承之。

huò yuē,

或曰,

cǐ dōng hǎi yě。

此东海也。

huí shì rì guān yǐ xī fēng,

回视日观以西峰,

huò dé rì,

或得日,

huò fǒu,

或否,

jiàng hào bó sè,

绛皓驳色,

ér jiē ruò lóu。

而皆若偻。

tíng xī yǒu dài cí,

亭西有岱祠,

yòu yǒu bì xiá yuán jūn cí huáng dì xíng gōng zài bì xiá yuán jūn cí dōng。

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shì rì,

是日,

guān dào zhōng shí kè,

观道中石刻,

zì táng xiǎn qìng yǐ lái,

自唐显庆以来,

qí yuǎn gǔ kè jǐn màn shī。

其远古刻尽漫失。

pì bù dàng dào zhě,

僻不当道者,

jiē bù jí wǎng。

皆不及往。

shān duō shí,

山多石,

shǎo tǔ shí cāng hēi sè,

少土;石苍黑色,

duō píng fāng,

多平方,

shǎo huán。

少圜。

shǎo zá shù,

少杂树,

duō sōng,

多松,

shēng shí xià,

生石罅,

jiē píng dǐng。

皆平顶。

bīng xuě,

冰雪,

wú pù shuǐ,

无瀑水,

wú niǎo shòu yīn jī。

无鸟兽音迹。

zhì rì guān shù lǐ nèi wú sh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ér xuě yú rén xī qí。

而雪与人膝齐。

tóng chéng yáo nài jì。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注释

阳:山的南

汶(Wèn):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阳谷:指山南谷中的。谷,两山之间的流道,现通称山涧。

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

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齐河、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二十八日)。

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级。

级:石级。

: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南流。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岭:即黄岘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门,东西三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云:语气助词。

几:几乎。

苍山负,明烛南:青山上覆盖着白,()光照亮了南空。负,背。烛,动词,照。

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这一底。晦:农历每最后一

五鼓:五更。

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边。

采:通“彩”。

丹:朱砂。

:泛指东。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

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

岱祠:东岳大帝庙。

碧霞元: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圜:通“”。

石罅:石缝。

:瀑布。

网友补充:
    暂无!

登泰山记评析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网友补充:
    暂无!

登泰山记赏析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正文共五段。第一段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山南有汶西流,山北济东去,名山傍,分外壮观。“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景由两条河铺开成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接着点出泰山最高点日观峰,为后文埋下伏笔。这一段文字,是在作者登泰山之前,用粗笔写出了山、、古城、日观峰等几样景色,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

第二段,写他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离京师,乘,历经数县,抵达泰安的经过,以及在这个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与朱子颖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气状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他们从南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瞪,其级七千有馀”。作者选择的路线是循中谷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顿有“成容易却艰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巅,望座座青峰披着皑皑白,照亮南。俯瞰泰安城,汉和祖徕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就像轻柔的腰带。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的美景,尤其是“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韵,这一笔给整个画以无限的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顶,第二即除夕日(当年十二小)五更时分夕即与朱子颖到日观峰上的日观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扬积”,交加,一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观亭向东望去,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太阳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骰子,这是从对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覆盖群山的概貌。“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色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说,在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这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很快这一线异色不断扩张、变幻,成五彩纷呈。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太阳出来时是“日上,正赤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形,以极快速度跃出的景象,只用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气和力量。旭日丹,倒映在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浪翻滚,红波摇动,犹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作者回头西望,日观峰以西诸山,阳光照射到的,呈红色;照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红白错杂相间的群山,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有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作者写观日出之后,就写了名胜古迹,泰山上的名胜古迹很多,而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写时,以日观亭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祠、皇帝行宫的方位记叙得清清楚楚,构成了以日观峰为中心的一组景图。这些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第五段,综述泰山的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杂树,多松,石罐,皆平顶。”在三多三少的排列中,着重写了山石的苍黑颜色和平方形状,着重写了松树于石缝之中和平顶的状貌。这样,用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貌。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无瀑,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与人膝齐。”多用两三字句,简练峭劲。写冰处,与前文“大扬积”相回应,并以此结束正文。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记”,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动地表现了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网友补充:
    暂无!

登泰山记辑评

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世多有登岳,辄作,读此当为搁笔。”

网友补充:
    暂无!
登泰山记作者姚鼐的简介

姚鼐 - []

清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全书》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主江南钟山、紫阳等书院讲席四十年。工古文,高简深古,近欧阳修、曾巩,与方苞、刘大櫆合为桐城派。选《古文辞类纂》以明义法。有《九经说》、《三传补注》、《惜抱轩全集》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姚鼐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