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眼见”一定“为实”吗?

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告诫人们道听途说不可靠,只有亲眼所见的才可以相信。但是,亲眼看见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吗?

物体表面发出的光学信号,从射入眼球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复杂的加工处理。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这一加工过程,有时会导致“视错觉”。所以,双眼所关注对象的真实特性,与其在大脑中所形成的印象,虽然往往是分毫不差,但还是有可能因“视错觉”的作祟而大相径庭。

比如,对象所处的背景,就可能导致人的错觉。相同颜色的两个物体,如果被不同颜色、明暗的背景所环绕,就可能欺骗大脑,产生迥异的颜色感知。相应地,两个形状一致的对象即使颜色不同,在一定环境的映衬下,也会变成“双胞胎”。

001

图1

此外,固有的视觉经验有时也会招来错觉。比如,图1中上方的黄线是不是看起来比下方的那条要长一些?其实,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貌似向远方延伸的“铁轨”图案误导了你,让你根据视觉经验判断上方的黄线离你更远,也就更长些。图2中的字母乍一看是凹下去的,因为经验告诉我们阳光来自上方,所以黑色部分是下凹处的阴影;但是再仔细端详一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解释?这些就是视错觉

002

图2

错觉产生时,大脑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使人“误入歧途”?这个谜团往往连科学家们也不知究竟。但也有一些视错觉的机制,已经被成功破解。比如,在图3中,一串不同明暗程度的色块相邻,但每个色块本身明暗程度均匀。然而我们感知的却是,每个色块和更暗“邻居”的边界地带,要比这个色块内部地带明亮,而和更明亮“邻居”的边界地带则显得比内部暗。科学家通过对动物复眼的研究,发现是一种称为“侧抑制”的机制,导致了以上错觉。视觉系统在它的帮助下,以牺牲对明暗程度绝对值的正确判断为代价,更好地检测不同对象间存在的边界。

003

图3

错觉形形色色,如果应用得当,它们能成为人们的好帮手。建筑设计、电影布景、军事伪装……都少不了视错觉的贡献。另一方面,有很多视错觉对我们不利,甚至是危险的。例如,长时间在空旷的高速路上行驶,视觉系统中负责速度检测的部分会发生适应现象,产生车速不快的错觉,让你逐渐丧失警惕。

所以,请时刻提醒自己,“眼见”未必“为实”。

【知识点】大月亮错觉

太阳和月亮,如果处在地平线附近,看起来就明显比高悬在头顶时要大一些。很多古人曾经注意到这点——中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西方则有关于“月亮错觉”的讨论。亚里士多德是研究后一问题的先驱。他提出,大气对月光的折射以及观察者的眼睛对月光的反射导致了这一现象,但这一假说被后人用实验否定了。在他之后,培根、达·芬奇、开普勒等大师前赴后继,但都难以给出完美结论。可以确认的只是,无论日月,在视网膜上占据的物理尺寸,不因其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变化显著。我们所感知的大小变化,可能与对距离的判断有关。目前,揭开这一谜底的接力棒已经交给了当代科学家。

【知识点】法国国旗

法国国旗诞生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最初设计时,蓝、白、红三部分的宽度是完全相同的。然而人们马上发现,由于三种颜色明亮程度不同,使人眼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三部分的宽度不一致。为此,人们把蓝色部分缩窄,把红色部分加宽,蓝、白、红三色的宽度比是30:33:37,终于看上去匀称自然了。这一比例也就一直沿用至今。